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您已成功加入此商城會員,後續您可使用以下帳密進行登入,如需變更資料可進入會員專區自行修改,感謝您的支持!
作家 / 早療協會 報導
『The experiences of transdisciplinary collaboration of "Prewriting skill curriculum" for the preschool inclusion students』 郭俊宏(Ching-Hong Kuo)、林英春(Ing-Chun Lin )、劉秀騰*(Shiou-Teng Liou)、黃素英(Suy-Ing Hung) 楠梓特殊學校(Kaohsiung Municipal Nanzil Special School) 鼓山國小*(Kaohsiung Municipal Gushan Elementary School)
幼稚園階段的課程中,有不少的學習活動是必須用到手部的操作,特別像進食、勞作、繪畫等課程。傳統上,經由老師設計課程,讓幼兒在課堂中,經由教學過程,達到學習目標。然而,特殊兒童的操作能力較普通幼兒為差,常常因此影響學習品質。經由職能治療師與特教老師共同合作,設計一系列有趣的感覺動作訓練課程,提升特殊兒童的動作品質,將可以有效提升特殊幼兒的學習品質,達到學習目標。 參與對象是楠梓特殊學校學前融合班,合計九名學生,年齡介於4歲9個月~5歲11個月。障礙類別分別為一名輕度自閉症;三名輕度智障;兩名中度智障(其中一名原為普通生);一名重度視障生;兩名普幼生。依據職能治療師的評估,本班的特殊學生與一名普通生在肢體動作方面普遍有動作笨拙、反應遲鈍、粗動作與細動作品質不佳等身體運用的問題。 皮亞傑認為兒童認知的發展,可以由「基模」(Scheme)的理論來解釋;簡單的「基模」可以連貫成較複雜的「基模」,在兩歲以前的認知發展稱為「感覺動作期」,透過感覺與動作來學習認識自身與外界;動作的發展,也是由簡單的動作,發展到複雜的動作。 不成熟的握筆姿勢在運筆時主要運用上肢近端的肌肉,穩定度與協調性都不佳;過渡階段的運筆動作,仍然藉助一部份前臂的肌肉,掌內肌的動作仍不成熟;成熟的握筆姿勢,書寫時掌內肌運用成熟,協調性良好,同時上肢近端的穩定性良好。 感覺統合理論認為動作品質不良與缺少執行動作的經驗或身體感覺的回饋不足有關。 「身體運用不良」(somatodyspraxia),是因為個案有「運動計畫能力」(motor planning)與「身體形象」(bodysheme)的問題;欲改善身體運用的問題,必須先建立「身體形象」,同時讓個案有嘗試新動作的機會,所以會設計一些增進本體感覺回饋的活動,同時把活動的難度,拿捏在做得到與做不到之間,讓個案有「恰好挑戰」(just right challenge)的機會,誘發個案挑戰的動機與建立自信。 五歲半前的幼童,因肌肉骨骼與神經系統尚未成熟,並不鼓勵進行例行性、長時間的書寫活動。「寫前準備」訓練課程依據上述理念設計,主要目的是提供一些有阻力的活動,以建立「身體形象」;同時讓幼童有嘗試新動作,執行「運動計畫」的機會,以改善幼童粗、細動作的品質,為將來書寫做準備。 自九十二學年度下學期開始,每週進行兩節訓練課程。進行的方式是由職能治療師主導感覺動作訓練,兩位特教老師協同;美勞、繪畫課程由兩位特教老師在教室內進行。 每次訓練課程包括三個部分: 1.暖身階段:包括溜滑板、單腳站、原地跳躍、小狗趴、手部的體操...等。進行15分鐘,主要目的在提升學生的清醒程度、參與度和動作控制能力。 2.活動階段:帶入一些建立「身體形象」、改善「運動計畫」的活動或是功能性的活動,例如剪紙、玩黏土、用曬衣夾夾塑膠粒、樂高積木、划船、推大球...等,大約進行15~25分鐘。3.結束階段:讓學生自由進行自己喜歡的活動,並利用這段時間針對部分同學加強訓練。 期末評估發現大部分幼童,在握筆、運筆、畫畫內容、粗動作與細動作等能力普遍都有進步;透過班級團體的感覺動作訓練,幼童會覺得較有趣,讓幼童有互相模仿、學習的機會,收到相輔相成的效果,有部分學生的自信心增加,參與程度不錯,這是個別抽離的服務方式所沒有的優點。 結論:幼童在校內的學習活動,有很大的比例需要用到粗動作與細動作的操作,像書寫能力即是其中一例。透過專業間進一步的溝通、分工與合作,有助於提升幼童的學習品質。同時,對於教學與復健目標的達成、專業間的學習與成長將有很大的幫助。 附錄:寫前準備訓練課程內容 活動處方: 1. 坐姿與趴溜滑板,丟沙包到籃子裡。 2. 單腳站:(1)扶牆、左右腳各10秒(數數1~10),重複兩次(2)放手(3)原地單腳跳躍(4)併腳跳格子(5)單腳跳格子、左右腳各一次 3. 小狗趴(on four,四點著地,膝蓋離地):30秒,數數1~30 4. 小狗趴(on four,四點著地,膝蓋著地):右上肢與左下肢抬起伸直;左上肢與右下肢抬起伸直 5. 在空中畫畫:↓、→、↙、↘、×、○、△、□或1、2、3、4、5、6、7、8、9、0 6. 盤坐: (1)前臂旋前旋後,手掌拍腿, (2)握放, (3)開合, (4)大拇指與食指、中指、無明指、小指輪流碰-開 , (5)兩人一組面對面盤坐,拍手,右手互擊;拍手,左手互擊 (6)照相、 (7)照相-前臂翻轉(左手食指對右手大拇指;右手食指對左手大拇指) (8)拇指與食指走路-前臂無翻轉(左手食指對右手大拇指;右手食指對左手大拇指) 7. 細動作: (1)指尖捏:撿塑膠粒、細針插板 (2)指側捏:用曬衣夾撿塑膠粒 (3)對掌側捏:木塊、細針插板、樂高積木 (4)使用鱷魚剪剪紙 (5)翻轉棋子 8. 握力與指力訓練:塑膠黏土、樂高積木、撕與貼黏扣帶 9. 粗動作:蹲、高跪、併腳跳、單腳跳、熊爬、划船、走跳相塊、推大球(用3~4個三角錐取出間格距離,八字形)、用腳推大球、原地跳躍30次 10. 感覺輸入:球池、深觸壓覺(小朋友趴在地上,由小朋友滾過其他小朋友)、飛碟鞦韆搖晃、網子鞦韆搖晃、翻滾 活動進行的方式: 1. 熱身(15分鐘):第1、2(1)、3、6(1)(2)(3)(4)(6)(7)每次上課都會做。 2. 活動內容(15~25分鐘):熱身活動的項目以外的活動,每次輪流做不同的活動 3. 收尾(10~15分鐘):讓學生有自由進行自己喜歡活動的機會;針對部分學生進行走跳箱塊、盪鞦韆..等加強訓練。 4. 不斷地重複活動處方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