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您已成功加入此商城會員,後續您可使用以下帳密進行登入,如需變更資料可進入會員專區自行修改,感謝您的支持!
作家 / 早療協會 報導
邱麗芬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班研究生) 蔡惠玲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副教授)
一、前言
注意力乃是學習與閱讀的基礎條件,亦是必要條件,當個體在學習或閱讀外在的訊息,若要吸收更多的刺激,必須將注意力提升和集中,方可獲得新的知識,且不易 遺漏重要或者基本訊息(Kleeck、Stahl&Bauer , 2003;Schweizer、Zimmermann&Koch, 2000 )。因此,個體要學習各方面新知,注意力的能力則不得不重視。 一般而言,注意力往往受限發展年齡與外在刺激多寡而干擾或中斷,無法產生持續性的學習,失去重要的訊息,實為可惜。研究指出,大部分教師認為學齡兒童容易 出現的分心、發呆,被動等待老師告知答案等現象,屬於「行為偏差」,因此,這些學生常被視為教室內的「問題學生」,使得注意力不足的兒童成就低落,甚至不 願意學習,(蔡景宏、高淑芬,1999﹔伍啟良,2003﹔林淑夏,2004﹔董氏基金會,2004)。由於,注意力不足的兒童,更容易受到外界干擾而降 低學習興趣與動機,若教師與父母早期未加以注意,通常要等到11歲左右才被發現(洪儷瑜,1999),隨著年齡愈長,課業難度加深,學習動機更加低落,造 成低學習興趣、低成就的惡性循環。因此,若是教師與父母能夠提早發現與觀察到兒童的注意力發展,「早期發現、早期介入」,才能早期矯正改善與鷹架注意力不 足兒童學習之方法,以改善容易分心的狀況。 以低年級兒童而言,本身的注意力持久性比較短暫與變化快速,教師通常會以多元化與主題性的教學方法,且搭配兒童繪本進行相關的教學,以協助為低年級注意力 兒童集中,迅速吸收課堂活動之內容;再加上近年來,教育部提倡以兒童繪本注入兒童的學習生活(林敏宜,2000),來提升教學環境增加閱讀的機會,筆者認 為以圖多字少、色彩鮮豔的兒童繪本,協助兒童掌握注意力與學習,培養兒童的注意力能力與改善注意力不足兒童的行為,應能使得注意力不足兒童能夠愛上學習、 喜歡學習,因此,本研究參考國內外注意力文獻與資料,以不同主題的兒童繪本,為兩位國小二年級注意力不足兒童,自編一系列注意力輔導方案,期提升與改善注 意力不足兒童的注意力,並且增加學習動機與成就。
二、注意力與兒童繪本之相關 (一)注意力的涵義 人人皆有注意力,並且運用注意力了解外在的訊息,儲存於長期記憶,透過容量處理,以待日後運用,認知心理學中的訊息處理論,是個體在注意力機制運用獲得外 在刺激進入內在模式的必經過程,並且透過一系列的瓶頸模式、容量模式與多元模式的理論之說明,對個體注意力的產生與運用過程有清楚的解釋(陳學 志,2005;林清山,2004)。 (二)注意力特性 宋淑慧、邱上真與周台傑(1992)在多向度注意力測驗,歸納三種注意力的特性,並發現個體會運用三種注意力的特性,進行各項學習與吸收新知,注意力三種特性茲說明如下: 1.選擇性注意力:此特性的表現為兒童面對學習活動或者接受訊息,會偏向於對一類刺激注意得多,相對的則就是對另一類刺激注意得少,如低年級或學齡前兒童 閱讀兒童繪本的內容,對色彩鮮豔的圖片,較容易引起兒童的注意力與焦點,相對而言,兒童對文字敏感度與注意力則會降低。 2.分離性注意力: 一般而言,大部分低年齡層的兒童將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件事物或任務,假使兒童能夠出現兩項或多種以上的心智活動,卻不會出現互相干擾的現象,則這是代表兒童 具備分離性注意力的特性。例如:課室中,教師一邊講課、一邊注意學生聽課的狀況;學生一邊聽講、一邊抄筆記,一邊思考問題。 3.持續性注意力:係指對單一資訊維持注意,並持續一段時間,其行為指標包含持續性的時間長度和注意的品質兩個重要參考指標,例如閱讀書籍對於個體是有興趣和吸引人,則注意力容易維持很長的時間,反之就覺得無聊單調,注意力維持的時間不久。 (三)注意力與兒童繪本之相關性 林崇德(1995)提出注意力可以分為有意與無意注意力,以小學生的學習環境而言,前者是透過有安排與規劃環境,加上組織性的課程,兒童必須產生更多注意 力,進而達到學習效果;後者是無形學習,如環境影響、教師的表達與肢體動作等等,會間接影響兒童聚集注意力的時間與時機。兒童繪本對引導注意力不足的孩 子,練習集中注意力,應具有提升有意與無意注意力的效果,並且透過教師以說故事的方式,加上肢體動作與口語語調變化,應更可吸引兒童與教師共同閱讀與欣賞 兒童繪本的內容,改善注意力不足與過動現象。 因此,本研究的教學過程除了透過有意與無意的注意力互相搭配,及加上兒童繪本的特質-圖大字少,色彩鮮豔,能夠促使注意力不足的兒童,提升自我集中注意力之能力,並且運用不同主題性學習單,給予創作與繪畫的機會,增進學習興趣,期盼有效提升注意力的效果。 三、研究流程 本研究,以屏東縣萬巒鄉某國小二年級班級為研究場域,並且運用參與式觀察、半結構式訪談、個案觀察紀錄與分析表、學習回饋單與個案家長問卷等蒐集相關資 料,了解國小二年級兒童不專心之行為改善情形。透過「多向度注意力測驗」為全班分數最低的兩位個案,進行教學研究,時間為八週,每週兩次,每次20-30 分鐘,共16次方案活動。研究者除了親自教學,配合自我引導的專心小語,運用錄影輔助,觀察與紀錄兩位個案於活動期間的不專心之狀況與學習態度之轉變,在 實驗結束後一週內,進行後測;實驗結束後,四週內,進行追蹤測。 四、研究結果 研究結果顯示,兩位個案之三種注意力特性-選擇性注意力、分離性注意力與持續性注意力的分測驗得分,說明如下(表4-1、圖4-1): (一)選擇性注意力,個案A與個案B在三個階段測驗分數呈現逐漸上升的現象。 (二)分離性注意力,個案A三個階段測驗,後測分數高於前測,而追蹤測分數則是下降的現象,個案B則是在三個階段測驗分數呈現逐漸上升。 (三)持續性注意力,個案A在三個階段測驗分數呈現逐漸上升,個案B在三個階段測驗呈現後測分數高於前測,而追蹤測分數則是下降的。
表4-1 兩位個案各分測驗的得分分數
圖4-1兩位個案選擇性注意力三個分測驗分數曲線圖
圖4-2兩位個案分離性注意力三個分測驗分數曲線圖
圖4-3兩位個案持續性注意力三個分測驗分數曲線圖
綜合以上圖示發現,本研究的個案B在追蹤測時,持續性注意力分數有下降現象,沒有較明顯提升持續性的效果。如同一般學齡兒童學習活動的相同之處,易受到時 間與注意力影響,由於注意力是需要長期觀察,方可真正了解學齡兒童的學習發展與變化;因此,本研究發現此位兒童的持續性分數有下降的表現,可能受限於研究 時間與其認知條件為影響因素。
經由錄影觀察紀錄與學習單之分析效果,兩位個案在學習單的立即性效果與延宕性效果,分析說明如下: (一)選擇性注意力的立即性回饋效果與延宕性回饋效果之達到次數百分比率(圖4-4與4-5),兩位個案皆達到 100%;
圖4-4個案A與個案B的選擇性注意力之立即回饋百分比圖示
圖4-5個案A與個案B的選擇性注意力之延宕回饋百分比圖示
(二)分離性注意力的立即性回饋效果之次數百分比率(圖4-6),個案A達到87%,個案B達到75%;延宕性回饋效果之次數百分比率(圖4-7),個案A達到 62%,個案達到B 75%;
圖4-6個案A與個案B的分離性注意力之立即回饋百分比圖示
圖4-7個案A與個案B的分離性注意力之延宕回饋百分比圖示
(三)持續性注意力的立即性回饋效果之次數百分比率(圖4-8),個案A達到100%,個案B達到87%;延宕性回饋效果之次數百分比率(圖4-9),個案A達到 87%,個案B達到 87%。
圖4-8個案A與個案B的持續性注意力之立即性分數圖示
圖4-9個案A與個案B的持續性注意力之立即性分數圖示
再者,兩位個案的帶班老師肯定兒童繪本對於注意力改善與增進學習動機,另外訪問該校二年級兩位教師皆肯定兒童繪本在低年級課堂期間教學運用與提升注意力之作用。
五、結語 由於,低年級學童對於兒童繪本的色彩與圖字,較易吸收與專注,並且能夠發揮自己想像的空間,增添對於學習動機,因此本研究以兒童繪本為國小二年級注意力不 足的二位兒童,進行一系列的主題性活動,並且進行學習單的書寫與創作,研究結果,呈現有效的學習提升與改善二年級兒童注意力不足的現象,達到學習目標。期 望這些成效能奠定二位學童往後學習的能力基礎,協助營造學習興趣與態度。再者,本研究期望提供教師參考,希望能在早期觀察到兒童的注意力不足的問題,而及 早協助改善,以打破低成就與低學習興趣的惡性循環,協助所有的兒童都能快樂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