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療大會論文交流(維護中)

第六屆 大班幼兒對障礙兒童的瞭解及互動意願之研究

作家 / 早療協會 報導

Five-year-old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disabled children and  their intentions to interact with children with disabilities
弘光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   莊瓊惠


 

研究背景與目的
特殊教育法施行細則(1998)明訂特殊需求幼兒必須安置在最少限制的環境,幼兒教育階段實施融合教育模式在台灣從此大為推廣,許多幼兒園所開始思考如何讓所有師生都能接納特殊幼兒。然而國內大部分的研究都只有注意幼兒園老師對特殊幼兒的接納度,卻忽略了探討一般幼兒對特殊幼兒的想法。本研究在於瞭解一般幼兒對障礙兒童的認知的內涵為何,以及其障礙內涵與幼兒本身與障礙兒童互動的意願的關係,期待在一般幼兒對特殊幼兒的認知內涵與態度之間作一個探討,以作為未來促進一般幼兒對障礙兒童正向態度介入策略的建議。


文獻探討
如何增進一般幼兒對障礙幼兒的正向態度及行為是目前融合教育模式的重要目標之一。Budoff, Siperstein和Conant(1979) 提出如果能瞭解一般幼兒對於障礙兒童的想法,就有助於瞭解一般幼兒對待障礙兒童的態度及行為的意義。Freedmen 的態度理論認為個人的態度包含了三種成分:認知、情意、及行為,其中認知成分指的是人們對某一組人(事物)的想法和背景知識。Triandis (1971) 更進一步指出一般幼兒對於 "障礙" 的認知成分應包括:有關障礙的背景知識、障礙形成的原因及其結果的信念、以及幼兒對這一群人的行為表現。而「情感成分」指的是人們對態度對象的所產生的情感反應,有可能是正向反應,也有可能是負向的,比如說有些孩子看見肢體障礙的孩子會覺得害怕或不安,有些則覺得他們很可憐,而想要幫助他。第三種成分「行為傾向」指的是人們預計對某一人事物採取的行為反應,可能是接近他,或遠離他。。Diamond(1993) 建議如果要設計教學策略以促進孩子對障礙幼兒的正向反應,就必須要瞭解這三個向度在幼兒的內涵。

一般談到孩子對某人(事物)的瞭解(認知情況)時,會先探討孩子對這人(事物)的分辨能力如何,因為這和後來產生的態度有關。比如說研究就發現孩子在三到五歲就能夠分辨同儕幼兒的性別及種族(Edwards, 1986; Maccoby, 1988), 有趣的是幼兒比較喜歡和同性別的幼兒玩,而自由分組的時候,幼兒也比較喜歡和同種族的孩子同一組(Ramsey & Myers, 1990),由此可見孩子比較容易從外在線索作為分類的依據,而且孩子喜歡和他相似的人在一起。

根據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三到五歲的幼兒仍屬於前運思期,幼兒以外在明顯的特徵區分不同,以作為分類的基礎是很合理的。Popp 和 Fu(1981)就發現四歲的孩子已經能夠從圖片中指出和障礙有關的線索,而Conant和Budoff (1983)的研究也發現三到五歲的孩子已經知道一個人可能有視覺障礙、聽覺障礙、身體障礙,但是大部分孩子很難理解智能障礙和心理障礙及其形成的原因。相類似的研究也在Diamond(1993), Diamond, Hewtenes & O'Coner(1994) 的研究發現,孩子對於外在明顯感官障礙及肢體障礙的指認及瞭解多於智能障礙及語言障礙。另外認知成分的另一個重要的內涵--孩子如何解釋造成這些障礙的原因,也引起不少研究者的興趣。
而孩子的答案大概可以分成四類:
1、和年齡或成熟有關(他太小了,或他生來就這樣);
2、生病或意外;
3、只描述行為問題而沒有說原因;
4、不知道(Kettler,1998)。

就如前面所言,孩子因知覺同儕幼兒有性別及種族的不同,而形成友伴選擇的依據,相同的,如果孩子能知覺障礙的線索,他們當然也有可能利用這個線索作為選擇友伴的參考(Kettler, 1998),而當孩子覺得他的同伴和他是不一樣的話,就比較不可能選擇他為友伴 (Kratzer, Nelson & LeGall, 1990)。Das和Berndt(1992)的研究發現幼兒喜歡的同伴是因為對方和他有互惠、相似的關係,且對方有利社會的行為出現。另一方面孩子在選擇友伴也和友伴的能力有關,當孩子在有能力和沒有能力的孩子之間選擇友伴時,孩子傾向選擇有能力的孩子,而大的孩子會比那些缺乏障礙知識的小小孩更不願意和障礙幼兒一起玩(Weinberg, 1978)。 Diamond(1994) 研究一般孩子如何看待輕度學習障礙及中度肢體障礙兒童的能力,結果發現有障礙的兒童不管在認知、語言、及肢體上的能力都被認為較一般孩子差。一般兒童也瞭解不同障礙類別的孩子之間的能力限制也會不一樣,比如說肢體障礙的孩子其動作能力會比較差。有趣的是幼兒認為學習障礙兒童不管在認知、運動或語言能力都比較差,有些幼兒甚至認為聽障孩子的社會能力會較好(Diamond & Hestenes,1996),這說明了一些內在隱性的障礙(像學習障礙)或孩子沒有親身接觸的障礙類別,幼兒對其能力的判斷常有失誤的現象(Diamond & Hestenes,1996),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幼兒對於障礙所造成的能力限制的知識會更為進步。

幼兒園是大部分兒童離開家庭所接觸的第一個社會環境,自然有許多機會接觸不一樣的人,幼兒對事物的初次接觸形成的認知概念會影響孩子的態度傾向。當特殊幼兒漸漸地出現在幼兒園所,幼兒期的孩童就有機會接觸特殊兒童,並且建立對特殊兒童的初步概念(Conant & Budoff, 1983, Diamond,1993),但Diamond 認為這個初始建立的概念是相當不穩定的,而且很容易受到成人的影響,因此有改變的空間,所以幼兒期是提供介入課程最好的時期。

本研究在於瞭解一般幼兒對障礙兒童的認知的內涵為何,以及其障礙內涵與幼兒本身與障礙兒童互動的意願的關係,期待在認知與態度之間作一個探討,以作為未來促進幼兒對障礙兒童正向態度介入策略的建議。

本研究根據以上的文獻探討擬回答下列研究問題:
1、影響大班幼兒正確指認班上障礙兒童的因素為何?
2、大班幼兒認為這些障礙兒童在動作、認知及社交方面的能力是否有差異?
3、一般大班幼兒和障礙兒童互動的意願如何?
4、一般大班幼兒對於障礙兒童的互動意願與障礙兒童能力的關係如何?
5、大班幼兒認為障礙幼兒需要幫忙是否受其障礙類別影響?
6、大班幼兒實際幫助過這些障礙幼兒的情形如何?



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以台中縣兩所私立托兒所的大班幼兒為主,其中之一托兒所採融合式教學,所以平日就可見障礙幼兒和一般幼兒一起上課的情形。另一托兒所並無收托障礙幼兒,但與特教機構合作進行回歸方案,特殊幼兒會於一星期中1至3次到此園所和一般幼兒一起上課。本研究訪談融合式托兒所大班幼兒67名,及回歸式托兒所大班幼兒88名,共計155名幼兒接受訪談,這些幼兒都有和障礙幼兒直接接觸的經驗。

(二) 研究工具
本研究擬以結構式訪談法蒐集一般大班幼兒對障礙幼兒的看法,所以本研究的研究工具包括結構式的訪談表,全班幼兒的照片(包括障礙幼兒)以供幼兒指認,以及有關障礙幼兒能力的選擇圖卡及與障礙幼兒互動之意願圖卡

(三)資料蒐集
本研究採用訪談法來蒐集資料,研究員根據訪談表的問題,並輔以圖卡逐一詢問幼兒問題,若幼兒不瞭解問題則再重複問題,直到幼兒能完全瞭解為止,施測時間約為20分鐘左右。



研究結果
本研究蒐集155個大班幼兒對於障礙幼兒的看法,資料經內容分析、百分比統計、卡方考驗、ANOVA考驗,其結果如下:
一、在指認障礙兒童方面
1、在幼兒性別與指認率方面
男生在障礙幼兒的指認率為91.0%,女生為87.0%,所有幼兒的指認率為90.3%。經卡方考驗發現男女幼兒對障礙兒童的指認率並無差異。


2、在園所與指認率方面
有收托障礙幼兒的托兒所其幼兒指認率為94.0%,只接受回歸障礙幼兒的托兒所其幼兒的指認率為87.5%,經卡方檢定發現本研究的兩個托兒所的幼兒在障礙兒童的指認率並無顯著差異。


3、在障礙類別與指認率方面
一般大班幼兒對肢體障礙兒童的指認率最高為98.6%,自閉症兒童為90.5%,智障幼兒最低,為75.6%。經卡方考驗,三組障礙幼兒的指認率達顯著差異,經事後比較發現只有肢體障礙幼兒與智障幼兒達顯著差異。



二、障礙幼兒的動作、認知、社交能力方面
一般幼兒認為這些障礙幼兒的動作能力以自閉症幼兒最好,智障兒次之,肢體障礙幼兒最差。經ANOVA考驗, 三組障礙幼兒之間有達顯著差異,經事後比較發現肢體障礙和自閉兒及肢體障礙和智障幼兒之間是有顯著差異,也就是說自閉兒和智障幼兒的動作能力都比肢體障礙幼兒要好,但是自閉兒和智障幼兒的動作能力是沒有差異的。

一般幼兒認為障礙幼兒的認知能力以肢體障礙幼兒最好,自閉兒次之,智障兒最差。但經ANOVA考驗發現三組障礙幼兒的認知能力並沒有達顯著差異。

一般幼兒認為這些障礙幼兒的社交能力以肢體障礙幼兒最好,智能障礙幼兒次之,自閉兒最差。經ANOVA考驗, 三組障礙幼兒之間達顯著差異,經事後比較發現肢體障礙和自閉兒及肢體障礙和智障幼兒之間是有顯著差異,也就是說肢體障礙幼兒的社交能力比自閉兒和智障幼兒來的好,但是自閉兒和智障幼兒的社交能力是沒有差異的。


三、一般幼兒和障礙幼兒互動的動機
一般幼兒經常想和障礙幼兒互動的動機以肢體障礙幼兒比率最高,達58.6%,其次為智障幼兒46.2%,自閉幼兒最低為39.0%。經ANOVA考驗三組障礙幼兒間有顯著差異,雖經事後比較並無發現有任何兩組間呈顯著差異,但研究者發現肢障和智障及肢障和自閉症幼兒的組間幾乎達顯著差異。


四、一般幼兒與障礙幼兒之互動意願與障礙幼兒能力的關係
一般幼兒與障礙幼兒互動的意願與障礙兒童的運動能力的關係經皮爾森相關分析,發現並無顯著相關,但是與障礙兒童的認知能力和社交能力都達顯著正相關。也就是說障礙兒童的認知能力及社交能力越好,一般幼兒與之互動的意願會越高,但是一般幼兒和障礙兒童互動的意願並不受障礙幼兒運動能力的影響。


五、一般幼兒認為障礙幼兒是否需要幫忙
一般幼兒認為肢體障礙幼兒需要幫忙的比率高達97.1%,其次為智障為89.5%,最後為自閉症幼兒為87%。經ANOVA考驗,三組障礙幼兒之間並無達顯著差異。


六、一般幼兒是否幫過障礙幼兒
一般幼兒在日常生活中實際幫忙障礙幼兒的比率以肢體障礙幼兒的66.7%最高,智障幼兒為58.5%次之,自閉兒54.8%最低。經ANOVA考驗發現三組之間並無呈顯著差異。



結論
大班幼兒對障礙幼兒的指認並不會因其性別及園所收托障礙幼兒時間長短而有所差異,表示只要一般大班幼兒只要有和障礙幼兒直接相處的經驗就能正確指認障礙幼兒。大班幼兒對於肢體障礙幼兒的指認最容易,但對於智障幼兒最不容易,可見一般幼兒對障礙的觀念是先從外顯線索來發現。大班幼兒認為肢體障礙幼兒的動作能力最差但社交能力最好,顯示一般幼兒對肢體障礙幼兒已有基本的認識。

大班幼兒和障礙幼兒互動的動機並不會因障礙類別的不同而有差異,但是卻會因為障礙幼兒的能力而影響一般幼兒與之互動的意願。一般而言大班幼兒較喜歡和認知能力及社交能力較好的障礙幼兒互動,而動作能力不會成為互動意願的考量,顯然影響幼兒之間互動意願的是孩子的社交及認知能力而非動作能力。

另外大部分大班幼兒都認為每一種障礙幼兒都需要協助,一半以上大班幼兒都在實際生活中幫助過障礙幼兒,但以幫助肢體障礙幼兒的比率最高。

== Don't remove this. == -- == Don't remove this. == 0||
系統提供商 - 開店123,系統版本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