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療大會論文交流(維護中)

第六屆 在宅輔導服務對特殊兒童及家庭影響

作家 / 早療協會 報導

家扶基金會附設彰化縣私立宜智學園   施惠琪




     在宅輔導員的工作是一週到家中一次,主要工作是指導家長正確教養孩子的知識及家長的心理支持及提供正確的就學就醫的訊息和教導孩子在各大領域上能利用家中原有的物品資源來加強指導,提升孩子的能力。

 

     彰化縣是民俗風氣較傳統保守的縣,家中孩子有些狀況有一部份家長是傾向忽略或是否認的,因此要說服這類家長帶孩子出來接受治療及課程是不容易的,有些家長會直接拒絕,有些會生氣逃避,而如果在宅輔導員的介入可以讓原本不願意接納孩子真實狀況的家長慢慢有些改變。因為一開始要家長帶孩子出來接受療育,家長會礙於家中其他成員的想法及交通上的困難或是否認孩子的障礙,很容易拒絕,但如果在社工的幫助下,告知家長輔導員是來家中幫助家長的,以一個幫忙的角色介入會讓家長接受度較高,等到輔導員進入家中時才能視家庭的情形來調整協助幫助其個案。以下我舉2個例子來說明。


     第一個例子是個案是自閉症及聽障且個案的姐姐是白血病,家中二個孩子都有疾病,加上父母對孩子的就醫就學態度不一,個案的爸爸都偏向宗教,媽媽以應該好好就醫就學為主,夫妻衝突不斷,在我去案家前半年,案母常是默默無語的,但我長達半年一直對案家釋出我的善意,在半年後媽媽才會慢慢在我的引導下說出她的痛苦,而我都是傾聽她的心聲,給予支持和鼓勵,因為我認為只有先照顧好父母,提升父母的能力,對個案才是最好的照顧。而媽媽說出她的痛苦後,壓力有舒解下,在我一再鼓勵下,媽媽願意帶孩子出來做治療,也願意在時間可以配合下來參加親職講座,而在教養個案時我會提供相關的技巧及知識,讓媽媽感覺到一個星期有一個輔導員會來幫助她,媽媽的壓力及無助、無力感也降低,對這個個案就有了明顯的幫助。


     第二個例子個案是各方面都遲緩,平常由爺爺奶奶在照顧,父母工作。而父母知道個案在各方面都比同年紀的孩子落後時,急著要把孩子送到幼稚園上課,結果爺爺奶奶反應激烈的反對,認為孩子大一點就會好,而且孩子這麼早去念會被欺侮。後來我到家中時,有一段時間我是在和爺爺奶奶建立良好關係的,及因為不斷的教導個案,個案的語言進步,而我才慢慢的說服爺爺奶奶,說明孩子是需要出去受教育的來幫助個案。而在輔導過程中,案母有時會因為個案有些壓力會找我訴苦,而我都給予鼓勵和傾聽及支持。



     特殊孩子降臨對一個家庭是一個很大挑戰,需要協助的往往不只是孩子,還包括其父母或是爺爺奶奶,而這不只是需要在就醫就學上給予協助,在他們內心這層傷痛也是我們需要了解傾聽的,因為個案的父母心情能因為被了解而減少痛苦及不安,才能更有能力來照顧個案,而在宅輔導員因為一週定時到家中一次,和案家建立信賴關係,可以在這方面讓個案的家人較能卸下心防,讓輔導員來傾聽協助。而因為正確教導的方式及技巧的指導對個案的能力得以提升,因此在特殊家庭來說,在宅輔導員對其家庭是有一定的必要性的。

== Don't remove this. == -- == Don't remove this. == 0||
系統提供商 - 開店123,系統版本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