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您已成功加入此商城會員,後續您可使用以下帳密進行登入,如需變更資料可進入會員專區自行修改,感謝您的支持!
作家 / 早療協會 報導
Pilot Study Effects of Multiple Intelligent Teaching Activities on the Learning Behavior of Special Needs Students in Pre-School Inclusive Education Class 國立花蓮教育大學特殊教育系、花蓮市中原國小附設幼稚園教師* 黃榮真、張雅麗*、陳美月*
一、研究緣起與目的
花蓮市於2003年成立第二所一般國小型態的學前融合班,三位研究者為了建構花蓮地區學前融合班之課程模式,於是進行一系列長期的課程編製與實驗教學。
二、文獻探討 自 從Gardner提出多元智能理論之後,在美國心理學界與教育界造成極大的影響,有多所學校或研究計畫則是運用多元智能的觀點來進行,特別是在幼兒教育方 面,其中1984年「光譜計畫」(Spectrum Project)係針對幼兒發展出智能評量方式,讓教育能有效發揮幼兒長處,同時提供教師規劃課程、研發教材、運用教法及實施評量的指導方針(歐慧 敏,2002)。
基於此,教師若能運用多元智能的觀點進入教學現場,不管是學習環境、學習材料、學習方式、學生學習反應之表達,都會變得更豐富與多元,透過各種智慧形式所 展現的課程內容也會更生活化和趣味化(張湘君、葛琦霞,2001;Orkwis,1990)。就特殊教育的角度來看,吳武典(2003)認為多元智能理論 對於身心障礙學生的優勢特質開發與成就感提昇很具效果,教師更應以積極、正向的角度,發掘學生各方面的能力,進而從其優勢能力去發展適合其能力的課程。因 此,本研究針對學前融合班學生為教學對象,以多元智能理論觀點進行課程編製,強調以成長典範(growth paradigm)為基準點,給予其充分發揮優勢潛能的機會,進一步提供適合特殊幼兒之補強方法;所以,研究者認為多元智能課程設計之主要的目的,乃透過 多元智能八種面向之切入點,讓學生在學習上有更多的選擇,以智能多元論取代傳統之智力單一理論,並且運用學生本身的強勢智能,對其所學的知識進行連結與學 習。
三、課程編製簡介 三 位研究者於九十二學年度上學期開始進行幼兒觀察與課程編製與討論,依據一般幼兒與特殊幼兒之發展指標,上學期編製「大家來動一動」、「我們都是好朋友」、 「有趣的音樂世界」、「好玩的紙」、「奇妙的字」等教學活動單元;下學期編製「快樂玩具店」、「春天來了」、「有趣的交通工具」、「好吃的食物」、「夏天 來了」等教學活動單元,每個教學目標會依特殊幼兒之學習特質編擬「特殊學生教學調整之目標」,並於九十三學年度一整年進行實驗教學。
四、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取行動研究法來進行,實施模式為擬定方案→實施行動方案→觀察蒐集資料→省思與修正。所使用的研究工具以「嬰幼兒發展測驗」、「自編課程本位評量 表」為主,並以「特殊幼兒行為觀察記錄表」、教學錄影帶分析、研究札記等為輔。整個實驗教學共進行兩學期,由一位教師主教,一位教師進行協同教學,另外一 位教師則負責拍攝教學錄影帶及幼兒學習行為觀察。
五、研究對象 本實驗課程乃以花蓮地區某一國小附屬學前幼稚園融合班為對象,年齡皆為 五足歲之幼兒,就九十三學年度上學期而言,該班共計有十六位幼兒,其中一般 幼兒有十四位,一般幼兒與特殊幼兒的比例為7比1。同學年度下學期,該班轉 出三位一般幼兒,轉入兩位一般幼兒,該班則為十五位幼兒,一般幼兒與特殊幼 兒的比例為6.5比1。上下學期特殊幼兒同為這兩位(甲、乙),甲生係屬發展遲緩 幼兒,經由「嬰幼兒發展測驗」評量結果發現該生心智年齡在四歲發展階段,落 後一般幼兒一年的發展;另一位乙生係屬自閉症幼兒,「嬰幼兒發展測驗」評量 結果發現該生心智年齡在四歲發展階段,同為落後一般幼兒一年之發展,其詳細 資料如表一。
表一 受試樣本基本資料表
六、教學觀察之結果 在 本研究所觀察特殊幼兒的學習行為中,以「嬰幼兒發展測驗」、「自編課程本位評量表」之前後測上的表現情形為主,同時以「特殊幼兒行為觀察記錄表」、教學錄 影帶分析、研究札記為輔。其中甲、乙每學期在「嬰幼兒發展測驗」(如表二所示)、「自編課程本位評量表」(如表三所示)之後測較前測通過項目皆有進步。此 研究所得量的結果與「特殊幼兒行為觀察記錄表」、教學錄影帶分析、研究札記中所記錄「粗動作」、「精細動作」、「語言」、「社會行為」等向度之質性資料相 互印證。
表二 受試在「嬰幼兒發展測驗」前後測通過項數之表現情形 *為嬰幼兒發展測驗之分測驗
表三 受試在「自編課程本位評量表」前後測通過項數之表現情形
七、教學省思 本實驗課程之編製經過兩學期的行動、省思的過程,在檢視學前融合班實施多元智能為導向之教學活動之際,研究者發現本實驗課程特點有五:一是是結合發展性與 功能性兩種課程模式;二是兼顧特殊幼兒之一般幼兒階段的身心特質,以及其特殊的教育需要;三是全部取自日常生活之題材;四是運用多元智慧理論;五是教學活 動設計掌握趣味化原則;六是注重多元感官的學習;七是採用課程本位評量為主;八是根據學生學習能力,設計基本教學活動及進階教學活動等。此外,在行動研究 中獲得專業知能的成長,三位研究者自覺不斷透過每次教學的方案設計、教學實踐、反思與修正、再行動等歷程,可以累積更多研發新教材之實驗經驗,也在整個教 學歷程中感受到教學成長的喜悅與回應自我奉獻於身心障礙學生教育之生命價值感,以及藉由教學省思中發現自己教學方案需要調整與修正之經歷。
八、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從2位特殊幼兒參與本實驗教學之進步情形,可看出以多元智能為導向之教學活動介入對於學前融合班特殊幼兒的「粗動作」、「精細動作」、「語言」、「社會行 為」等學習表現有正向之效果。此外,三位研究者也共同發現師生、同儕之間正向人際互動、口語及非口語溝通的頻率增多,特別是2位特殊幼兒的學習動機也較一 年前大為提升。
(二)建議 由本研究結果發現,多元智能為導向之教學活動有助於學前融合班特殊幼兒之學習成效,值得進一步針對此研究主題進行長期研究與教學實驗,以作為未來是否推廣之參考依據。
參考文獻 吳武典(2003)。多元智能理論在特殊教育上的應用。教育部:教育論壇。 張湘君、葛琦霞(2001)。多元智能輕鬆教-九年一貫課程統整大放送。台北:天衛文化。 歐慧敏(2001)。運用多元智慧理論在國小一年級生活課程之教學實驗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Orkwis,R.(1999).Curriculum access and universal design for learning. Retrieved Nov 23.,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