早療大會論文交流(維護中)

第二十五屆 堅實學齡前兒童聽力保健網:3~6歲兒童聽能表現檢核表

作家 / 早療論文大會 報導

堅實學齡前兒童聽力保健網:3~6歲兒童聽能表現檢核表

Strengthening Hearing Health Network for Preschoolers:

Listening Performance Checklist for 3-6 Year-Olds

洪右真1,2*羅明1、張逸屏1,3、詹益智1、陳品均1、張舒婷1、王尹辰1

廖永賦1、樊家欣1、邱彥哲1、王姿雅1
Yu-Chen Hung1,2*, Ming Lo1, Yi-ping Chang1,3, Yi-Chih Chan1, Pin-Chun Chen1,

 Shu-Ting Chang1, Yin-Chen Wang1, Yongfu Liao1, Jia-Shin Fan1, Yan-Jhe Ciou1,

Tzu-Ya Wang1

1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聽語科學研究中心、2中原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3
馬偕醫學院聽力暨語言治療學系
1Speech and Hearing Science Research Institute, Children’s Hearing Foundation, 2Department of Special Education, Chung Yuan Christian University, 3Department of Audiology and Speech-Language Pathology, Mackay Medical College

背景與目的:全面新生兒聽力篩檢自2012年作為國家衛生政策以來,篩檢率逐年提升攀升,最高可達99.9%。然而,新生兒聽力篩檢僅能發覺先天性聽力損失,而遲發性、漸進性或波動型聽力損失的兒童則需倚賴其他篩檢系統來把關。由於台灣目前缺乏普及性的學齡前聽力篩檢系統,且根據文獻指出,學齡前兒童的聽力損失發生率可達新生兒之三倍以上,因此推估此年齡段中,未被覺察和處置的聽損兒童恐具有一定數量,不僅對於兒童發展造成負面影響,亦可能進而增加潛在的社會成本。

    為能建立更完善的兒童聽力保健網絡,本研究旨在建置一份適用於36歲幼兒,具有良好信效度且操作簡易、低成本的聽能表現檢核表,聚焦聽損引起之異常行為,幫助覺察具有潛在聽力風險問題的學齡前兒童,並提升家長和教師對聽力損失徵兆的認識。

方法:初始的檢核項目整理自先行文獻和實務經驗,包含10項背景資料及29項聽力檢核項目,並透過七位聽語專家(兩位小兒聽力師、一位語言治療師、兩位聽覺口語師、兩位幼教老師)完成內容效度。第二階段進行臨床驗證以收斂檢核表,分別招募尚未進行聽損處置兒童(n=139)及典型聽力兒童(n=202)之主要照顧者和教師填寫檢核表。此階段使用卡方檢定(Chi-square test)檢測親師兩者(主要照顧者/家長 vs. 老師)評估結果的一致性,與使用費雪正確機率(Fisher's exact test)檢定各題項於聽損表現上的辨別效度。第三階段運用類神經網絡(computational neural-network),以反向傳播(Backpropagation)演算法來模擬聽損和典型聽力兩種情況在檢核表上的填答反應。

結果:內容效度顯示於四點量表的評分上,其中1表示「非常不適當」,4表示「非常適當」,所有題項均顯著高於3分(平均=3.60,標準差=0.24)。隨後,透過評估者間信度和/或辨別效度的交叉比對進行檢核表收斂,最後保留了8項檢核指標和6項背景資料題目。在模擬的結果中,接近0的輸出值表示潛在聽力損失風險低,而接近1的值則為聽損風險高。若以0.5為臨界值,模擬結果的敏感度和特異度分別為90%97%,證實此檢核表於潛在聽損和典型聽力兒童的區辨上具有一定的可用性。

結論:不同於傳統的固定異常篩檢值的設定,本研究採用類神經網絡模擬來自動判斷聽能表現的檢核結果。未來可望透過填答回饋的累積來訓練模型,提高其判斷精準度。本聽能表現檢核表不僅成本低廉,易於推廣,更重要的是能幫助辨識潛在聽力損失,從而落實遲發性、漸進性或波動型聽損兒童的及時覺察、確診與介入。

關鍵字:學前兒童聽力篩檢、聽能表現、檢核表、聽力損失

== Don't remove this. == -- == Don't remove this. == 0||
系統提供商 - 開店123,系統版本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