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療大會論文交流(維護中)

第六屆 家庭舞蹈治療運用在發展遲緩兒早期療育的概念與模式 以和平醫院親子舞蹈治療團體為例

作家 / 早療協會 報導

The Intervention of Family Dance/movement Therapy on Children with
Developmental Delays: Parent/Child Dyads in Ho-Ping Hospital
和平醫院兒童發展中心舞蹈治療師、*和平醫院精神科主任、
**和平醫院精神科社工師
楊琇玲、李慧玟*、林漢瑜**


 

 

摘要

舞蹈治療結合語言與身體動作的介入方式,尊重參與者的身心主體性,從動作中發展個人潛能以及與環境良好互動的能力。本文介紹舞蹈治療的理論與基礎,家庭舞 蹈治療團體的介入以提高親子依附關係的品質,附以和平醫院親子舞蹈治療團體為例,希冀將舞蹈治療納入早期療育的專業團隊中,幫助發展遲緩兒童獲得全方位的 發展與協助。


前言
發展遲緩兒童是指在認知發展、心理發展、語言與溝通發展、心理社會發展或生活自理技能上,其中的任何一種領域,具有身心遲緩、發展異常或可預期有發展異常 之情形者(內政部,1994)。 造成發展遲緩的原因相當多元,除了遺傳、生理因素外,例如:基因突變或染色體異常;還包括了環境與後天因素,例如:母體在懷孕期受病毒感染、生產過程缺 氧、幼兒腦傷等等(郭逸玲、卓妙如,2004;鐘育志,2000)。早期療育的重要性,在於(1)能夠減緩嬰、幼兒發展遲緩的程度甚至促其進步;(2)預 防及降低衍生其他發展領域之障礙;(3)加強潛能發展;(4)減少家庭、社會負擔;(5)降低學齡階段對於特殊教育的需求(郭逸玲、卓妙 如,2004;Addison, 2003)。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估計,發展遲緩兒童的發生率約略為6%至8%,0歲至六歲間則是最佳的早期療育期。一旦發現嬰、幼兒可能有發展遲緩的現象,透過專業團 隊進行神經生理、生理機能、心理、智能、肢體動作、語言溝通、家庭功能等評估,結合醫療、社會福利、教育等資源,進行早期療育計畫。國內目前對於發展遲緩 兒童所採用的療育方式,包括特殊教育、物理治療、職能治療、語言治療、行為治療、與心理治療等等。然而由於大部分造成發展遲緩的原因不明,而且並沒有絕對 治癒發展遲緩行為的有效方法(郭逸玲、卓妙如,2004),因此希冀積極開發其他治療領域,結合醫療、教育與社會福利各專業團隊,提供發展遲緩兒童的各項 需求。舞蹈治療(Dance/movement Therapy)在早期療育的應用上,仍舊十分缺乏。舞蹈治療結合語言(verbal)與非語言(non-verbal)之介入模式,除了發展遲緩兒所亟 需之感覺統合訓練外,同時提供情緒與非語言溝通之管道;家庭舞蹈治療的模式,幫助家長瞭解孩童的特殊性,增進親子關係與培養孩童人際溝通能力,以期促進孩 童行為與人格發展。

舞蹈治療的理論與進行方式
舞蹈治療 ( Dance/movement Therapy) 是一種以身體動作或舞蹈,作為主要介入方式的心理治療。舞蹈治療認為身心是合而為一的 (Berrol, 1992),身體動作反應個人心理狀態、個性、想法、情緒與內在衝突,期望以具體的肢體動作表達,傳遞心理或情緒上難以言喻的歷程。動作除了作為自我表達 與非語言溝通的媒介外,藉由身體動作的重塑,進而改變心理狀態與促進行為改變(Berrol,1992; Schmais, 1978)。舞蹈治療可以幫助參與者提高身體覺察 (body awareness),自我意象 (self-image) 的發展,豐富表達能力,促進人際關係與溝通協調,與整合個人在身體、心理、情緒、認知,以及人際互動上的發展,達到身心合一 (Kaplan & Sadock, 1998; Goodill, 2005)。


舞蹈治療師分析身體動作,配合語言與非語言的介入方式,進行評估與治療,強調自由的律動,表現真實的情感與心理狀態。舞蹈治療可以適用於各個年齡層,一般 大眾以及身心失調的人們,能夠幫助他們重新建立自尊與自我認同,減輕因創傷所帶來的身心不適 (Cruz & Sabers, 1998)。除此之外,臨床上證實舞蹈治療對於慢性病患與癌症病患的自我照護、情緒抒解、身心維護上,也有很大的幫助 (Dibbell-Hope, 2000; Goodill, 2003; Seides, 1986; Melsom, 1999; Yang, 2004)。


舞蹈治療運用在發展遲緩兒童的早期療育上,成效卓越 (Cruz & Sabers, 1998; Tortora, 2005)。舞蹈治療師所觀察評估的媒介,包括:拉邦動作分析(Laban Movement Analysis),凱氏動作分析(Kestenberg Movement Profile),North 人格鑑定 (North Personality Assessment)、參與者的動作質地 (effort/shape),參與者利用空間的廣度與方式,身體動作的連結,參與者的肢體動作能力 (locomotor skills),以及與治療師共舞中所創造的同時性 (synchronous) 動作默契。藉由這些資訊,治療師可以評估孩童對於自我的覺察感、身體意象 (body image) 與自我意象 (self-image),對於空間與環境的敏感度與互動能力,採取行動的準備與實行方式,個人情緒與外在行為的整合等等(Bartenieff & Lewis, 1997; Chodorow, 1995; Dell, 1993; Groff, 1995; Kestenberg et al., 1999; North, 1975; Pallaro, 1996)。藉由對於參與者全面性的身體、心理、社會互動的評估,治療師運用舞蹈治療的技巧,與參與者共同創造療育的契機。


舞蹈治療以遲緩兒的身心發展階段為基礎,進行療程的規劃與實行。隨著療程的進行與遲緩兒在各個領域的發展狀況,隨時進行修正,此種方式讓治療流程在療程目 標下,具有彈性而且提供遲緩兒當下的身心需求。讓孩童在既有的能力基礎下,藉由本身的優點與偏好,來發展需要加強的部分,讓孩童的自信心,成為成長的動 力。例如:小明很喜歡跳躍,藉著他跳躍的動作質地(effort/shape)為基礎,進行衝動控制的訓練,如此不但能減低排斥感與焦慮,更能增加接受挑 戰的能力與自信心。


家庭舞蹈治療的介入
家庭舞蹈治療的模式,不但可以讓遲緩 兒獲得舞蹈治療的所帶來效益,更能增進親子之間的依附關係(attachment)。依附關係的品質,對於孩童的行為與人格發展,具有顯著的影響 (Goulet et al., 1998)。穩固的依附關係,可以幫助孩童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個體,提供孩童與外在環境建立正面關係的基礎。發展遲緩兒童由於心智能力與動作發展的特殊 性,使得與家長的互動中產生困難,影響依附關係的品質(周榮萍、卓妙如,2003)。治療師在家庭舞蹈治療團體的進行中,協助家長瞭解其孩童在行為上的特 殊性與獨特的社會互動模式,家長可以適時觀察孩童的行為,給予正面回饋,孩童也能從中學習;同時,適時的親職教育,協助家長釐清疑惑與焦慮,創造情境讓家 長與孩童產生正向的互動,例如:身體擁抱、視線接觸、微笑與鼓勵,讓雙方能不斷地相互滿足彼此在依附關係上的需求,強化依附關係的品質,使得親子之間建立 親密感與安全感 (Tarabulsy et al, 1996)。除此之外,團體中的家長也在這樣一個安全的環境中,分享經驗與情感、社會支持,提供情緒與想法交流的場域 (Freundlich, Pike, & Schwartz, 1989)。


和平醫院親子舞蹈治療團體為例
和平醫院兒童發展中心之親子舞蹈治療團體於民國九十四年三月成立,進行至今。每梯次為期十個星期,每梯次包括六對發展遲緩兒童與其家長一名,治療師有兩 名,包括一名舞蹈治療師與社工師。在第二梯次中,加入藝術治療師一名,共三名治療師。目前的梯次,由舞蹈治療師與社工師共同帶領。團體每星期一次,每次進 行兩個小時。
本團體採取半結構式 (semi-structure) 的方式進行。在團體開始與結束所進行之團體儀式,其結構與可預測性提供團體成員對於團體的安全感與降低焦慮感,建立團體成員之間的信任感,也滿足有自閉傾 向的孩童對於結構的需求。團體過程中則由治療師判斷團體動力,進行即興與創造性的活動歷程,此種方式可以讓團體成員保持自主性與強化自信心 (Silk, 1989)。
團體流程如下:
一、歡迎:每個團體成員坐在自己的坐墊上,搭配樂器唱歡迎歌,此時治療師可以進行
動作偏好與精神體力狀態的評估,以進行下一個歷程。
二、暖身:讓團體成員提高身體疆界/界限 (boundary) 的覺察,人我疆界/界限的覺察,進行身體、心理與社交上的暖身。讓孩童熟稔身體部位與身體流動,學習自我安撫 (self-soothing) 的能力。
三、中間歷程:利 用身體為媒介,建立對於自我與他人的認知,發展表達性動作與非語言行為(例如:眼神、手勢)的訓練,加強感覺與運動技能統合,增進正向的行為,提升語言表 達的能力。利用教具 (props) 的輔助,協助家長與其孩童的互動,創造遊戲的情境,讓團體成員在接納與肯定的氛圍中,促進親子關係與互動模式的正向發展。
四、整合:將團體的歷程,映射在藝術創作中。利用藝術的媒介,讓團體成員回溯團體歷程,進行藝術創作,以整合團體經驗。可舒緩在中間歷程中較為激動的情緒與肢體動作表達。
五、結束:以語言重述團體歷程,分享經驗與觀察,釐清疑惑。之後由家長抱著孩童,給予親吻、擁抱與鼓勵,以齊唱再見歌作為結束。



 

結論
家庭舞蹈治療藉由身體動作之體驗與治療教具之輔助,協助發展遲緩兒之身體意象與自我概念的建立;非語言行為的探索與擴展,協助發展遲緩兒提升個人表達能 力,整合身體與心理的資訊;親子團體的方式協助家長瞭解孩童的特殊性,在接納與肯定的氛圍中,促進親子之依附關係,協助孩童健全的人格發展,以增加其社會 性互動與人際溝通能力。
家庭舞蹈治療提供發展遲緩兒,在肢體、心理、情緒抒發、與人際溝通上的健全發展。希望本研究所提出的治療方案,能納入發展遲緩兒早期療育的資源中,結合現階段早期療育上的醫療、心衛、社會資源,讓發展遲緩兒能得到全方位的協助。


參考文獻
內政部(1994)兒童福利法暨施行細則。台北,內政部。
周榮萍、卓妙如(2003)運用依附概念於發展遲緩兒之親子互動。身心障礙研究,1(2),12-21。
郭逸玲、卓妙如(2004)發展遲緩兒早期療育之概念與模式。身心障礙研究,2(2),68-76。
鐘育志(2000)如何早期發現發展遲緩兒童。台兒醫誌41, 51-9。
Addison, S. (2003). Early intervention matters. The Exceptional Parent, 33, 141-5.
Bartenieff, I., & Lewis, D. (1997). Body movement: Coping with the environment. Amsterdam: Gordon and Breach Science Publishers.
Berrol, C. F. (1992). The neurophysiologic basis of the mind-body connection in dance/movement therapy. American Journal of Dance Therapy, 14(1), 19-29.
Chodorow, J. (1995). Body, psyche, and the emotions. American Journal of Dance Therapy, 17(2), 97-114.
Cruz, R., & Sabers, D. (1998). Dance/movement therapy is more effective than previously reported. The Arts in Psychotherapy, 25, 101-104.
Dibbell-Hope, S. (2000). The use of dance/movement therapy in psychological adaptation to breast cancer. The Arts in Psychotherapies, 27(1), 51-68.
Dell, C. (1993). A primer for movement description using effort-shape and supplementary concepts. (Rev. ed.). New York: Dance Notation Bureau, Inc.
Freundlich, B. M., Pike, L. M., & Schwartz., V. (1989). Dance and music for children with autism.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 Dance, 60(9), 50-53.
Goodill, S. (2005). Dance/movement therapy for adults with cystic fibrosis: Pilot data on mood and adherence. Alternative Therapies in Health and Medicine, 11(1), 76-77.
Goulet, C., Bell, L., St-Cyr Tribble, D., Paul, D., & Lang, A. (1998). A concept analysis of parent-infant attachment.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28(5), 1071-81.
Groff, E. (1995). Laban movement analysis: Charting the ineffable domain of human movement.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 Dance, 66(2), 27-30.
Guralnick, M. J. (1998). Effectiveness of early intervention for vulnerable children: A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 American Journal of Mental Retardation, 102, 319-45.
Kestenberg Amighi, J., Loman, S., Lewis, P., & Sossin, K. M. (1999). The meaning of movement: Developmental and clinical perspective of the Kestenberg movement profile. Amsterdam: Gordon and Breach Publishers.
Melsom, A. M. (1999). Dance/movement therapy for psychosocial aspects of heart disease and cancer: An exploratory literature review.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 MCP Hahnemann University, Philadelphia.
North, M. (1975). Personality assessment through movement. Boston: Plays Inc.
Pallaro, P. (1996). Self and body-self: Dance/movement therap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object relations. The Arts in Psychotherapies, 23(2), 113-119.
Schmais, C. (1978). Dance therapy in perspective. In Focus on Dance. Reston, VA: AAHPERD.
Seides, M. R. (1986). Dance/movement therapy as a modality in the treatment of the psychosocial complications of heart disease. American Journal of Dance Therapy, 9, 83-101.
Silk, G. (1989). Creative movement for people who are developmentally disabled.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 Dance, 60(9), 56-58.
Tarabulsy, G., Tessier, R., Gagnon, J., & Piche, C. (1996). Attachment classification and infant responsiveness during interactions. Infant Behavior and Development, 19, 131-43.
Tortora, S. (2005). The Dancing Dialogue: Using the Communicative Power of Movement with Young Children. Baltimore, MD: Paul H. Brookes Publishing Co.
Yang, H. L. (2004). The impact of dance/movement therapy on self-efficacy in adults with diabetes mellitus: A case study.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 Drexel University, Philadelphia.

== Don't remove this. == -- == Don't remove this. == 0||
系統提供商 - 開店123,系統版本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