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您已成功加入此商城會員,後續您可使用以下帳密進行登入,如需變更資料可進入會員專區自行修改,感謝您的支持!
作家 / 早療協會 報導
研究背景與目的 語言是人類溝通情感、交流知識的工具,但是智能障礙兒童在語言的表現,由於受其本身認知的限制,因此在口語的表達上,有明顯發展遲緩的現象,常有出現詞不 達意,或是句子不完整、零碎的情形(莊妙芬,1997;黃志雄,民2002)。因此智能愈低的人,語言能力上的表現也會愈有困難(陳榮華,1995),因 而造成智能障礙兒童在與人溝通方面,出現嚴重的問題。
研究方法 研究者本身也是研究現場的參與者所以採用行動研究方式進行研究,利用團體的經驗分享時間,以生活經驗故事來增進發展遲緩幼兒的語言能力,教師透過動機、生 活經驗照片、口語提示和成人的鷹架支持等教學策略,來探討對其發展遲緩幼兒在認知發展領域之基本閱讀能力方面:認字方面、語言發展方面之經驗表達學習的成 效及學生的反應,期望能對發展遲緩的兒童在各方面的發展有所幫助。本研究教學策略共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 教學現況中,發現問題選擇作為研究問題,拍攝以幼兒為主的生活經驗照片,將照片沖洗格式為4×6大小,方便幼兒讀取。將一連相同情境的照片將情境依據時間 前後次序先至製作成「生活經驗故事」連環照片,每一次呈獻給幼兒一張照片,引起幼兒學習的動機,並觀察幼兒的反應,若能正確說出圖卡的內容,教師立即給予 社會性增強或是物質增強。 第二階段:教師的口語提示,若是幼兒無法回答出照片的內容,教師則給予第一次口語提示,提問照片中的人、事、地、物、時及感覺。例如:「照片中有誰?在做什麼事?什麼時候做?感覺如何?」並將小朋友的回答的答案寫成逐字稿。之後設計成日後的事件提示卡。 第三階段:將每張照片依序完成敘述事件做成記錄之後,逐一呈現給幼兒,並做製作語句提示卡,請幼兒學習仿說事件提示卡的語句,如果幼兒能完成老師所提供的線索就立即給予增強。 第四階段:做字句卡與照片的配對,並從字句卡中挑出符合幼兒基本能力的所能夠認識的字 製作成字卡,學習做字卡的配對。例如:認識自己的名字、常用的字;大、小、我..等,並且製作學習單。 第五階段:研究者嘗試與幼兒一同將一連串的「生活經驗」故事創作成一首簡單的兒歌,或是將現成的融合課上單元兒歌融入生活經驗故事中。 研究對象 本研究的對象,是以研究者任教的學前特幼班中的一位發展遲緩兒童小美(化名)。小美是從四歲半開始就讀,研究者從小美學生入學至今,一直擔任她的導師,所 以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頗為了解;小美未曾接受過本研究所稱之「生活經驗故事」的教學策略,所以希望藉由此研究計劃來增進個案在認知、語言、社會互動、、等各 方面能力的提升。經學生家長同意學生參與本研究計劃,並在家長同意書(附錄一)上簽名同意,因此選擇小美為研究對象。以下分別就小美的資料作一整理描述。 (一)小美基本資料 小 美是滿五足歲的小女生,從小因為家庭離異由阿姨扶養,阿姨將小美視如己出,家中有智障重度的舅舅和極重度的哥哥,在要上學一個月前阿姨發現小美各方面比平 常小朋友的發展來得慢很多,經醫院評估結果有認知發展遲緩和說話發展遲緩的現象,轉介早期療育,進行語言治療訓練。以下針對個案的現況能力分析大致分為下 列幾項: 1、生活自理的能力(飲食、如廁、衣著、衛生習慣、自我照顧等):須在大人提示下才會上廁所,會挑食喜歡吃別人碗裏的東西,會自己穿衣服但是穿褲子需要大 人的協助,衛生習慣需要加強;吃東西時常掉滿地,喜歡光著腳四處走動。在大人協助下會洗抹布但是不會自己擰乾抹布、擦桌子。 2、.知覺動作能力(行動能力、感官能力等):大肌肉肉動作方面發展大致良好,會自己盪鞦韆,也會玩溜滑梯,也樂於接受體能訓練。在精細動作方面就須加強,不會拿剪刀剪紙,也不會將紙撕成小碎片,在串小珠子上需要協助不太會握好筆畫圖。 3、基本學科能力 (溝通能力、認知能力、國文、數學能力等):基本學科能力待啟發。有語言能力但是常常表達不清楚自己的意思,不認識自己的名字,不會唱數沒有數的概念,仿寫和識字能力有待啟發,有指認能力但需要多圖卡教學。 4、社會適應(情緒、人際關係等):在學校個性溫和,情緒穩定,在家裏喜歡發脾氣,經常吵鬧母親要買東西,在與同儕互動方面;會與同班的特殊學生爭風吃醋,爭吵玩具常規有待加強。在普通班融合時就顯得膽小很多,不敢一個人跟其他同學一起玩。 5、學習潛能(優點、特質):個案具有基本的口語能力,在大人協助下也會模仿說話,對圖卡、照片有興趣可以施以圖卡教學來增進認知能力但是個案的專注力不夠,學習時間不長,大約是五分鐘左右。 以上有關個案的現況能力分析,是教師在個案入班之前一個月內所做的觀察,知道個案的基本能力起點,以作為個別化教育計劃擬定的參考。教師的觀察也會造成誤 差,所以在進行以「生活經驗故事」的教學策略以提升個案的口語敘述事件的能力,需要知道在語言方面的基本能力為何?在與語言治療師協商之後,由治療師施測 PPVT(修訂畢保德圖畫詞彙測驗)乙式和學前兒童語言障礙評量表。以下是研究者將個案施測結果。 表 個案施測整理表
研究限制 本研究是在學前特教班中實施提示系統教學策略,以行動研究方式進行。因此,本研究所面臨的限制有二: 一、研究主題 本研究現場為國小附設幼稚園的學前特教班,情境是該生平日上課的教室,因此研究結果僅限提供類似教學情境參考,不宜推論到其他的情境。 二、研究樣本 由於本研究採行動研究方式進行,樣本上限定為研究者本身擔任導師的班級學生,研究現場為研究者導師班的個別指導時間與經驗分享時間。故不宜做大樣本的推論。
結果 本研究採以行動研究的方式,以「生活經驗故事」來針對發展遲緩幼兒進行教學,藉此探討在認知發展方面對於基本閱讀能力、口語敘述事件的學習上成效;以及學 生的反應與表現的情形;藉由觀察、教學記錄、省思日記、錄影內容;不斷反省教學策略,來探討教師專業成長與專業的理解。
結論 透過本次研究發現,個案經由教師所設計的生活經驗故事,由於個案的語言理解能力差,對於教師口語指令的教導往往無法接收或執行,也因此平日對於各種技能與 知識的學習與獲得,皆非常仰賴家長或教師的肢體協助,導致各領域的學習成效不佳,各種教學策略的效果也大打折扣。而為了提升個案對口語指令的理解,期能藉 由個案日常生活所經歷的照片來誘發個案學習語言的動機,讓個案隨著實施的流程與步驟,逐漸習慣並理解簡單的口語詞彙,進而能以接收口語指令的方式來學習, 使其慢慢適應口語的教學方式,並視情況融入一般的口語交談,如此不但能提高個案學習的速度與成效,也能透過口語的管道,大大地增加各種學習機會以及和別人 溝通的能力。
參考文獻 莊妙芬(1997)。智能障礙兒童與自閉症兒童口語表達能力之比較研究。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5,1-35。 黃志雄(2002)。自然環境教學對重度智能障礙兒童溝通能力的影響及其相關研究。特殊教育與復建學報,10,71-102。 陳榮華(1995)。智能不足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黃志雄(2002)自然環境教學對重度智能障礙兒童溝通能力的影響及其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南師範學院特殊教育研究所,台南。 林郁宜(2006)。生活故事書對自閉症兒童生活適應能力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