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您已成功加入此商城會員,後續您可使用以下帳密進行登入,如需變更資料可進入會員專區自行修改,感謝您的支持!
作家 / 早療協會 報導
The Study and Research of AEPS Assessment System For Children With Developmental Disability At The Age From 0 to 3 years old 林惠琴* 吳道遠***台南市瑞復益智中心 早療教師 **台南市瑞復益智中心 執行長 Hui-Ching Lin* Hugo Peter***ST. Raphael Opportunity Center
貳、文獻探討 一、 發展遲緩兒的介入輔導方案 對於發展遲緩兒所接受的早期療育模式可區分下列數種型態(蔣明珊、沈慶盈,2000;曹純瓊、劉蔚萍,2006): (一)中心式 、(二)家庭式、(三)幼兒園本位模式(school-based model) (四)醫院本位模式(hospital-based model)、(五)混合式 以上各服務型態皆有其優弱勢點,然研究者在服務的早期療育中心會依循家長不同的需求而有不同的服務模式,有中心式的一對一教學時段制、家庭式服務及日托班。而輔導時所使用的課程評量為AEPS 二、 AEPS嬰幼兒評量、評鑑和課程計畫系統 嬰、幼兒評量/評鑑和課程計畫系統自1974年起一種適當的、有計畫的為嬰、幼兒評量/評鑑工具,開始時有數以百計的人曾為AEPS或是它的前身--適應 行為量表(API)或廣泛的早期評鑑和課程計畫系統(CEEPS)的發展直接或間接做出貢獻。API這工具是用作廣泛的早期教育計畫系統之發展,而這系統 反倒為(EPS)評鑑和課程計畫系統提供基準。目前EPS的名稱已被擴展到評量、評鑑和課程計畫系統(AEPS),且更能展現其內容。 1992年美國奧勒崗大學和Paul H .Brookes圖書出版公司簽了合約,量表的正式名字就是「嬰幼兒的評量、評鑑和課程計畫系統」(Assessment, Evaluation, and Programming System (AEPS)),台灣 甘惠忠神父介紹了這了兩本書(第一冊,為出生至三歲嬰、幼兒AEPS測量,第二冊,為出生至三歲的AEPS課程),由瑞復益智中心取得美國Paul H .Brookes圖書出版公司之同意,將這兩本書譯成中文版且持續了幾年的翻譯工作直至2000年才出版。茲將AEPS課程說明如下。 (一) AEPS是一個有連結課程的評量和評估系統。 (二) 評量、介入及評估系統法可以加以區分成六個階段: 第一階段:初步評量。 第二階段:個別教育計劃(IEP)或個別家庭服務計(IFSP)的形成。 第三階段:介入。 第四階段:個別介入及時回饋的持續管制。 第五階段:對嬰幼兒及家庭的季評估。 第六階段:對個別嬰幼兒及家庭進展及對整群及次團體嬰幼兒,如高危險群;輕、中、重殘障,計畫成效的年度或半年度評估。是用來評估每個孩子和家庭的進步,以及計畫整體的成效。 (三) AEPS是一個以活動為基礎的課程 AEPS課程將長期目標和短期目標整合於孩子日常活動和生活習慣上。這個途徑有兩個重點,第一是多重目標(例如:動作、溝通、社會、認知、適應)可用在單 一的活動上,譬如:孩子為洋娃娃洗澡的玩水活動中可用於促進溝通(我要肥皂),社會技能(輪流使用毛巾和肥皂),適應技能(洗手),動作技能(伸手和抓 握),和認知的技能(找條浴巾擦乾娃娃)。第二個要點是孩子在參與玩樂及有趣的活動如是自己選的,活動將會提供給孩子充分的動機。 (四)AEPS課程形式 AEPS課程的規畫是為了與AEPS測驗一起工作。AEPS測驗的內容涵蓋行為和特殊技巧領域,而這些都被視為嬰幼兒自出生至三歲在發展過程中去獲得獨立的功能且能妥善應付和處理環境的需求所不可缺少的。(瑞復益智中心,2000) 三、國內發展遲緩幼兒教學領域相關研究探討(省略) 嬰幼兒的發展是全面性的,整體的學習經驗有如建築的基礎工程,而這基礎工程的黃金階段應該是在0-3歲。Shore(1997)在其著書「早期腦部發展的 新探索」(Rethinking the Brain:New Insights Into Early Development),提出「早期經驗驅動認知神經發展論」,強調有系統的療育,特別是生命最初三年,可強化兒童的學習機會與發展。(曹純瓊 2006)但針對國內研究對象大部分為3歲以上的幼兒,而對於3歲前最佳療育的時機成效,相關的文獻研究仍屬少數。本文將以美國奧勒崗大學Diane Bricker. PH.D.教授領導的早期介入部門所研發的出生至3歲的嬰幼兒"評量、評鑑及課程計畫系統" (Assessment, Evaluation, and Programming System (AEPS)),將長期目標和短期目標整合於孩子日常活動和生活習慣上,應用於台南地區出生至3歲接受早療孩子的成效與否做探討。
參、介入課程評量方案 一、 介入對象 本 介入課程評量主要是要了解三歲以前發展遲緩的幼兒,於不同時間經發現通報轉介進入本早療中心接受早期療育AEPS課程本位評量測驗工具對其身心發展的成 效,所以針對台南市瑞復益智中心附設早期療育中心,自1997年至2004年有接受早期療育服務的有效樣本63位嬰幼兒,如表1。介入研究對象皆經過成大 醫院聯合評估中心評估,界定為發展遲緩幼兒。
三、AEPS課程評量原則 本 研究所蒐集的有效樣本63位個案是由早療中心不同施測者施測三次以上,施測者皆需受過本早療中心在職訓練,所以對AEPS課程本位評量大致能掌握住基本的 原則是:1.評量應該以統合發展為基礎2.評量者對一般兒童發展應有徹底的了解3.小孩與父母的關係和互動應是評量的基礎4.應確定孩子目前的能力和長處 5.評量是一個持續的與父母合作的過程6.年幼的孩子在接受評量時不應該與父母分開7.評估應確定孩子目前的能力和長處及也需確定孩子應該發展的技能。介 入施測時是依AEPS課程本位評量先做初步評估約1 個月,目的是幫助監測適合幼兒發展的教育目標、及計畫個案個別化的早期療育課程(IEP/IFSP)。 四、介入的輔導方式 AEPS是參照標準所發展出來的工具,讓直接服務的人如教室介入人員、家庭訪視員人員使用,來評量及評估發展遲緩之嬰幼兒的技巧及能力。蒐集的有效樣本63位個案大部份是接受早療中心時段療育,少部份採家庭與中心混合模式,介入的教學方式是一週一次、一對一的教學。 教學中除了示範引導外,也依循孩子六個領域的發展給予不同階段的建議,與父母間針對孩子目前發展的能力及問題隨時做意見上的交流也是課程上的重點之一。另影印一份個別化教育計畫(IEP)做為在家執行時的參考依據。 五、 評量內容:分四個測驗週期(附件一略) (一)第一個測驗週期 個案進入本早療中心接受AEPS,初步評量需1個月時間(上課並評量4次),初步評量時需使用AEPS資料記錄表(附件一略)作第一次的測驗週期:介入人 員需藉由活動中觀察評量記錄孩子的表現,內容有精細動作、粗大動作、生活適應、認知、社交性溝通、社會能力六大發展領域的評估,項目的評分代表號表示於評 分索引(S) 2分:如幼兒在目標上的表現是一致的通過、 1分:不一致的表現、0分:不通過。 另有合格註解(Q)是「進一步描述幼兒的表現」,採代碼紀錄方式:A(提供協助下)、B(行為受干擾)、R(經由報告得知)、M(修正或調整)、D(直接 測試)在S和Q的欄位記錄評估的結果。此外表格尚需記錄幼兒姓名、記錄施測日期、組別、長期和短期目標所相對應的施測項目、在IEP欄位勾選所設定的 IEP、也須填寫施測者的姓名。AEPS測驗時應遵守的規則: 1. 所有的項目必須被評量及評分。 2. 如果一個長期目標評量且評分為1或0,所有相關的短期目標都應予以評量及評分。 3. 所有評分項目都使用選擇代號(2、1、0)。 4. 所有經由直接測驗/報告來評量的項目均應該於資料(Q)上註明。這階段是依個案在各領域中"不一致的表現"(1分)目標及家庭報告(主要的目的是從家長或 是主要照顧者處,獲得幼兒在各項領域發展的情形、內容包括兩部份:家庭日常生活常規、幼兒發展情形)中選擇療育目標,排定優先順序而設定成為IEP長、短 期目標。經由AEPS資料記錄表中評量出的能力記錄於學生能力分析及相關資訊 形成IEP,另需設定IEP課程內容,這兩種表格需讓父母閱讀及簽章針對個案(評估一個月)所設定的IEP,介入人員會依據AEPS設計個別教學計畫活動 卡 (二)第二個測驗週期 每週一次的上課會針對設定的長、短期目標作反覆的測試,監管孩子的進步。半年後作期末的總結性評量,針對個案的AEPS資料記錄表作第二次的測驗週期及評估記錄,也設定第二次IEP及第二次的個別教學計畫活動卡。 (三)第三個測驗週期 半年後,作期末的總結性評量,針對個案的AEPS資料記錄表作第三次的測驗週期及評估記錄,也設定第三次IEP及第三次的個別教學計畫活動卡。 (四)第四個測驗週期 半年後,作期末的總結性評量,針對個案的AEPS資料記錄表作第四次的測驗週期及評估記錄,也設定第四次個案的IEP及第四次的個別教學計畫活動卡。 每半年的測驗週期是依循孩子不同的發展能力,套用AEPS的課程評量循序漸進的設計不同的教學活動,教材的選擇,因應幼兒的個別差異。上課進行中,孩子有 不同的反應還是需做教學內容的修正與調整,但教學目標主軸不變。孩子有個別差異,每個家庭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但介入人員須掌握住評量的基本原則,尊重每個 個案、家長、照顧者及分享不同的意見,「教學相長」印證在早療中心的教學裡應是最適合不過。 六、評量資料摘要 使 用AEPS測驗及課程所得的評量資料記錄表來發展一個適合孩子的IEP/IFSP,是在開始介入之前必須完成的重要活動。AEPS測驗兩種摘要方式:第一 是計算孩子的所得總分。每個領域內長期目標與短期目標的分數中被評為2分及1分加在一起的所得總分便可計算出來。第二個步驟則是計算項目之百分比,各領域 百分比的分數是經由領域中各項目得分為 2及1的所得總分除以該領域項目之總分而計算出來。如表2。
此外並針對不同週期,做以下的評估與探討: 1. 探討0-3歲的發展遲緩兒接受AEPS課程評量在第一個週期與第二個週期之前、後測結果的改變情形。 2. 探討0-3歲的發展遲緩兒接受AEPS課程評量在第二個週期與第三個週期之前、後測結果的改變情形。 3. 探討0-3歲的發展遲緩兒接受AEPS課程評量在第三個週期與第四個週期之前、後測結果的改變情形。
有效樣本63位0-3歲的發展遲緩兒於不同時間被發現經通報轉介進入本早療中心,以6個月為一個測驗週期至3歲,接受AEPS的課程評量所得到的評分總數,採用SPSS 套裝軟體T統計檢定力。茲將統計分析結果說明如下: 從表3、4、5得知AEPS課程評量六大領域的前、後測檢定,可以顯示第一個測驗週期顯著低於第二個測驗週期、第二個測驗週期顯著低於第三個測驗週期、第 三個測驗週期顯著低於第四個測驗週期。P值皆<0.05有達到顯著水準,表示孩子接受AEPS課程評量教育後,有明顯的進步。
以 上結果顯示發展遲緩兒接受AEPS課程評量教學後施測得分的結果。有效相本63位0-3歲的發展遲緩兒於不同時間被發現經通報轉介進入本早療中心,以6個 月為一個測驗週期至3歲,接受AEPS的課程評量教育後施測,前、後測的結果如表3、表4、表5顯示在「精細動作」、「粗大動作」、「適應」、「認知」、 「社交性溝通」、「社會能力」六大領域的後測分數皆顯著高於前測分數,T檢定後P值<0.05皆有顯著差異水準。歸納言之,有效樣本63位0-3歲的發展 遲緩兒在AEPS課程評量教學後其在「AEPS課程本位評量」後測分數有顯著優於前測分數,這種現象在本研究中得到支持。這可驗證由Diane Bricker PH.D於1990年進行的研究檢視了AEPS測驗對發展健全的IEP/IFSP目標的有用性應可相呼應 二、討論 在 蒐集的有效樣本63位在不同時間經發現通報轉介進入本早療中心時有程度上的差異,本AEPS課程評量施測對象為0-3歲,每6個月為一個測驗週期,將曾受 過3次以上的施測才納入統計分析之數據。資料蒐集中發現個案人數在第四次的測驗週期後有所變動,人數之統計如表6所示,因無法以相同的平均值來做差異的比 較,故此論文將以正確百分比作為分析依據,而非以發展年齡。每週期總測驗人數以表6呈現,某一週期未接受測驗者,於後續測驗中將不納入後續統計數據中。
在研究者蒐集的63位案例中有多位在入學時被成大醫院診斷為重度、中度或輕度、邊緣,但到學前大班再次的回診評量已被評為中度、輕度或邊緣、甚至正常發 展,應可呼應針對早期療育的成效可能要等三年或四年以後才能看得出來的論點(Boyce et al, 1993);同一個族群裡面有些孩子本身的障礙程度和能力會因為越早實施早期療育而效果越好,但有些小孩則無明顯差別,因此審慎地追蹤評估也是療育過程的 一環。但即時的療育總是比抱持著"大隻雞慢啼"的傳統觀念更能讓孩子受益。而某些孩子則因先天性多重缺陷的障礙,呈現較不明顯的進步;不過因〝有〞接受後 天環境醫療、教育及人際互動之刺激,較〝無〞接受這些條件的孩子更有發展的空間;照顧者也能得到所需的多元化資源,皆有助於親子間的互動及學習。
伍、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本介入方案經資料蒐集與統計分析發現以下結論。 1. 0-3歲的發展遲緩兒接受AEPS課程評量在第一個與第二個測驗週期之前、後測結果:皆呈現顯著的差異。 2. 0-3歲的發展遲緩兒接受AEPS課程評量在第二個與第三個測驗週期之前、後測結果:皆呈現顯著的差異。 3. 0-3歲的發展遲緩兒接受AEPS課程評量在第三個與第四個測驗週期之前、後測結果:皆呈現顯著的差異。
探 討有效樣本63位0-3歲的發展遲緩兒於不同時間被發現經通報轉介進入本早療中心,以6個月為一個測驗週期至3歲,接受AEPS的課程評量後,在嬰幼兒行 為、認知、社會發展的前、後測結果,這群孩子皆呈現顯著的差異。經本研究證實孩子的學習透過AEPS課程評量,確實能將長期目標和短期目標融合於幼兒日常 活動和生活習慣上,且能促進多重目標的練習。同時此課程在家中可類化不同的教材和環境來引導,在執行功能性技巧的活動中,家人也漸能理解相關的前置訓練和 結果的概念,進而能激發幼兒潛能上的發展,以達到療育的目的。
二、建議 根據本介入方案結果發現AEPS課程評量之六大領域有其進一步實施的價值,為讓AEPS課程本位評量在國內能更具適切性,有下列幾點建議。 (一) AEPS測驗鼓勵執行者在評量過程中作修正及調整 針對特殊幼兒,AEPS測驗鼓勵改編項目來提高孩子成功的可能性,有提供一般適用於視障、聽障、及動作障礙三種障礙的改編標準、改編方法的改編指南,但使用的改編方式需正確的紀錄,可供之後的評估根據。 (二) 早期療育教師的信念是什麼是重要的 信念會影響教學活動及教學成效:如要如何設計活動?如何尋找以家庭為主的教學資源?偏重閱讀書寫或數學較重要呢?還是偏重感官或認知呢?設計活動時,老師要強調的是孩子的優勢,提昇改善孩子的弱勢處。 (三) 在家可類化的不同教材及不同環境 家中隨處可見的就是具體教材;日常生活中的作息、應對等;動物園、植物園、居家附近的公園裡可讓孩子認識的是自然生態中的花草、動物、昆蟲等;商店、大賣 場、百貨公司等所陳設分類的物品呈現的皆是感官知覺的教材;情境中的隨機教育是孩子學習的良機,親子間的互動更是重要的訊息來源。 (四) 每一個家庭都是個別化 每家庭都有其獨特性,提供服務的人員要尊重家庭且與家長間保持互信,根據家庭的不同需求而給予不同的協助,家庭的反應必須予以重視,畢竟服務人員與家長間關係的建立是長期的。
參考書目 王志全(2002)。坐好訓練在家長參與式早期療育個案上的應用。兒童福利期刊,2期, 83-101頁 王淑娟.傅秀媚(2002), 團體式介入課程對發展遲緩兒童語言之教學研究。兒童福利期刊 第二期 61-81頁 甘惠忠(1991)。瑞復季刊,第15期 黃榮真、盧台華(2003)。自編「發展遲緩幼兒課程」之實證性研究。國立台東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東台灣特殊教育學報 ,5期,1-24頁。 曹純瓊、劉蔚萍(2006)。早期療育。台北:華騰文化。 曹純瓊(2006)早期療育的源起與意義,載於曹純瓊、劉蔚萍 編早期療育1-7 劉蔚萍(2006)早期療育實施模式, 載於曹純瓊、劉蔚萍編早 期療育3-2~3-7 蔣明珊、沈慶盈(2000)。早期介入。In 林寶貴主編(2000):特殊教育與實務。台北:心理出版社。 瑞復益智中心(2000)。嬰幼兒評量、評鑑及課程計畫系統第一冊-出生至三歲的AEPS測驗。台北:心理出版社。 瑞復益智中心(2000)。嬰幼兒評量、評鑑及課程計畫系統第二冊-出生至三歲的AEPS課程。台北:心理出版社。 蔡淑桂(2002.09)。發展遲緩幼兒之家長親職教育實施成效及其相關問題研究。 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 第十五期 363-386頁。 謝淑珍(2002)。 發展遲緩幼兒溝通教學成效之研究。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碩士論文。 Boyce,G.C.,White,K,R.,& Kerr,B.(1993).The effectiveness of adding a parent involvement component to an existing center-based program for children with disabilities and their families. Early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4(4), 327-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