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療大會論文交流(維護中)

第七屆 發展遲緩兒童行為問題處理之探究

作家 / 早療協會 報導

台南縣東山鄉東原國小附設幼稚園   陳琇珍


一、研究動機
本 研究對象就讀於本校幼稚園中班,經聯合評估中心評估是發展遲緩兒童,這是我與小花老師從事幼教工作以來第一次接觸到的特殊幼兒,他對於我們倆來說是一個很 大的挑戰。記得第一天開學時,爸爸帶著小甄到教室來,看到他那水汪汪的大眼睛,健康的膚色以及混血兒的臉孔,感覺這小孩很特別,爸爸說:「他很外向,喜歡 到外面去玩,老師要多注意不要讓他跑到外面去了。」

 

當時心想『玩』是小朋友的最愛,而且小女生能怎麼頑皮呢?可是事實不然,上課了,小甄老是坐不住,坐在 椅子上不到五分鐘就會起來隨意的走動,最喜歡往教室外面跑,在校園中亂逛,常常趁我們不注意或假藉要上廁所就尿遁了,如果看到我們找他回教室他就會越跑越 快,並且邊吐口水邊大笑嘴裡還罵著白癡、笨蛋,每天你追我跑的戲碼都會上映好幾回。


回到了教室,看到他喜歡的東西就會從小朋友的手上搶走或是掐小朋友讓他們痛得哇哇叫,朝著小朋友吐口水,在班級中經常會出現行為的問題,包括掐人、吐口水 以及到校園中亂逛等情形,每一天小朋友告狀都是,「老師,小甄捏我」,「老師,小甄對我吐口水」,如果一一記下來的話,可能有萬里長城那麼的長。

小甄的行為問題讓我們倆傷透了腦筋也一直困擾著班上的小朋友,他的種種問題行為嚴重的影響到班級的秩序。於是我們想藉觀察、討論以及進行行為處理策略改善小甄的行為問題,希望可以幫助小甄像其他孩子們一般快樂的學習。

本研究對象經常出現問題的行為,包括掐人、吐口水以及到校園中亂逛等情形。因此,本研究依行為問題處理的優先順序,進行處理與輔導。


二、研究目的
(一) 觀察發展遲緩幼兒行為問題的因素並探究其發生的原因。
(二) 觀察及分析介入行為問題處理策略,對發展遲緩幼兒的問題行為之輔導成效。


三、研究方法
以行動研究的方式進行行為問題輔導,利用教室內直接觀察個案之問題行為,記錄問題行為發生動機和功能,從師生或同儕的互動中瞭解小甄行為的動態,進而使用輔導策略,以消除個案之問題行為。本研究透過教室內直接觀察個案,以及質的資料蒐集並探討介入輔導策略後之輔導成效。

本研究主要涵蓋幾個部分:
(一) 蒐集資料:包含學校環境、個人身、心理狀況和家庭環境以及教室內個案目標行為的直接觀察。家庭環境方面將重心擺在家庭環境背景的分析(包含家庭背景、居住環境、父母管教方式)。

(二) 分析診斷:目標行為的描述(行為的特徵、發生過程、週期性)並且針對個案目標行為的功能部分(掐人、吐口水、到校園中亂逛)做統計瞭解。分析個案的目標行為與環境間的因素關係,探究目標行為與個體變項間之關係,瞭解個案目標行為發生的原因。

(三) 選擇輔導策略:使用行為改變技術和減敏感。

(四) 實施輔導策略:在學校上課中進行。

(五) 評估檢討:行為問題輔導成效檢討以及輔導成效評估。


四、個案之相關資料
表3-1  個案身、心狀況一覽表

attachments/200905/2987165792.jpg

表 3-2 家庭環境背景資料一覽表

attachments/200905/3190053714.jpg

五、研究歷程
行為問題(一):到校園中亂逛
經由五天的觀察記錄,小甄到校園中亂逛每天平均約3~4次。(行為觀察次數表940314)且都是在上課時間,是不是因為他對上課的內容沒有興趣或是上課 時間太長坐不住?我們為小甄製作了名牌讓他帶在身上,以防萬一他跑到校外有人看到名牌會送他回學校。同時也改變了教室中的作息時間,將活動打散成一次二十 分鐘,調整動、靜態活動的時間;並以外在增強他待在教室的行為鼓勵他,給予他獎勵卡或是增強物,到目前為止,小甄已經不會再到教室外面去閒逛,他會在教室 裡跟小朋友在一起,雖然上課時會到處走動,但是已經有很大的進步。

行為問題(二):吐口水
採用洪儷瑜(1998)問題行為功能性評量表經過間接評量的方式,結果顯示小甄吐口水之功能,傾向於要求明確的東西,因為小甄想要做某件事情而我們不讓他 達到目的時,他就會朝著我們吐口水。我們採用嫌惡刺激-隔離法以及減敏感法幫助他做面頰運動,以刺激他的神經舒緩肌肉的張力,經過一個月之後,他已經不再 對著任何人吐口水。

問題行為(三):掐人事件
同樣採用洪儷瑜(1998)問題行為功能性評量表經過間接評量的方式,結果顯示小甄掐人之功能,傾向於要求注意力,他想要引起別人的注意,所以他會無緣無 故的掐人而且每天平均約3~4次。我們採用的策略為外在增強,立即性的給予他喜歡的增強物並且口頭讚美,如果有掐人的行為出現就給予嫌惡刺激隔離的方法讓 他與幼兒保持距離,最後利用減敏感法,以按摩球刺激他的手或是在水龍頭下邊沖水並按摩刺激他的手掌。到目前為止,小甄掐人的行為已下降到每天約1~2次或 是好幾天一次,但是我們的目標還是希望讓這行為能夠減至零為止,所以目前還在繼續追蹤當中。



六、結果
小 甄對我們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因為我們對他不瞭解,所以很多事情都是在茫然中摸索,尤其是他那不按照牌理出牌的行為如:到教室外閒晃、吐口水,掐人,透 過行為改變技術的方法以及使用減敏感法讓他的行為問題有了很大的轉變,也經由觀察、專業對談以及相互的討論溝通,讓我們更能瞭解小甄的行為問題及解決的方 法,小甄也漸漸的學會怎麼跟小朋友相處和照顧自己,在行動研究中老師也能不斷的進步以及解決當下的問題。


參考書目
洪儷瑜(1998)。ADHD學生的教育與輔導。台北:心理。

== Don't remove this. == -- == Don't remove this. == 0||
系統提供商 - 開店123,系統版本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