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療大會論文交流(維護中)

第八屆 發展遲緩兒童及其家庭面對學前轉銜歷程之個案研究

作家 / 早療協會 報導

林桂如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博士班


 

摘要
對發展遲緩兒童而言,囿於本身生、心理方面等因素,造成身心發展上的遲緩現象,致使其在發展功能上相對於一般兒童更顯弱勢,為協助面對學前轉銜過程的家庭與個案,本文主要將以立意取樣的質性個案研究方式,針對一名發展遲緩兒童(無顯著障礙)及其家庭在面對轉銜的準備歷程,分別以實際教學(teaching)與半結構的深度訪談法(in-depth interview)的方法進行。本研究根據晤談、評鑑資料、教學日誌與發展遲緩兒童學習記錄等資料進行分析,接續針對發展遲緩兒童及其家庭面對學前轉銜之需求、歷程及因應面對學前轉銜之方式三方面加以探究。研究結果發現:
一、兒童的轉銜服務需求主要為基本能力的建立;家庭的轉銜服務需求則聚焦於兒童教養、資訊取得與親職教育上;
二、發展遲緩兒童在學前轉銜歷程中,主要承受來自於主要照顧者的壓力;家庭在面對學前轉銜之歷程中,主要面臨到來自對兒童、學校與自己的壓力,且主要是被動的訊息接受者,並多依賴個案管理者;
三、因應面對學前轉銜方式,主要採以安親班與相關訓練加強兒童的能力。

關鍵字:發展遲緩兒童、學前轉銜、早期療育


壹、緒論
在現今福利意識日益高漲的社會中,各界人士也紛紛疾呼重視障礙者的家庭議題、家庭系統理論、家庭成員互動與需求與家長權責與社會支持系統等議題(何華國, 1996),並捍衛與爭取身心障礙者及其家長的權利。

依據Erikson的看法,每個人於一生的發展過程中,都將面對八大階段的主要危機與衝突(林宏熾,1998),對發展遲緩兒童而言,由於本身生、心理方面等因素,造成身心發展上的遲緩現象,致使其在發展功能上相對於一般兒童更顯弱勢,並在完成階段性任務上面臨的挑戰可能更多,甚或在人生轉換階段時期還可能面臨失敗結果,以致於呈現適應不良的現象,這些狀況將影響其未來健全的人格發展。是以,為促使其完成階段性課題並成功轉換環境,學前轉銜服務也就愈發顯得重要。

我國的學前轉銜服務,主要是由「特殊教育法施行細則」 (教育部,1998)公佈之後才開始啟動,然而,對學前轉銜服務的定義並未有十分明確的界定,惟提及應提供身心障礙學生在學前教育大班階段必要的轉銜服務,後續在民國91年內政部邀請專家學者、民間團體及政府相關單位研商規劃「身心障礙者生涯轉銜服務整合實施方案」後,關於入小學轉銜服務的相關規範始有較明確可遵循的原則,在發展遲緩兒童與一般兒童在學前教育轉換至小學教育的過程中,最大的不同處乃在於這些兒童須面臨調適自身因環境轉換而引發之問題,同時亦面臨週遭專業人業的轉換、任務接替的問題(林桂如,2007a)。

根據Erikson的看法,每個人於一生的發展過程中,都將面對八大階段的主要危機與衝突(林宏熾,1998),對發展遲緩兒童而言,囿於本身生、心理方面等因素,致使其在發展功能上相對於一般兒童更顯遲緩、弱勢,同時,在完成階段性任務上面臨的挑戰也將更多,甚或在人生轉換階段時期還可能面臨失敗結果,以致於有適應不良的現象,直接或間接影響其未來健全的人格發展(林桂如,2007b)。是以,為促使其完成階段性課題並成功轉換環境,學前轉銜服務也就愈發顯得重要。

一項良好的轉銜服務,可以作為一項具鼓勵性與滿足感的經驗,然而,未經良善規劃之轉銜,卻會對孩子與家庭同時造成傷害與不確定感(Rice & O'Brien,1990),而成功轉銜之關鍵乃在於良好的計畫與合作(Burder & Chander, 1993),是故,成功學前轉銜之要素主要主要包括:專業團隊之良好計畫與合作,及提高父母參與及家庭支持。

轉銜,意味著改變。在改變中,能帶給孩子與家庭嶄新的成長機會,然而,許多挑戰與壓力卻也因之伴隨而來。因此,如欲發展廣泛、正式之轉銜程序,除了重視主責機構內與機構間之責任與角色、傳送與接收方案之服務提供者外,更須強調發展遲緩兒童家庭成員(如:父母)與其他主要照顧者之參與,進而獲知轉銜之相關決策與準備訊息,因此,作為轉銜團隊成員中之一份子,家庭成員應被給予機會出席所有轉銜會議及參與任何影響轉銜之決定,此外,在學前轉銜的過程中,應確定兒童的能力,亦即發展兒童之轉銜技能(如:社交行為、自理能力等),以建立兒童在新舊方案銜接下之類化能力(Burder & Chander, 1993;林桂如,2007b)有鑑於此,本文主要將以個案研究的方式,針對一名將入小學、正值學前轉銜階段之發展遲緩兒童(無顯著障礙)及其家長,以半結構的深度訪談法(in-depth interview)與實際教學(teaching)的方法,期使呈現發展遲緩兒童及其家長面對學前轉銜的歷程,以提供相關教育者及家長在因應身心障礙兒童轉銜之參酌。
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如下:
(一) 探究發展遲緩兒童及其家長面對學前轉銜之需求。
(二) 探究發展遲緩兒童及其家長面對學前轉銜之歷程。
(三) 探究因應當前國內發展遲緩兒童之家庭面對學前轉銜之道。


貳、研究方法
鑑於國內目前相關文獻以發展遲緩兒童及其家庭轉銜需求為議題的研究仍相當缺乏,而轉銜也是近幾年來的才在國內漸受到重視的新議題,並處於討論與開發的階段。就本研究目的而言,為一探索性研究,故以質性研究方法加以深層探究(簡春安、鄒平儀,1997),主要乃針對發展遲緩兒童及其家長,在研究者事先準備教學與訪談的主題範圍,依照實際情境來決定內容的優先順序。於2004年1月至2004年7月收集資料的研究期間,至少每周一次、每次90分鐘之訪談與教學觀察,以保持雙方持續的接觸,共為期六個月。

本研究主要利用Nvivo 7.0質性研究資料分析電腦軟體,並依下述步驟進行處理與分析:
一、 重複閱讀實證資料與謄寫逐字稿:仔細閱讀從研究場域中所收集的資料;在正式進入實證研究資料之前,研究者重複閱讀謄寫原始的訪談資料,以便後續資料的組織與分析。

二、 運用日誌(journal):在閱讀資料過程中,記錄疑問、或有關界定意義單位與類別的想法、或資料分析的架構,以及其他重要的想法。

三、 利用Nvivo軟體編碼:開始界定有意義的單位,並將連結這些有意義的單位,如:字彙、意義、感覺或各種俚語等,並將分派至不同類別(categories)中。並將一連串已組織、歸納的資料作為基礎,一層一層往上發展與歸納。而本研究的分析脈落主要依據:發展遲緩兒童及其家長面對學前轉銜之需求、歷程,以及因應學前轉銜之道等三方面為基本的分類架構,進行分析工作。

四、 原始資料經分析與歸納後,再重新閱讀及整理相關文獻,以豐富的概念協助研究者解釋實證資料,尋求意義的呈現。


參、研究結果與討論
本研究根據晤談訪問、評鑑資料、教學日誌與發展遲緩兒童學習記錄等資料進行分析,接續將針對發展遲緩兒童及其家長面對學前轉銜之需求、歷程,以及因應學前轉銜之道等三方面加以探究。

一、發展遲緩兒童及其家庭面對學前轉銜之需求
(一)兒童的轉銜服務需求主要為基本能力的建立
轉銜服務,並非一項制式的服務,而是一套個別化、多元化的服務模式。在即將進入小學階段前,「...案主學習能力及發展狀況,應多加強其認知、動作發展與溝通表達等三部分,以作為順利轉銜至國小教育之方向...」(資040617/5-7)。小依(化名)媽媽很擔心小依聽說讀寫的基本能力,「...今年五月,帶小依六年的菲庸就要離開台灣,因此,想說換一個懂中文的菲庸,希望對小依的語言發展、生活適應上會有比較多一點的幫助...」(訪040624/9-11)。是故,兒童的轉銜服務需求主要即為建立兒童在新舊方案銜接下之基本能力,如:社交行為、自理能力等。

(二)家庭的轉銜服務需求聚焦於兒童教養、資訊取得與親職教育
當兒童由早期療育銜接國小教育的階段中,家庭的所有成員也必須開始學習新的規
則與例行事務,並為孩子協調服務與因應伴隨而來的壓力與標記的問題,其中,身心障礙兒童的手足對於障礙標記的不當認知,也可能影響彼此的適應問題。「...小依哥哥現在現在常會擔心,今年妹妹上小學後,要和他上同一所小學,那妹妹真得跟得上嗎?她聽得懂嗎?人家如果知道她的情形,別人會笑他...」(誌040822/7-9),小依媽媽對於轉銜階段需求,多著重於參與、資訊的獲得與專業人員的溝通等方面,也幾乎是以孩子為中心所衍生出來的,「...目前正在接受的有台北縣個案管理員的協助,同時,也有恩主公醫院的語言治療師與職能治療師的療育。對於有個案管理員的協助,自己覺得相當慶幸,讓我比較清楚一些治療、訓練的訊息...」(訪040804/2-5),同時,由於有個管員的介入,對於相關訊息的獲知也較容易,「...一開始的通報,還是在路上看到發展遲緩的車子,自己一邊追著抄電話、主動聯繫才通報出去的,當有較專業的人協助自己時,心裡也會比較不那麼無所適從...」(訪040823/1-5)。

自從民國90年起,立法院通過各教育階段家長可以申請「延緩就讀」,使得「緩讀」議題掀起熱潮。許多家長認為發展遲緩兒童因發展較為緩慢,因而常會有延遲入學的決定,「...目前小依將要進入小學,自己覺得是比較希望可以緩讀,雖然個管員一再鼓勵自己,小依的情形應可以進入小學,如果之後真的有特殊的需要,到時候還是可以配合至資源班進行補救教學...,雖然這半年來小依的進步情形真得大,但想到他要進入小學,還是很擔心...」(訪040720/1-5),惟,申請「緩讀」的相關辦法寬鬆,造成的負面影響也令人憂心,包括:真正有特殊需求的兒童可能因療育機構的流動率降低而未能接受療育、延緩一、二年就讀,卻未能提供更好的療育等問題,因此,也凸顯出家長對於兒童教養、資訊取得與親職教育之需求,以及個管員在服務提供過程中價值澄清的重要性。

二、發展遲緩兒童及其家庭面對學前轉銜之歷程
(一) 發展遲緩兒童在學前轉銜歷程中,主要承受來自於主要照顧者的壓力
對發展遲緩兒童而言,囿於本身生、心理方面等因素,致使其在發展功能上相對於
一般兒童更顯遲緩、弱勢,並時有信心不足、習得無助感的情緒,「...小依媽媽希望能多加強小依在運筆、注音認讀的能力,但小依在學習上顯得退縮、不願嘗試...」(誌040823/4-5),然而,服務應符合障礙兒童需求、並讓家庭感覺有能力的方式提供以減緩兒童及主要照顧者本身的壓力。

(二) 家庭在面對學前轉銜之歷程中,主要面臨到來自對兒童、學校與自己的壓力,並多為依賴個案管理者的被動訊息接收者
早期療育的基本目標之一,是在協助障礙兒童及其家庭盡可能地過著正常化的生活
(Bailey & Wolery ,1992),「...家人能給予小依的幫助應該是最大的,但自己工作真的是相當忙碌,實在無法全心去照顧小依。目前雖然在恩主公醫院進行療育,而每次治療師也總會告訴自己回家後應該這樣、那樣地練習,但自己的耐心有限,常常小依一放棄,自己也跟著放棄...。」(訪040524/5-9)。在由早期療育進入到國小階段的學前轉銜過程中,小依在即將進入小學的階段,個管員更為積極介入、使其更有能力去承擔照顧特殊兒童的責任,「...現在,就只能靠醫院的治療師、幼稚園老師、以及個管員三方面的幫助...」(訪040823/9-10)。王天苗(1993)提出,子女在六歲前的心智發展障礙兒童的家庭,「資訊提供」的支援是最需要的需求之一,該名發展遲緩兒童之家長亦反應出對於資訊的需要,及在面對孩子學前轉銜之歷程中,主要承受來自對兒童、學校與自己的壓力,並為被動訊息及相關服務的接收者。

三、因應當前國內發展遲緩兒童之家庭面對學前轉銜之道
(一)發展遲緩兒童之家庭因應學前轉銜現況上,主要採以安親班與相關訓練加強兒童的能力
發展遲緩兒童與一般兒童在學前教育轉換至小學教育的過程中,最大的不同處乃在
於這些兒童須面臨調適自身因環境轉換而引發之問題,同時亦面臨週遭專業人業的轉換、任務接替的問題,「...親戚方面常都會安慰自己,鼓勵自己小依並不像是有問題的小孩,給我相當正面的支持...」(訪040815/1-5),「等小依進小學之後,想說就讓她跟哥哥上同一個安親班,這樣至少在功課上可以有人注意,也可以教她...」(訪040720/8-9)。個案家長對於相關療育服務有中斷的決定,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小依入學、相關服務追蹤半年後,轉銜服務隨即面臨到無專門機構、專門人員繼續提供資源連結與福利服務的景況,而教育單位所能提供的,也多僅限於學生教育本身,並無法真正關照到個別身心障礙家庭之需求,致使服務與相關療育轉而成為課業導向的安親班教學。


肆、研究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根據晤談、評鑑資料、教學日誌與發展遲緩兒童學習記錄等資料進行分析,接續針對發展遲緩兒童之家長面對學前轉銜之需求、歷程、現況及因應面對學前轉銜之方式四方面加以探究。研究結果發現:研究結果發現:
一、兒童的轉銜服務需求主要為基本能力的建立;家庭的轉銜服務需求則聚焦於兒童教養、資訊取得與親職教育上;
二、發展遲緩兒童在學前轉銜歷程中,主要承受來自於主要照顧者的壓力;家庭在面對學前轉銜之歷程中,主要面臨到來自對兒童、學校與自己的壓力,且主要是被動的訊息接受者,並多依賴個案管理者;
三、因應面對學前轉銜方式,主要採以安親班與相關訓練加強兒童的能力。

在本個案研究中,由於個案管理員的介入,使得案家在資源整合上的運用明顯優於其他發展遲緩兒童,並能對該兒童及其家庭持續提供服務的工作內容,然而,在相關服務與責任交接、歸屬未明之狀態下,由學前接受早期療育的階段順利轉銜至國小學齡階段仍多有困難。依據本研究結果,建議相關早療服務的提供者,除了應協助家庭有足夠的能力,提供家中發展遲緩兒童良好照護外,更應積極陪伴家庭及其成員在過程中的調適,促使其有充分的資源與充足的力量,以因應此一社政與教育系統接軌之過渡時期。


參考書目
內政部(1997)。身心障礙者保護法。
何華國(1996)。特殊兒童親職教育。台北;五南。
王天苗(1993)。心智發展障礙兒童家庭需要之研究。特殊教育學刊,9,73-90。
林宏熾(1998)。身心障礙生涯與轉銜教育。特教園丁,14,3,1-15。
林宏熾(1999)。身心障礙者生涯規劃與轉銜教育。台北市:五南。
林宏熾(2002)。轉銜計畫在身心障礙福利服務的運用與發展。社區發展季刊,97,60-79。
林桂如(2007a)。當前台灣早期療育之學前轉銜服務探討。兒童與少年福利,11,211-220。內政部兒童局。
林桂如(2007b)。專業團隊在早期療育之學前轉銜服務角色探討。屏師特殊教育,14,38-46。屏東教育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簡春安、鄒平儀(1998)。社會工作研究法。台北:巨流。
教育部(1998)。特殊教育法施行細則。
教育部(2002)。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標準。
Burder, M. B. & Chander, L. K.(1993). Transition: DEC recommended practice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70265)
Rice, M. L. & O'Brien, M. (1990). Transitions: Times of change and accommodation. Topics in Early Childhood Special Education, 9(4), 1-14.

== Don't remove this. == -- == Don't remove this. == 0||
系統提供商 - 開店123,系統版本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