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您已成功加入此商城會員,後續您可使用以下帳密進行登入,如需變更資料可進入會員專區自行修改,感謝您的支持!
作家 / 早療協會 報導
A case study on the formation of the parenting belief to the disabled children by father's loving protection 李靜宜 程于玲
壹 緒論 Antonucci和Mikus(1988)指出一旦擁有父母的角色後就終生擁有,無法撤回(引自劉佩榕,2002)。若家有障礙兒,家長更應有正確親職信念,方能讓未來之路更為順暢。
一、 研究動機 擁有障礙兒的方爸爸 不僅包辦孩子的就學手續、安置會議、個別化教育計畫,更能積極與老師溝通,侃侃而談孩子的學習狀況,且對輔具用品提出建議。此外在學校改選家長委員時,也自願為特教班的家長發聲;校內舉辦親職教育座談會時,更自告奮勇分享親身體驗,期望能讓更多的家長認識障礙兒,進而接納、認同並轉而教育孩子們。方爸爸的做法感動了所有的家長,同時也引發研究者對這樣一位父親的角色與親職信念之興趣。 二、 研究目的 (一) 探討障礙兒父親擁有障礙兒事件的經驗。 (二) 探究障礙兒父親親職信念形成的因素。 (三) 探討影響障礙兒父親參與親職教育的信念與阻礙。 貳 文獻探討 一、 障礙兒家長之心理調適 當父母獲知孩子與一般孩子不同時,無疑會有極大的震撼(吳武典,1987),從拒絕否認、羞慚內疚、憤怒不平、困惑疑懼、絕望無助到偽裝防衛(王振德,1989),情緒的起伏非筆墨能形容,而心理調適更是耗費時間。 家人面對事件或情境的認知,會影響後續反應(穆佩芬,1998),並非障礙兒一定爲家庭帶來負面影響,歷經生命的波折與調適後,人及生命意義會有不同的感觸與見解。 二、 障礙兒家長親職信念的建立 親職信念可以重建,尤其面對障礙兒加入家庭時,更應試著運用自我察覺及婚姻關係經營,省思親職信念重建之道(蔡秋雄,2003)。 在障礙兒父母的親職歷程中,除了家人的支持,更須早期療育與教育協助,及相同遭遇同質父母團體的情感支持與資訊提供(劉佩榕,2002),建立健康又正向的親職信念。 參 研究方法 一、 選擇個案研究探究的理由 (一) 了解親職信念形成的需要 個案研究所要瞭解的是參與事件的人類經驗,而非因果關係,所關注的是個案的獨特性(林佩璇,2000)。 (二) 、解決研究目的的需要 當研究重視情境脈絡而非特定變項;在乎發現什麼而非驗證什麼時,通常採用個案研究(吳建華、謝發昱、黃俊峰、陳銘凱,2004)。 二、 研究對象 採立意取樣。方爸爸現年48歲,從事檳榔批發零售,家庭經濟中上。原國中畢業的他,經當地教育大學特教系教授的鼓勵與自覺為了孩子,於是再進修學習取得高中學歷。常自製輔具,並榮獲「輔具爸爸」的頭銜;同時積極參與各項親職活動與學校事務,此外更常受邀演說及分享自身經驗。經歷生命波折,形成自己在親職教育信念上之獨特處,而這獨特處正是研究者想深入了解處。 肆、研究結果與討論 一、 方爸爸擁有障礙兒的經驗 方爸爸擁有障礙兒時,覺得要勇於面對現實「我要趕快爬起來,趕快很樂觀」(訪爸950714-8-11),同時也要趕緊確立自己的方向。 你要引導這個team走向哪裡,所以第一時間你的價值的樹立,跟對這個事件的看待,就是去create出一個方向出來。(訪爸950714-13-4) 二、 方爸爸親職信念形成的因素 (一) 個人特質 方爸爸的個人特質是不斷的自我成長,「他(方方)只是在成就跟滿足父母親學習」(訪爸950714-15-33)。 「生命如果一下子把你拉到谷底,那麼再來的其實都已在岸上,因為有比這樣更慘的嗎?」(訪爸950714-17-26),這種信念帶領著方爸爸能在困境中正向的思考,足見方爸爸健康與心理的建設。 (二) 身為家庭領導者的角色 方爸爸強調爸爸最主要的就是引導整個家庭的信念,讓它能朝正向思考。「我個人認為我必需引導我整個家庭和我自己的信念走得更好」(訪爸950714-4-38)。 在遇到挫折與逆境時,也適時的自我反思與修正想法。「那人家常講,路不轉人轉,對不對!人不轉心轉,對不對!」(訪爸950714-18-17)。 三、 影響方爸爸參與親職教育的信念與阻礙 (一) 影響方爸爸參與親職教育的信念 方爸爸知道擁有這樣一個與眾不同的孩子就是上天賜給他的課題,「真的是天使,真的有很大的使命,帶著修練」(訪爸950714-16-38)。所以當自己走出來時,也不忘關懷其他的家庭,「帶動你後來對別的家庭的關懷」(訪爸950714-6-22)。傳播感動及正向的力量。 有時還會對學校主動提出要求,願意將自己的經驗和其他家長分享,「我還主動要求他(校長)給我演講」(訪爸950714-23-17)。 (二) 影響方爸爸參與親職教育的阻礙 家庭的分工及時間的分配是造成方爸爸參加親職教育的阻礙。若方爸爸外出參加親職活動或相關課程,方爸爸的工作就必需要由媽媽分擔,所以這是很兩難的。 李:對!參與非常的積極,譬如說在你的心理的感覺感受是什麼? 媽:會有掙扎啊!(訪媽950714-1-28) 每當方爸爸參與外面的活動時,給家裡的老婆和小孩的時間相對就減少了,這會有所衝突與掙扎的。 會有掙扎啊!譬如說你參與很好,可是說他很多時間在外面,那你老婆小孩子相對就比較少時間啊!(訪媽950714-1-31) 伍 結論與建議 一、 結論 (一) 方爸爸擁有障礙兒的經驗 方爸爸覺得要勇於面對現實,趕緊確立自己的方向。 (二) 方爸爸親職信念形成的因素 方爸爸認為要不斷的自我成長及抱持著積極正向的態度,同時引導整個家庭的信念讓它朝向正向思考,同時還要有內省的能力以及負責任的態度。 (三) 影響方爸爸參與親職教育的信念與阻礙 1. 方爸爸認為當自己走出來時,不要忘了關懷其他的家庭,這就是影響方爸爸參與親職教育的信念。 2. 家庭分工及時間分配二者,則是造成方爸爸參加親職教育的阻礙。 二、 建議 (一) 對社會大眾的建議 不要以歧視的眼光看待障礙兒以及他的父母親,應接納、關心並給予協助。 (二) 對政府相關單位的建議 期望能主動提供親職教育訓練、專業諮商的管道、就業的管道、輔具的製作與補助,同時要教育社會大眾正確的觀念。 (三) 對障礙兒童家庭之建議 當遇到家中有障礙兒時,應主動尋求協助,且要接受這個事實。 (四) 對末來研究的建議 1、 長期追蹤研究 可對個案進行縱貫式長期追蹤研究,以檢視父親的親職信念及多方暸解影響之因素。 2、 相關人員納入研究 可將障礙兒的父母、家人甚至老師納入研究,以瞭解其信念為何。 參考書目: 王振德(1989)。殘障兒的教養。台北:時報文化。 吳武典(1987)。特殊教育的理念與做法。臺北:心理。 吳建華、謝發昱、黃俊峰、陳銘凱(2004)。個案研究。載於潘慧玲主編,教育研究的取徑:概念與應用(頁199-236)。台北:高等教育。 林佩璇(2000)。個案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運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頁239-262)。高雄:麗文。 劉佩榕(2002)。初為身心障礙兒父母應有的親職信念。教師之友,43(5),67-73。 蔡秋雄(2003)。親職信念的形成及重建之道。教師之友,44(4),71-80。 穆佩芬(1998)。孩童健康有危機隻家庭壓力調適-父母親之調適模式。榮總護理,15(2),115-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