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療大會論文交流(維護中)

第七屆 在融合教育下聽障幼兒社會互動 之初探~一位聽障幼兒為例

作家 / 早療協會 報導

Social Interaction of Children with Hearing-Impaired in the Inclusive Setting a Preliminary Study
~The Case of A Child with Hearing-Impaired
施惠娟    台東大學幼兒教育所


 

壹、研究背景與目的

幼 兒期是人生中最重要的階段也是重要的發展關鍵,讓特殊幼兒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同時並與普通幼兒互相學習觀摩,是融合教育的目的。目前融合教育已成為幼兒 教育重要政策之一,也是當今的主流,它是因應一般班級中特殊學生的個別需求,做不同調適的一種教育方式,但是一般學生和特殊學生的課程設計是並重的。研究 者在多次的觀察中,發現一般幼兒與特殊兒童之間的社會互動並不是那麼的容易,反而有些孩子會因為其外觀的因素遭受到同學的排擠,但也發現有些孩子會協助特 殊幼兒一同完成工作,而這些種種的現象及感觸讓研究者想深入去探究其原因,並更進一步了解融合教育對於特殊幼兒是否能在社會互動上有所實質幫助。

研究目的如下:
1、融合教育之實施對特殊幼兒及一般幼兒社會互動的影響。
2、了解教師對特殊幼兒社會互動之看法。

研究問題:
1、在融合教育之下特殊幼兒社會互動有哪些類別?
2、在融合教育之下特殊幼兒社會參與有哪些類別?
3、教師對特殊幼兒社會互動之看法為何?


貳、文獻探討
「融合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是特殊教育最新的一項趨勢,它是指將特殊幼兒與非特殊幼兒安至於相同的普通教室中,不予以抽離,在普通教育環境中提供特殊教育服務,讓特殊幼兒能與非特殊幼兒一起學習,激發幼兒潛能達到最佳學習效果。
根據國內外的實驗教學研究,發現融合教育大致可獲得以下的益處(賴美智,民88)

(一)就發展遲緩或特殊幼兒方面:
特殊幼兒可能擁有正常的生活,行為舉止也較少出現『無助』(hopeless)的傾向,容易被他人鼓勵培養獨立性與主動性;藉由普通幼兒本身提供的豐富自然的刺激,與隨處可得之示範學習而受益,尤其在社會遊戲和互動行為能力方面的成長。
(二)就普通幼兒方面:
及早認識世界上每個人都有與人相同和相異的特點,可學習培養『照顧弱勢者』的同理心與責任感,提升對弱勢同儕的需求知敏感度。
(三)就校方及社區方面:
所有教師必須具備有關融合教育的特殊訓練,並和其他家長認識與欣賞特殊幼兒與他人之共同性,消弭過去對特殊幼兒的排斥與歧視。另外融合教室所需要的各項設備及人事費用相較於成立特殊班、特殊學校大為減少,故可減輕整體幼兒扥育成本。
在幼兒的社會互動的研究中,由於研究者的興趣不同會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發現影響幼兒社會互動的可能因素有:(一)環境空間的設計與安排、(二)不同的環 境部署、(三)幼兒遊戲的類型及玩物、(四)幼兒的年齡、(五)幼兒的性別、(六)幼兒父母的教養、溝通等相關方式、(七)幼兒本身的氣質。

在Cavallaro和Poter(1980)、Aloia,Beaver和Pettus(1978)研究中發現,一般幼兒多傾向與一般幼兒或是輕度障礙 幼兒有較高頻率互動;較少與中度、重度障礙幼兒互動。而在Odom等人(1984)的研究中曾指出特殊孩子在普通班及之中並不能完全為正常孩子所接納,甚 至會遭受到正常同儕的排斥,因而很難產生模仿的效果。Odom等人(1986),之研究亦指出,把特殊孩子和普通孩子放在同一教室中,並不能保證社會互動 的產生,O'Conmell(1984)亦提出相同的看法,Odom及McEvoy(1988)指出在教室中,正常孩子比較少和特殊孩子玩在一起,仍然以 其他正常的孩子為主要的玩伴,根據這些研究的結論,我們將發現社會互動將是決定孩子是否能自回歸主流安置中獲益的一大要素,當社會互動產生時,回歸主流才 能發揮其效果而增進孩子的發展。(吳淑美,民81)。有一些研究也指出在融合的情境下,雖然一般幼兒傾向與一般幼兒互動,但若透過一些策略的運用促其互動 時,一般兒童與障礙幼兒互動時並沒有拒絕或歧視等對抗的反應。



參、研究方法
本研究對象為○○托兒所香蕉班的幼兒。觀察對象為:聽障幼兒(小凡)與其該班的同學及老師。其聽障幼兒資料、該班老師年資如下:

attachments/200905/3415036736.jpg

attachments/200905/9054753914.jpg

attachments/200905/2876635989.jpg



本研究用非參與的自然觀察方式,以自然情境為主,觀察次數3次,每次1小時,觀察不固定某一時段,如自由時間、戶外活動...。主要是以樣本取樣方式觀察聽障幼兒和同儕互動的情形。並以非結構式的訪談法訪問該班老師及園長。


肆、研究結果與討論
從 教師的訪談中發現,家人能接受小凡的症狀,也很積極的去做評估和治療,配合專家及老師的建議,並且能接納她,該班老師也提出小凡有在漸漸地在進步及改善, 家長的支持及接納是很重要的,甚至早期療育時機也須好好把握住。從觀察中發現,小凡在正向的自發行為(35次)比負向(9次)行為多;正向的他發行為 (13次)比負向(9次)行為多;在社會參與行為次數整理,小凡的群體行為為最多;由於本研究這次觀察的時段是在早上跟入學、吃中飯與上拼音課,所以本研 究所選的時段會影響遊戲類型的整理;從統計行為次數發現,日常生活的部份比較多,而建構遊戲幾乎很少。


伍、研究結論與建議
一、融合教育之下特殊幼兒社會互動
小凡正向行為總數48,負向行為總數18,正向行為出現的次數明顯高於負向行為。導致該種結果的可能因素包括:
(一)教室氣氛(二)父母態度(三)幼兒氣質

二、融合教育下一般幼兒對特殊幼兒的接納度及看法
小凡自發性的行為中,正向行為有35次,負向行為有9次;正向行為總數高於負向行為的總數將近快四倍。在特殊幼兒的社會互動行為中有以下幾點的發現:
(一)在互動的對象中,小凡對於教師有較多主動的互動現象,與文獻資料中所描述「發展遲緩幼兒與教師互動頻率比與同儕互動的頻率高」(蘇雪玉,民82;Guralnick et.,1995)結果一致。

(二)在同儕互動的對象上:觀察者觀察到小凡(被觀察者)與該班的其他特殊幼兒互動次數頻繁。一般幼兒也都會與特殊幼兒互動,但大多數一般幼兒都能與小凡 相處,且頻率不低。與Odom及McEvoy(1988)指出「在教室中,正常孩子比較少和特殊孩子玩在一起,仍然以其他正常的孩子為主要的玩伴」有所差 異。

三、老師對特殊幼兒社會互動之看法
由園長和帶班師訪談的內容中歸納以下幾點:
(一)、對於所能提供幼兒之協助上,教師的人數比例不足時,及缺乏完整專業特教的訓練會無法為幼兒帶來成長。
(二)、環境的合適度:一個融合教育的班級中,對於個種不同程度、不同類別的特殊幼兒是否都有幫助也是值得考量的。也許有些特殊幼兒能在融合下的環境中學習到許多與其他幼兒互動的技巧和經驗;但不能保證每一位特殊幼兒都能與一般幼兒產生社會互動。
(三)、家長與教師之間的良性配合往往對幼兒能帶來很多的進步。
(四)、教師對於特殊幼兒往往有較多關懷和包容,但也不要忽視其他幼兒以及其他家長的感受。



陸、建議
一、師資培訓及在職訓練的建議
目前園所的老師少有專業的特教領域的知識,往往不知如何輔助特殊幼兒,園所的教師需不斷的進修擴展自己某方面的不足,提高幼兒教育品質。


二、推廣學齡特殊幼兒接受早期療育的重要性
早期療育已在國內推動數年了,但低社經地位的家庭卻還是無法了解它的意義,往往參加此相關座談會的人都是高知識份子;政府應更加強在這方面的宣導,如何深入民間每一個階層,而這可以聯合醫院及學校老師一起合作、推動,讓特殊幼兒及早治療,將傷害程度降至最低。


三、園所對於殊幼兒入園的篩選有其評量的標準
融合教育對於特殊幼兒的社會互動之成效與特殊幼兒之障礙類別和程度有明顯之影響,完全強調所有特殊幼兒都應該待在特殊班或都應待在融合班級中並非最理想之狀態。對於實施完善之融合教育應有一定的評量標準,對於何種類別、程度的特殊兒童才適合進入園所也應有一評量標準。


四、家庭環境的建議
家庭是幼兒成長最關鍵的場所,特殊幼兒尤其重視早期療育的部分,應致力於家庭教育及婚前教育、產前教育、優生保建等正確之觀念,讓特殊幼兒的障礙能降至最低。

== Don't remove this. == -- == Don't remove this. == 0||
系統提供商 - 開店123,系統版本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