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您已成功加入此商城會員,後續您可使用以下帳密進行登入,如需變更資料可進入會員專區自行修改,感謝您的支持!
作家 / 早療協會 報導
The Pilot Study of Parent Implement the Kangaroo Care (skin-to-skin) influence on Infant's Behavior Development. 財團法人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 劉文琪
前言 新生兒加護醫療的照護進步而使得早產兒的存活率增加,然而,卻攜帶了許多醫療後所存留下的合併症,尤其是在神經發展系統。除此之外,早產兒也因為必須依賴醫療系統維生而被剝削了許多的聲光刺激,而致使其發展受挫及無法正常的與雙親接觸,而致使造成日後與雙親的依附關係障礙。在國外,袋鼠式護理照護已行之多年了,而且都有許多不錯的回應,但國內常因傳統文化的守舊及民風保守,常常會阻礙親子的互動關係,而致使早產兒在日後成年回歸社會後於人際互動上常遇到阻礙及挫折,故所謂早期發現早期診治,在出生時醫療團隊就能正視此點而加以彌補,讓這些巴掌仙子也能像正常的小孩一樣享有親情的圍繞是我們照護的第一目標。 研究背景與目的 本研究目的為了解雙親執行袋鼠護理(skin-to-skin)是否影響早產兒之行為發展,意指雙親提早與早產兒肌膚之接觸是否會影響其日後行為之發展。隨著醫療科技日新月異的蓬勃發展,早產兒的存活率也隨之提高,但在第一線的醫療團隊往往只注意到早產兒生命的存活,而遺漏忽略了其餘發展狀態,況且許多早產兒在經過治療及本身因先天能力不足而導致許多行為上的發展障礙,而造就日後雙親照護的負擔。故醫療團隊應該去反省例行性的照顧模式是否對於早產兒的存活、成長及疾病是有幫助的是適切的而不是造成其二度傷害的。故希望藉由本研究去了解雙親提早接觸早產兒執行袋鼠護理增加親子互動及對早產兒之感官刺激是否會影響其行為發展? 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質性研究之田野研究法進行資料之收集,研究者以觀察者及參與者之角色進入研究場域,研究收集於民國94年3月至94年8月間,收案對象為懷孕26週~37週出生之早產兒共6位,且雙親皆可至醫院陪同餵食母乳,在執行袋鼠護理前兩天即進行前測其早產兒行為並觀察及紀錄,觀察時間為每天餵食牛奶之前後共兩小時,另在開始執行袋鼠護理時亦觀察其執行袋鼠護理時及後之早產兒行為表現共兩小時,將其結果進行內容分析法將其行為分析出後量化及比較。 結果 研究結果共觀察6位早產兒雙親執行袋鼠護理對其早產兒行為發展之影響。其結果共歸類為三大部分進行量化比較:壹、早產兒之肢體表現;貳、早產兒之情緒表現;叁、早產兒之感官表現。茲分如下: 壹、早產兒之肢體表現: 1.手指活動持續時間提升:研究分析結果早產兒在未執行袋鼠護理時手指的活動上趨於緩慢甚至只有大肌肉活動,但在執行袋鼠式護理後除了在雙親身體上手指有探索的運動外,結束袋鼠式護理後期在保溫箱內也會有撫摸身體的行為出現。 2.雙腳踏步反射由無轉成有反射:研究分析結果飲此行為反射出現為與神經系統有較大的 關聯,故研究結果出現此情形大部分是在週數較大的早產兒身上,其呈現出有較多刺激的早產兒其肢體活動能力較好。 貳、早產兒之情緒表現: 1.哭鬧持續時間降低:哭鬧的時間於執行前兩天平均56秒/次/天,及執行後兩天內平均為32秒/次/天,約降低24秒/次/天。 2.驚嚇反射次數減少:驚嚇反射的次數於執行前兩天平均約為15次/天,於執行袋鼠式護理後兩天內平均為7次/天,約降低8次/天,可了解到早產兒在雙親身上所獲得到的是足夠的安全感。 3.餵奶後哭鬧次數減少:餵奶後的次數於執行前兩天約為7次/天但而執行袋鼠式護理後於餵奶後哭鬧的次數為0/次,足以證明早產兒是需要雙親的安撫。 叁、早產兒之感官表現 1.張眼次數增加:張眼次數於執行前兩天為2次/天,於執行後平均為6次/天。 2.目視凝人次數增加:目視凝人於執行前兩天並無此行為出現,於執行後平均約為3次 3.對聲音刺激反應次數增加:利用雙親聲音呼叫其小名之聲音刺激時反應,於執行前兩天為零次,執行後兩天約為4次/天。 結論 袋鼠式護理對於早產兒來說是一種知覺-認知,在許多文獻看來動作發展和養育照護親子連結、依附關係上是有明顯正面的衝擊,故本研究認為執行袋鼠式護理對早產兒來說是有直接刺激腦神經發育的影響,且此研究也觀察到執行袋鼠護理後之早產兒在肢體活動、情緒發應及感官的發展有著顯著的進展,可見袋鼠式護理在早產兒照護程序上是必要的、是有效的治療性活動,故希望藉此研究廣推袋鼠式護理之照護,且亦希望藉此提高雙親為人父母的自信心,避免其成溺於失敗者的角色當中,而無法協助引導這些早產兒走向正常的小孩一樣正常的發展及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