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療大會論文交流(維護中)

第八屆 社會工作在早療服務的專業實踐-以CCF為例的經驗

作家 / 早療協會 報導

作者:家扶基金會大同育幼院社工督導黃劍峰
(輔仁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2007年畢業生)

 

壹、研究背景與目的
1993 年兒童福利法修正通過後,透過特殊教育專家及家長團體的努力,使政府及民間逐漸重視早期療育的重要性,因政策的推動、法令的依據,專家學者、政府、民間單 位的投入努力,建立相關早期療育服務制度與模式,而1997年身心障礙者保護法及特殊教育法的修正通過,將身心障礙兒童的早期療育工作納入身心障礙兒童主 要福利與教育政策中,先後經實驗計劃進而推動早期療育服務實施方案,為台灣的早期療育開創出一個新的里程碑,早期療育服務工作成為我國兒童福利的主要範疇 之一,也是近十年來台灣社會福利新興項目中,堪稱社會福利政策領域中最為蓬勃、成長最快速的政策之一(陳嬿如,2003)。

在此福利服務推動的熱潮之中,向來扮演政府福利政策執行關鍵角色或火車頭的社會福利機構,自不能排除在此潮流之外,民間福利單位因政府政策推動的配合,先 後在1998年至2001年之間,陸續接受政府委託辦理通報轉介或個案管理(簡稱個管)服務的業務,同時更因療育需求的增加,促使越來越多的機構提供日間 托育(簡稱日托)及部份時制服務內容。財團法人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以下簡稱CCF),也是在這股配合政府政策的潮流中,讓幾個地方的分部單位因地 制宜地自行推動早期療育服務。目前實際提供早療服務的單位,包括北縣家扶、台中家扶、彰化家扶、雲林家扶及大同育幼院等,剛開始推動早療服務的原因背景各 有不同,且對CCF各單位而言,其本體的工作是低收入家庭的經濟扶助與家庭重建,而CCF的三大重點方案為經濟扶助、兒童保護及寄養服務,對於早療服務工 作的推動是由地方單位自由發展。但CCF的早療服務推動有一項其他早療機構所少具有的特色,即是指派社會工作員擔負起整個早療服務規劃及推動的角色,這種 特色雖是CCF本是以社工專業為主軸的福利組織,自然在推動各項服務方案上責成單位的社工員來規劃推動,但這種特色和早療服務的發展脈絡,相較於由家長團 體、特殊教育或醫療專業所主導的發展模式有非常大的不同,早療服務運作受到專業團隊成員合作所發揮出來的效能,實際影響服務的成果,社工專業主導的早療服 務模式其優勢及特色為何?形成本研究的重點及核心。

早療的社會工作專業價值與特色到底是什麼呢?自從與發展遲緩兒童及其家庭相關的服務揭櫫於法令之中,相關的服務如火如荼地推展,而相關的研究亦陸續進行, 但這十餘年來有關早療相關碩博士論文及期刊中,對於社會工作專業本身的探討有興趣的研究者,從2000年開始才逐漸有人持續投入(楊玲芳,2000;張秀 玉,2001;張淑美,2004;蘇映伊,2005),但主要是從社會工作者的工作內涵、困境,角色期待及工作阻礙等探討,以上研究都提供實務工作者在執 行層面有良好的參考。研究者藉由本研究檢視服務推動過程,並與基金會幾個早療服務推動單位的經驗做結合,以探討社會工作專業在早期療育服務的專業實踐,具 體化呈現社會工作的專業形象、優勢特色及實際主導操作早療服務推動所創發的早療社工模式。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有:
一、彙整研究者在CCF大同育幼院主導推動早期療育服務的各階段歷程與重點,與過程中所遭遇的困難瓶頸及突破之道,提供相關機構在構思規劃早期療育服務工作的實際參考。

二、深入了解CCF其他推動早療服務單位主導早期療育服務推動的狀況,透過經驗的分享與連結分析,進而整理出以社會工作專業角色推動早療服務能為組織開創 出什麼機構效益與特色,具體展現社會工作專業的形象與價值,提供早期療育社會福利組織單位主管,在運用社會工作人員時的參考,以期待藉此研究鼓勵社會工作 同業者投入與發揮自己的專業,為發展遲緩兒童及其家庭共同努力以赴。



貳、研究方法
本 研究採用質性的個案研究法為研究取向,採文件蒐集、檔案資料、深度訪談及研究者專業實踐歷程等方式蒐集資料,透過多元彙整及資料分析的方式,呈現社會工作 專業在社會福利機構推動早期療育服務的經驗、功能與特色與價值,探究社會工作專業在一個社會福利機構推動早療服務過程的實踐,深度的探討機構的現況及發展 歷程,予以研究分析,進而提出相關的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的研究工具包括研究者本身、深度訪談大綱及調查統計表等。研究對象採立意取樣的方式,選擇目前在CCF相關執行早療服務單位的主責社工,訪談時間於 2006年2月間完成,陸續針對訪談對象,做深度訪談以做執行面的實踐印證,最後於2006年8月並訪談負責基金會早療服務規劃督導的社工處主任,以了解 制度、政策面的影響因素及推動策略。

早療社工模式的形塑主要分成兩部份,第一部份是社工模式為何而來,其整個形成的發展脈絡是什麼?從整個社工介入早療領域的背景及家扶基金會的社工優勢可以 探究(背景因素);另外社工的角色定位及功能發揮,亦是在發展過程中相當關鍵的重點(定位因素),而服務操作的主導性,更是社工模式可以突顯展現的(決策 因素)。第二部份則是早療社工模式的操作,主要發揮在對於發展遲緩兒童及其家庭的服務處遇面向上,此面向的表現和其他專業角色不同的是,這些介入對早療社 工而言,呈現在操作個管服務、協調專業團隊及運用社會資源的技巧之優勢特色。由以上說明形成本研究的重點架構如下圖示:

attachments/200905/5063253465.jpg
 

參、研究結果
一、社工在早療服務的發展及空間發揮導源於天時、地利、人和
天時即是歸功於身心障礙者家長及相關單位的努力,使國人開始對早療重視及政府對早療的關注,開啟了發展遲緩兒童早療服務發展的契機。
地利即是兒童福利法修訂後,相關政策制度的倡導實施,建構了通報轉介及個案管理的執行系統,針對早療服務對象以家庭為中心關注兒童及家長整體需求的特殊性,給予社會工作者有一個專業發揮的舞台。

人和即是社工的養成背景及專業訓練,所創造的對弱勢需求對象所能提供的全面性關注能力,包括協調專業團隊及連結運用社會資源於滿足個案家庭需求的個案管理功能,使其在早療系統中可以有專業發揮的優勢。

二、早療社工模式即是由社工專業所主導、操作的早療服務推動與介入模式
國內早療服務推動大多是在身心障礙福利機構、智障者家長團體或是醫療體系裡發展的服務系統,發展遲緩或身心障礙兒童訓練的主要角色在特殊教育訓練或是復健 醫療的介入,因此有特教專家或醫師、治療師主導很容易針對兒童發展上的需要提供專業上的介入,由家長主導主要是因歷史的發展,家長對孩子在成長上不能等待 的憂慮,及以往資源不足的迫切行動所導致的處境,由家長主導的早療服務,當然是非常了解孩子的需要在那裡,以上所述不同角色的主導服務運作各有其優勢與特 色。CCF從1996年開始以基金會的社工專業規劃、投入發展與運作的早療服務系統,經過近十年來的發展與經驗累積,也開創、建構了社工專業角色在早療服 務主導運作的特色模式,早療社工模式的優勢,主要是跨專業合作體系下如何展現社工專業,而其特色主要在展現在資源聯結便利性、服務運作主導性、家庭需求主 體性、療育團隊運作優勢性等四部份。

三、對弱勢兒童及家庭的服務宗旨是家扶基金會投入早療服務領域的順勢而為
CCF長期以來關心低收入貧困家庭的重建與輔導,對於深處經濟弱勢的兒童暨其家庭投入相當多的關懷與心力,隨著社會趨勢的發展,對於受虐及疏忽兒童的保 護,到近十年來因發展遲緩問題需求的早療關注,都是針對弱勢的家庭及兒童。儘管早療服務推動牽涉相當多的專業及成本,但目前服務的單位建構及推展過程,不 論是自行條件需求,亦或配合政府政策所執行的努力,其實最重要的是因服務宗旨與早療服務所關心的對象,亦是弱勢的發展遲緩及身心障礙兒童與其家庭的需求相 契合,所自然驅使的服務投入。

四、家扶社工專業的優勢是建立及發揮早療社工模式的關鍵要素及力量
CCF是一個以社工專業為主體的兒童福利組織,近半世紀來因服務對象的需要努力,培植建立的社工專業體制及技術經驗,為國內福利服務開創了許多的創新方 案,社工專業的品質得到政府及相關單位的認同及肯定,由於長期的教育訓練及養成,社工專業在被賦予推動早療服務方案任務後,能發揮社工的優勢及功能,因此 在經幾年的推動努力後,能穩定地發揮社工的專業能力及特色,開發、聯結、協調、溝通,帶領不同專業團隊人才,提供個案及家庭全方位的服務,建立所謂早療社 工模式的運作系統。

五、家扶基金會的系統資源是支持早療社工模式發揮的一大後盾力量
CCF 的系統,除提供了社工專業教育訓練、督導以提昇專業能力的品質外,長期因各家扶單位在推動各項服務所訓練的志工人力,在服務介入上亦發揮相當的支援作用, 更重要的是基金會的認養資源,對於經濟困難的弱勢早療家庭有關充權照顧者動能,協助早療方案營運有著非常大的支持力量。在物力方面,一般社會大眾平時各種 民生物品的捐贈,都有助於社工在關注早療家庭提供減輕家庭經濟負擔的努力。以上所述系統資源都是早療社工在自己服務系統內能主導使用的充份後援,使得早療 社工在面對服務系統的外部資源不足的情況下,可以迅速及便利的運作使用,發揮對早療家庭快速的服務介入及需求滿足的效果。


肆、研究建議
一、對政府及政策倡導者的建議
(一)加強符合早療精神的發現與通報,使3歲前的遲緩兒能及早進入服務體系
國 內雖然在2001年時即已完成各縣市通報轉介中心的成立,但截至目前為止,整體發展遲緩兒童的通報率,仍然不理想,2004年通報轉介人數11,778 人,3歲以前的通報比例為34%;2005年通報轉介人數12,176人,3歲以前的通報比例為37%(資料來源:內政部兒童局),僅佔總數的三成多,顯 然和早療的精神背道而馳,足見國內早療的宣導尚有一段須努力的距離。

(二)關注區域失衡問題,使早療個案獲得服務比例提昇
台 灣在2005年統計共有近一百七十三萬名0-6歲兒童,若以WHO的發生率6%計算,則推估約有十萬名發展遲緩兒童,然而以內政部近五年的統計,發展遲緩 兒童接受早療服務的比例平均不到兩成,也就是說大約每五名發展遲緩兒童當中,僅有一名接受及時的早療服務,更多的孩子無法獲得成長的機會(張曉 卉,2006)。

劉佩修(2006)在檢視當前的身心障礙福利政策時,發現一項重要政策病灶為區域失衡,福利機構分佈不均,文中說明根據內政部及兒童局的統計台北市及台北 縣各有15及13個早療機構,台中市也有12個,高雄市有9個,然而南投縣、嘉義縣、基隆市、金門縣的早療機構各僅1個,台中縣、澎湖縣甚至掛零,許多縣 市的遲緩兒及身障礙家庭因療育資源缺乏,加上經濟不佳,而被迫放棄早療。

(三)建構公私部門協調合作的夥伴關係
政 府專責人力不足影響政策推動及制度實施,經費有限造成外包式通報、個管委託的風潮,政府和民間合作互動逐漸增多,政府以經費補助委託對於民間福利組織亦要 求服務品質的展現,然而以早療高成本的現況,政府又無法做到完全的補助,卻要求委託的單位要專責專職推動委託的業務,以品質管理之名行民間服務的控制之 實,有形無形中也衝擊政府與民間合作的角色,若能充分與受委託單位溝通協調討論,讓接受委託單位充分了解,提供更多的支持與配合,特別是委託服務的評鑑辦 理,對機構通報、個管服務作服務的檢視,卻也經常造成一線社工人員莫大的負擔,也直接衝擊個案服務的執行,如何調整因應,在充分的溝通協調下,使政府政策 規劃執行更能貼近個案的需求,相信早療服務體系在公私合作下能發展出更理想的模式。

二、對家扶基金會推動早療服務的建議
(一)及早完成教學訓練系統的體制化
CCF 是以社工為主體的社福組織,已建構相當完善健全的社工相關福利制度。但目前五個早療推動單位有關出勤時間、服務流程、模式、教保員工作準則等,至今尚無一 致性,由各單位因地制宜的發展,雖各地有其不同條件、資源,但對於同一組織而言,仍有發展共同的模式及服務制度之必要,否則各行其是,勢難表現家扶基金會 的早療服務特色。

(二)提升早療篩檢能力於各家扶中心社工員的基層服務介入上
CCF於2006年完成的扶助3-6歲幼兒發展調查中,以「0-6歲發展量表」,從其2,559名3-6歲扶助幼兒中抽樣307名樣本施測的統計結果,在 「語言及溝通」中有36.8%幼兒有遲緩現象,顯示基金會扶助幼兒發展過程中缺乏社會刺激,「及早介入」的理念理應在貧童扶助方案中落實(家扶基金 會,2006)。
對於CCF各地負責經濟扶助的社工員們來說,若能擁有更好的早療概念,懂得發展篩檢的能力與技巧,那麼將可以在這些高危險群的弱勢家庭裡,及早發現發展遲 緩的孩子,及早轉介早療服務系統,提供相關的療育訓練及服務,那麼將可以協助這些貧困家庭,更有機會透過教育投資成就脫貧的夢想。建議將篩檢能力及早療概 念的養成,規劃於CCF例行的教育訓練計劃上,使每一位社工員都具備基礎的能力,而非只是幾個推動早療服務的單位有此專業能力,將有助於減少未來教育投資 及基金會和社會更大的資源負擔。

(三)將早療服務列為重點政策推動方案,建構綿密早療服務網絡,滿足弱勢個案家庭的多元需求
期 望CCF從偏遠地區或資源不足的縣市關注起,依需求性逐步拓展建立基金會的早療服務網絡。假如每個縣市的家扶中心都能建立早療的基礎療育體系,若能建構完 成則無論貧童扶助的經濟補助、兒保輔導之寄養安置或創傷復原,亦或發展遲緩兒童的早療服務,能在基金會的系統資源中開拓出解決資源不足的困境,那麼對於弱 勢的家庭,即使是遭遇多重複雜的困境,亦可以獲得綿密的服務網絡。

(四)發揮家扶社工專業優勢功能,協助早療社工落實弱勢需求兒童福利的推動
CCF早療社工運作模式的優點與功能,若能擴及協助帶動其他不同組織的早療社工,在相關聯繫互動或合作參與的過程中,提供模塑及鼓勵專業自信與能力的作 用,可以更積極的實踐社工專業在自己組織的價值,並獲得組織的認同支持,進而創造出為個案家庭提供的處遇效能,而非其他專業所能取代的地位,如此才能真正 落實早療服務,使有需要的弱勢兒童及家庭可以得到確實的需求滿足。

三、對推動早療服務單位的建議:讓社工的角色功能發揮出來
(一)教育訓練
面對多元的個案需求,需加強個管員核心知能的再提昇,各機構有時會受本身經費預算限制,只能選擇部份免費研習訓練機會,礙於經費考量同一縣市或區域的相關 早療團體,共同討論規劃辦理或訓練資源共享的分式,不僅讓經費使用效果極大化,對於同是早療單位的社工專業提昇當然能創造更多的機會。

(二)督導體系
建立早療社工專業的督導體系,以提供其在服務過程中的支持,是組織必須思考的地方。在行政及情緒督導方面,組織的主管能多體諒並給予適時的支援;在專業督 導方面,若經費許可的情況下,外聘專家學者提供諮詢督導,或是連結相關早療機構,形成共同成長的團體,利用定期聚會辦理訓練、個案研討或是其他模式的討 論,尋求共同師資帶領,經費分攤的作法,定可減輕各組織教育訓練經費負擔,並能透過經驗交流、分享,得到更提昇的專業能力。另外組織中若能因接受政府委託 通報或個管服務,社工人力聘任較多員額,則在自己組織體系中逐漸培養社工督導人才,帶領社工同儕,建構組織的專業服務特色,規劃更多元的早療服務模式,如 此社工專業功能才能發揮的更透徹。

(三)機構支援
療育單位的社工為自己服務系統的有需 求家庭提供介入服務,對組織來說或許單純無困擾,但若是個管服務的社工來說,介入的場域並非在自己的療育單位,而是發展遲緩兒童的家庭、幼托園所或療育單 位,有時單僅靠個管員的關心,能服務的深度有限,除靠個管員連結外部資源外,組織系統的內部專業或財力、物力資源是否能釋放出來,做為個管員運用的籌碼, 可能是個案家庭服務是否能突破的重要關鍵。而釋放組織內部資源的同時,組織管理者及其他專業人員,是否能認同及支持早療社工對個案家庭的處遇計劃及資源運 作的能力亦是重點。

四、對早療社工實務工作者的建議
積極提昇自己社工專業知能,並培養建立自己成為有專業自信的早療社工,是社工在早療服務領域中能夠生存及發揮效能的不二法門。

(一)專業知能的提昇為當務之急
個 管服務所要處理的通常是多重問題需求的家庭,時代的變遷趨勢,越來越多的個案家庭其問題逐漸複雜、多元,包括合倂家庭暴力及外籍、大陸配偶等新移民家庭所 生的發展遲緩兒童個案,家中有多位身心障礙者以及家庭功能失調的弱勢家庭比率不斷提升,個管員除了既有服務概念外,增強自己面對多元問題家庭的處遇能力, 持續不斷的接受教育訓練、吸收新知來提昇自己專業服務知能,才能面對機構及政府對於個管服務流程及個案服務處遇的要求,及日益沉重的個案量的壓力及多元問 題的處遇。

(二)培養自己為具有專業自信的早療社工
社會工作專業地位在許多社福組織仍然存在著被認同與否的疑慮,如何培養專業自信,讓組織的成員能認同、了解社工在組織中所扮演的角色重要性、所能發揮的功 能,及能為機構創造多少資源價值,都是一個早療社工所必須努力以赴的目標。專業能力的發揮呈現在為個案家庭處遇的成效上,及為組織開發連結社會資源的成果 上,在發揮專業能力的過程中,溝通、協調、倡導,讓組織實際認同理解早療社工的專業價值,否則當組織甚或服務的個案、家庭無法接納認同社工能發揮的功能 時,即使再努力爭取,恐怕都只有持續挫折、流動的命運。

五、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一)期待特教、家長團體、醫療復健不同領域的研究者能透過自己的角度或專業立場去整理屬於各自主導的早療服務模式,各自不同的優勢及特色在那裡?同時需要學習調整改善的機制為何?
(二)本研究單純以社工專業的立場角度,整理以社工推動早療的專業優勢及特色,並沒有觸及包括服務對象或其他專業人員,對社工推動主導的看法,是否如同研 究者所蒐集整理的研究結論觀點一般,亦或有所出入,期待後續研究者可以以不同的角度去做驗證,或提出不同的觀點與看法。
(三)CCF的早療服務以社工為主導的模式,在國內的福利組織是否是唯一?亦或還有其他的單位亦是由社工在主導操作,可以再深入的探究,其特色優勢是否和 CCF的早療社工觀點一致,或許未來可以透過跨個案的研究,彙集更多社工主導操作的早療模式,相信更能將此特色模式提供優質展現的認同參考。



 

參考文獻
內政部兒童局
2004 歷年台閩地區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概況表。各縣市政府、內政部兒童局(94.09)。
陳嬿如
2003 我國早期療育政策過程研究:以倡議團體之角色分析。國立中正大學社會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秀玉
2000 社會工作者與行政主管對早期療育服務社會工作者角色期待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淑美
2004 早期療育通報轉介中心社工人員的工作限制與工作績效關係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曉卉
2006 搶救10萬個慢飛天使。收錄在康健雜誌,89,104-121。
楊玲芳
2000 早期療育服務個案管理者執行工作內涵與困境相關因素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佩修
2006 大象男孩與機器女孩。收錄在商業週刊,960,62-90。
蘇映伊
2005 早期療育社會工作者工作阻礙與工作成就感相關性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 Don't remove this. == -- == Don't remove this. == 0||
系統提供商 - 開店123,系統版本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