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您已成功加入此商城會員,後續您可使用以下帳密進行登入,如需變更資料可進入會員專區自行修改,感謝您的支持!
作家 / 早療協會 報導
壹、研究緣起與目的
融合教育自九0年代起已蔚為潮流,成為台灣教育改革重點與既定方向之ㄧ。融合教育(inclusion)是指結合不同類型、不同障礙程度的兒童進入普通教 育的環境中,所根據的原則是最少限制的環境(蕭惠伶,2001)。研究者在實際的教學經驗中,發現普通班級內身心障礙學童人數有增加且障礙程度也有加重的 趨勢,因此從學前學習環境到國小階段的的轉銜準備,對身心障礙兒童能否適應國小學習環境格外重要。本文想探討:(1)在現階段的轉銜法令制度下,教育單位 能對父母在和小孩在轉銜過程中能提供的服務是什麼?(2)從家長與身心障礙兒童的層面來看,他們的需求又是什麼?本研究擬就轉銜相關因素作一文獻探討,並 就台北縣、台中市、高雄市三個都會區的幼小轉銜需求與實際服務狀況作一評析,以作為專業團隊在提供轉銜服務的參考。
貳、文獻探討 一、幼小轉銜重要性 小學是兒童邁入正式教育的第一步,根據林珍宇(2004)研究指出,學前階段與小學階段型態不同包括:教育目標、課程內容、學習情境佈置、教學方法、班級氣氛、上課時間、教師與學生人數、指派的作業、評量方式、父母的期待等方面不盡相同。 對特殊幼兒而言,由於本身的障礙而衍生的多樣問題,包括家長、下一個安置環境、學前安置機構準備度等都直接或是間造成身心障礙兒童適應新環境的阻礙(白淑 華,2003)。Eutwisle 與Alexander(1998)指出幼稚園畢業的孩子要面對「國小一年級」新的學習環境與要求,這種和幼稚園階段截然不同的學習經驗,學習如何去克服與 適應,對從幼稚園轉銜到國小階段的身心障礙兒童是很重要,因為這會影響在他們是否順利渡過一年級及往後學校學習生活,而這階段也正是他們學業與社會發展的 關鍵時期。國內張翠娥(2003)以文獻探討的方式歸納整理發現,特殊幼兒的重要適應能力、同儕的互動關係、教師的教學與態度、家長的配合度是影響特殊幼 兒進入國小融合環境學校的適應因素,而這些因素有賴於轉銜服務措施的延續、機構間的協調合作與家長的支持,才能使孩子從目前教育階段順利過渡到下一階段。
二、轉銜服務考量因素 陳昭銘(2001)指出,學前幼稚園教育大班階段實施轉銜服務之時,必須考量到學生身心發展狀況、學習環境安排、不同教育階段人員協調與溝通、家長參與。 張翠娥(2003)從支持性轉銜措施觀點考量的要點包括規劃完善的個別化轉銜計劃、培養特殊幼兒基本的環境適應力、善用家庭支持系統、提供專業團隊各種相 關轉銜支援系統、政府應提供配套的轉銜服務措施,將有助轉銜順利成功。
林敏慧(2002)針對特殊幼兒入小學的轉銜流程中,轉銜要素包含學生增能、安置媒合、資料轉介、轉銜追蹤、機構間協調、新環境適應(引自白淑 樺,2003)。白淑樺(2003)根據國外相關入小學轉銜服務模式,所歸納的轉銜要素為:機構間協調、家長增能、專業團隊、家長參與、學生增能、學前安 置機構人員增能、轉銜後追蹤、書面轉銜程序、資料轉介等。Repetto & Correa (1996)針對無接縫轉銜服務構成要素包括:課程、地點、轉銜方案規劃、跨機構協調、考量家庭與學生需求。轉銜服務所應考量因素綜合如圖1:
叁、幼小轉銜服務國內推行現況 根據我國「特殊教育法施行細則」中的第十八條有關個別化教育計畫之規定,該條款第十項明定各級學校應對每位身心障礙學生於學前教育大班、國小六年級、國中 三年級、高中(職)三年級之個別化教育計畫加入轉銜服務內容。並根據上述於九十一年三月修正公佈「各教育階段身心障礙學生轉銜服務實施要」,在其中提到學 生由學前教育單位進入國民小學,應召開轉銜會議、轉銜服務資料的移送、召開輔導會議等。
張慧美(2004)指出台北縣幼小轉銜服務強調學生入學適應服務流暢性,除學生資料的轉移外,相關人員的協同及團隊合作、學生入學前會議、相關輔導措施和學生安置適切性評估均是重點。
黃世鈺(2002)提到在以高雄市為例從學前特教進入小學之際,其轉銜服務包括: 一、辦理緩讀:需備妥醫師診斷證明,及學生輔導計畫,可辦理緩讀計劃一 年。 二、入學準備:包括家長正確觀念準備、學生學習能力準備、生活自理能力準備、學校適應能力準備。 三、申請就學:父母依幼兒狀況,經鑑輔會審核後入學。 另外,台中市在92年頒布「台中市中等以下教育階段身心障礙學生轉銜服務注意事項」,除了召開轉銜會議、轉銜服務資料的移送、召開輔導會議外,提到各校辦理轉銜服務應包括以下部分: 一、學生進入下一階段所需能力課程的提供:教育課程(考量學生需求、興趣與性向提供之),能力訓練(所應培養之學習、生活、或就業等),及下一階段環境之適應或社區生活經驗。 二、必要相關服務的提供與銜接:依學生各階段需求之專業治療、家庭支援與輔導、社會福利、醫療、交通、就業等相關服務之內容與服務方式;以及階段轉換過程中,不同服務提供單位(者)對學生所需服務的銜接。
肆、結論 綜合上述,幼小轉銜過程中,應以專業團隊模式進行轉銜服務整合,服務過程以家庭為中心,並且強調家長的效能,以兒童個別需求為考量。而綜合台北縣、台中市、高雄市轉銜服務流程,著重的重點在於: 一、資料的轉介; 二、轉銜會議召開; 三、國小新生安置輔導會議召開等; 四、提供相關就學資訊; 五、了解學生性向及能力; 六、協助學生及家長抉擇; 七、追蹤升學或就業情形。 由上述可知,現階段的幼小轉銜服務實際實施過程中,似乎著重於資料的轉銜,雖然相關作業流程也有訂定轉銜會議與安置輔導會議召開,但其中仍缺乏詳細規範辦 法與作業流程。從家庭的需求層面來看,除了上述現階段教育單位提供服務外,家長增能、學生增能、生態評估等需求也需要教育單位訂定更明確規範與流程,當然 這也包含了加強教育單位人員增能。幼小轉銜服務是一個全方位的服務工作,期待在專業團隊合作下,能以全方面考量為家庭與孩子提供最適切服務。
參考文獻 白淑華(2003)。發展遲緩幼兒入小學轉銜服務之研究:以台中縣一社會福利機構之經驗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珍宇(2004)。發展遲緩兒童幼小轉銜服務相關問題之質化研究-以中部五縣市為例。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特殊教育與輔助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翠娥(2003)。融合教育幼小轉銜轉銜論題探討。屏東師院學報,18,307-330。 張慧美(2004)。台北縣國小一年級身心障礙兒童入學適應服務需求及現況調查。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在職進修碩士班論文(未出版)。 黃世鈺(2002)。學前特殊教育服務與轉銜措施介紹-以高雄市為例。幼教資訊,136,9-11。 蕭惠伶(2001)。融合教育下身心障礙幼兒社交技能與社會地位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Entwisle, R. D.& Alexander, K. L.(1998). Facilitating the Transition to First Grade:The Nature of Transition and Research on Factors Affecting It.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t,98(4),351-363. Repetto, Jeann B. & Correa, Vivian I.(1996).Expanding Views on Transition. Exceptional Children, CEC,62(6), 55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