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您已成功加入此商城會員,後續您可使用以下帳密進行登入,如需變更資料可進入會員專區自行修改,感謝您的支持!
作家 / 早療論文大會 報導
親子共讀技巧於學前、學齡聽損兒童語言發展影響之初探
A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of the Effect of Shared Book Reading Techniques on the Language Development in Preschool and School-aged Children with Hearing Loss
詹益智*、邱彥哲
Yi-Chih Chan*, Yan-Zhe Chiou
財團法人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聽語科學研究中心
Speech and Hearing Science Research Institute, Children’s Hearing Foundation
研究背景與目的:先行研究顯示,親子共讀在聽損兒童的語言發展上,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主因在於親子共讀可提供豐富的語言環境,以彌補聽損兒童因較晚聽清楚語音,而致使語言能力的缺陷。聽常兒童的文獻也指出,家長對於不同年齡的孩子,所使用的共讀技巧也有些許的不同。然而,有關聽損兒童親子共讀的過往研究較少琢磨學前與學齡聽損兒家長所使用的共讀技巧分別與其孩子語言發展的關聯,本研究將以此為目的,透過橫斷式觀察法,檢視學前與學齡聽損兒童家長親子共讀技巧與孩子語言發展的相關性。
方法:受試者為18名學前(平均生理年齡=58.56月,標準差=5.97,範圍=49-67月)與10名學齡之聽損兒童(平均生理年齡=77.40月,標準差=2.88,範圍=72-80月)及其家長,兒童聽損程度介於輕至極重度,並配戴合適的聽覺輔具,本研究也計算兒童配戴輔具後聽到聲音的時間,亦即聽覺年齡(學前兒童:平均聽覺年齡=38.78月,標準差=13.44,範圍=9-58月;學齡兒童:平均聽覺年齡=46.20月,標準差=21.66,範圍=17-72月)。所有兒童皆接受聽覺口語教學法介入(學前兒童:平均介入時長=29.11月,標準差=15.67,範圍=0-53月;學齡兒童:平均介入時長=36.80月,標準差=23.12,範圍=4-70月)。家長以自然的方式與兒童共讀《動物園風波》10-15 分鐘,全程錄音,之後將音檔轉成逐字稿,並依據DesJardin等人(2014)所提出的親子共讀互動技巧(包含閱讀與教學面向)對家長所使用的技巧進行編碼。兒童則接受「修訂學前/齡兒童語言障礙評量表」 以評估語言理解、語言表達及整體語言能力,所得之原始分數則轉換為標準化之T分數做為語言發展指標。由於兩組聽損兒童樣本數較少,且非全部結果為常態分佈,故以無母數檢定之史皮爾曼相關分析家長所使用策略的比例與孩子語言發展的關係。為排除聽損程度、介入時長與聽覺年齡對兒童語言發展的影響,相關分析皆將這些因素納入為控制變項。
結果:學前兒童方面,家長使用「請孩子回顧故事內容」技巧之比例與孩子的語言理解及整體語言能力成顯著正相關(rs = .54-.55, all ps )。學齡兒童方面,家長使用「定義新詞彙」技巧之比例與孩子的語言表達及整體語言能力成顯著正相關(rs = .81-.90, all ps )。
結論:就學前聽損兒童而言,建議家長在親子共讀時,可讓孩子回顧故事內容以增加故事前後的連貫性,進而提升其整體的語言理解力;到了學齡階段,則可將共讀技巧的重心轉移到解釋新詞彙的意思,如此有助孩子增加詞彙的豐富度,使他們在語言表達上,能夠更加順暢。綜上所述,本研究發現學前和學齡聽損兒童家長在親子共讀中所使用的技巧與孩子語言發展之間的關聯。這些結果對於制定聽損兒童的親子共讀計劃具有重要意義。在實務上,家長可以依據不同年齡階段的聽損兒童,選擇和應用合適的共讀技巧,以促進聽損兒童的語言發展。
關鍵字:聽損兒童、親子共讀、語言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