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療大會論文交流(維護中)

第二十五屆 從中心到家庭:建構雲嘉屏地區家有聽損兒的早期療育服務網絡

作家 / 早療論文大會 報導

從中心到家庭:建構雲嘉屏地區家有聽損兒的早期療育服務網絡

鄭荃方1*、黃子秦1、吳佳佳2、李曉芸2

1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社會服務部、2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教學研發部

方案緣起:「期待二十年後,台灣沒有不會說話的聽損兒」是財團法人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以下簡稱本會)創辦人倪安寧女士(Joanna Nichols)在1996年成立時所寫下的願景,次年在高雄成立南區中心,服務彰化縣以南至屏東、台東縣之聽損兒家庭。多年來服務發現,居住在高雄以外地區的聽損兒家庭往往需要花費大量時間來到本會接受服務,特別是在雲林、嘉義和屏東地區,這些地區聽障服務資源有限,無法深入提供專業處遇,滿足此區家長需求。因此,本會決定強化此區服務,由社工師及聽覺口語師提升早期療育(以下簡稱早療)相關專業人員的聽語專業知識增能,且致力於建立聽損兒服務網絡;透過定點諮詢和到宅指導,為那些尚未獲取聽語資源或因距離問題無法至南區中心的聽損兒家庭提供個別化服務。

目的與具體目標:

  • 目的:擴展聽障服務資源至雲林、嘉義及屏東地區,並與當地早療單位合作,透過本會的跨專業團隊提供綜合服務,整合當地聽損兒服務資源。
  • 具體目標:
  1. 提升早療人員專業知能:規劃聽語專業知能研習,提升早療相關專業人員服務聽損兒家庭之能力。
  2. 提高家長獲取聽語資源便利性:透過定點諮詢和到宅指導服務,將聽語資源輸送至聽損兒家中。

服務規劃設計:

  • 服務對象:包括雲林、嘉義及屏東地區的早療相關專業人員和聽損兒家庭。
  • 服務內容:
  1. 專業知能研習辦理:由本會社工師與聽覺口語師主講,內容包括聽損兒教學技巧與實務運用、社會福利與教育資源,以及如何在家庭中運用聽說訓練技巧。強調以家庭為中心的方式,來引導孩子學習聽與說,旨在協助早療相關專業人員提升聽語專業知識,並增強對聽損兒家庭的需求評估與處遇能力。
  2. 定點諮詢服務:由當地早療社工協助媒合聽損兒家庭,本會社工師與聽覺口語師到現場,與家長面對面進行諮詢服務,根據家庭個別需求,提供聽語發展、教學技巧,以及聽損兒的社會福利與教育資源,促進家長對聽語早療重要性的認識。本會與當地早療社工共同評估家庭的需求和制定完整的服務計劃,期透過直接的互動,專業人員可更清楚的了解家長的疑慮與期望,並給予更有效地建議和指導。
  3. 到宅指導服務:由當地早療社工評估服務推進困難或親職功能待提升的家庭後,本會社工師與聽覺口語師一同至家庭訪視,透過全面盤點內外在資源,了解家庭的生活環境和實際困難,並在案家中教授聽語教學技巧,有助於在熟悉環境中掌握並應用所學。服務分兩次進行:首次提供教學技巧與目標,第二次了解家長應用情況,並跟進後續可銜接的聽語資源。

成果及成效分析:

  • 專業知能研習:共舉辦三場研習,共計32位參與者,包含社工師(員)和教保員。根據前後測問卷,97%參與者課程後對於聽損兒家庭服務的專業知能較課程前提升,100%參與者對於課程達滿意以上;參與者認為研習及實務演練增進他們對聽損兒聽能與語言發展及相關社會福利資源的理解,並能更貼近家庭需求;研習中有針對參與者在聽損兒家庭處遇經驗上進行討論,共同尋求更適切之服務模式。
  • 定點諮詢服務:共有八戶家庭接受定點諮詢服務。其中,本會成功協助一位聽損兒由幼兒園銜接至國小特教班、兩位順利申請到巡迴輔導服務及遠端麥克風資源,另有一位接受本會聽覺口語法課程。透過與當地早療共同服務,強化聽損兒家庭能力。
  • 到宅指導服務:共完成三戶,每戶透過兩次家庭訪視幫助聽損兒家庭掌握至少兩項聽覺口語法技巧,並提供貼近其生活的教學策略。其中,有兩位聽損兒順利銜接巡迴輔導服務與申請使用遠端麥克風。

結論或建議:通過跨專業團隊合作的外展服務模式,成功在雲嘉屏地區建立在地早療服務合作網絡,同時擴大本會服務的覆蓋範圍,並為聽損兒家庭提供個別化服務。服務過程中,我們發現部分家庭未能即時提供完整聽力檢查報告,而無法給予精確的聽能管理策略與衛教資訊,因此建議未來邀請聽力師參與外展服務,以便即時提供聽力檢查結果的處遇建議。此外,與早療單位合作過程中,發現能與聯合評估中心接洽,可接觸更多剛確診或未使用聽語服務資源之聽損兒;未來將延續此成功經驗,擴展至其他區域,建構更全面的聽損兒家庭之早期療育服務網絡,使得聽損兒都能有學習聽與說的機會,進而發揮他們的天賦。

關鍵字:聽力損失、跨專業團隊、早期療育

== Don't remove this. == -- == Don't remove this. == 0||
系統提供商 - 開店123,系統版本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