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您已成功加入此商城會員,後續您可使用以下帳密進行登入,如需變更資料可進入會員專區自行修改,感謝您的支持!
作家 / 早療協會 報導
The Experiences of Collaborative Teaching in Inclusive Classroom Between Preschool Ordinary Education Teacher and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 高雄市左營國小附設幼稚園 花蓮教育大學幼教系碩士班 陳宜伶
研究緣起 國內學前特殊教育的推展,多年來在教育部、民間團體及學者專家的努力下,教學品質與服務量逐漸提升,其中學前融合教育已成為學前特殊教育的潮流,但對大部分的學前普幼教師而言,融合教育仍是陌生的領域,普幼教師未必具有特殊教育的背景、專長或經驗。然而,融合教育需兼顧所有普通幼兒與特殊幼兒的學習權益與學習成效。因此,在教師缺乏專業知識與經驗之下,實施融合教育對普幼教師而言可能會面臨許多問題與挑戰。研究者希望探究普幼教師如何與特幼教師進行合作教學,將特殊幼兒的IEP融入教學中。並希望透過本研究,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落實融合教育精神與做法,使融合班不再只是一個安置名詞,而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研究方法 本研究是以協同行動研究法為架構,主要目的期能促進普幼教師與特幼教師間的合作關係,共同討論、研擬「將特殊幼兒之IEP融入教學活動」之教學方案。本研究實施期程共八週,在協同行動研究過程中,關注焦點以教師將特殊幼兒之IEP目標,融入每日的教學活動當中為主,研究者每週入班觀察兩次,每週開一次討論會議,期間研究者與協同教師,不斷透過對話與省思,探討問題、面對問題尋求最適當的教學策略,期能透過教師間的專業對話、深度省思、密切合作而於融合情境中達成IEP目標。 研究歷程 一、合作教學初始階段 研究者與兩位協同研究教師共同討論擬定行動方案之相關事宜,設定短期目標為特殊幼兒能以仿說講出含完整詞素的複雜句,實施方式為特幼教師提供教學策略由普幼教師執行,普幼教師依特殊幼兒當階段的簡單語句、配合情境給予擴充詞素並結構化,讓特殊幼兒仿說。 二、合作教學建構階段 研究期程之一至三週,普幼教師執行過程中易受特殊幼兒的行為表現牽引,在此磨合階段,教師未熟悉將特殊幼兒所要表達的語句結構化,以致傳達給特殊幼兒的語句缺乏完整性,因此,特殊幼兒尚無法達到仿說複雜句的目標。 三、合作教學發展階段 研究期程之四至六週,在此階段普幼教師與特殊幼兒已建立彼此的默契,普幼教師給予特殊幼兒完整句型,並給予思考、延宕的時間,因此,特殊幼兒可以自行說出較長的句子,並仿說普幼教師給予的完整語句。 四、合作教學穩定階段 研究期程之七至八週,兩位教師教師已熟稔掌握語句、詞素的要領及對話模式,教師間亦培養出對班上每位幼兒對話模式的敏感度,隨時提供幼兒運用完整語句的示範,以致發現除了研究之特殊幼兒的語言能力提升之外,班上其他幼兒語言表達能力也相對提昇。 研究結論與期許 就上述的研究歷程,可以印證文獻論述,肯定普通教師與特教教師間的協同、合作與尊重是融合教育成功的重要條件之一。本研究過程,除了明顯看到觀察對象因教師間的合作教學,促使其語言溝通有長足的進步之外,對研究觀察的融合班其他成員亦產生了影響及改變,歸納分述如下: 一、合作模式的改變對教師的影響 兩位教師產生生命共同體的溫馨感,不再是一分為二的「教師中心」合作模式。當兩人一起執行IEP時,必須去除教師個人本位,凡事皆需以幼兒的需求為考量。因此,相互間體會彼此的合作是即為實踐「幼兒為中心」理念的過程,凡事以幼兒為主體做考量的合作模式,才能達到真正的融合。 二、研究過程中,班級經營的改變 當教師本身教學策略改變時,整個班級經營無形中亦隨之改變,例如:在執行語言領域的教學策略時,為引導特殊幼兒語言發展從簡單句提昇為長的複雜句,教師必須習慣於日常生活對話中,更有系統的給幼兒示範、運用正確語句,隨著策略執行的過程中,教師建立習慣於無形,自然的也會將策略類化於對待普通幼兒的互動中。因此普通幼兒也在潛移默化之中,語言領域方面的發展逐漸提升,此成效表現於幼兒分享、溝通、表達自我意願時,語句與語用的豐富度普遍提升可察之。 為增進特殊幼兒同儕關係的建立,增進其融入團體互動的能力,運用畫遊戲計畫表並依計畫表內容邀請小朋友一起玩的策略,期增進特殊幼兒於班級中進行有意義的團體活動或遊戲,藉由遊戲的互動中學習輪流、等待、分享等社會互動的核心技能與基礎能力。在研究結束之後,教師們都深刻的感受到,除了特殊幼兒本身的社會互動能力改善良多之外,班上普通幼兒對於特殊幼兒的態度也改變,由原先消極的不排斥,轉變為積極的誠心接納、主動關懷,這一點是讓教師們最感欣慰的。 當普幼教師也參與IEP的執行時,整個融合班的班級經營品質顯見更上一層;普幼教師因為參與IEP的執行的角色明確,讓其更有系統、有目標的於教學過程中融入IEP執行目標,教師本身可即從IEP的執行過程中,提昇其特殊教育專業知能,教師之間則因為彼此合作執行IEP,共同為達到目標而對教學及幼兒問題處理等,在研討中產生專業對話、在互動中彼此成長。 三、研究過程中,教師心態的改變 研究之前,普幼教師對於特殊幼兒的IEP是敬而遠之,會顧忌自身的特教專業知能不足而裹足不前,理所當然的讓特幼教師獨自擔起教導特殊幼兒的責任。經過本研究過程的互動,普幼教師對IEP的執行不再擔憂,發現IEP的執行可以有計畫的融入日常教學活動之中。再者,普幼教師對特殊幼兒的態度從單純的接納,提昇層次到除了接納之外,會由衷的思考如何提昇他們的能力,為他們建構更優質的學習而努力,這是最難能可貴的。 在此研究之前,特幼教師是自己擬IEP並負責執行與評量,對於執行進度與策略,有時會因忙碌而缺乏嚴謹的設計與執行過程。由於本研究是由特幼教師提供目標與策略,由普幼教師執行,因此,對於策略的規劃與執行,過程就不得不嚴謹,這是對特幼教師是不同以往的改變也是執教過程的另一種挑戰。歷經這次研究,特幼教師在思索如何擬定與執行IEP的整個過程已不再單打獨鬥,而是與普幼教師建立伙伴關係,邀請普幼教師共同參一起討論幼兒的發展與表現,據以研擬出更符合幼兒需要,更客觀、精確的IEP內容;與普幼教師共同研擬在融合情境中適宜、可行的教學策略等,這是促進融合教育品質提升的重要條件。 透過本研究,可以看到普幼教師與特幼教師密切合作,將特殊幼兒的IEP確實融入日常教學活動中,除了可以執行IEP目標之外,在合作間的情感交流、專業對話與深度省思的過程,亦能在提升教學專業上受益。期望透過本研究所獲得寶貴經驗的分享,讓更多的普幼教師參與IEP的執行,使融合教育落實在每一個有特幼生的班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