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療大會論文交流(維護中)

第八屆 「簡易兒童發展篩選量表」之心理計量學特性分析

作家 / 早療協會 報導

Analysis of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for "the Simplified Child Developmental Screening Test"
郭郁伶1、廖華芳1、李旺祚2、楊銘欽3、姚開屏4、宋維村5
1: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物理治療學系暨研究所
2: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小兒部小兒神經科
3:國立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醫療機構管理研究所
4:國立台灣大學理學院心理學系暨研究所
5:雲林天主教若瑟醫院兒童精神科


 

研究背景與目的:
以發展篩選工具早期發現發展遲緩兒童以提供早期介入為療育成功關鍵因素之一。在台灣,「簡易兒童發展篩選量表」(Simplified Child Developmental Screening Test ,簡稱SiCDeST)已被部分臨床專業人員和家長使用;然其心理計量學相關資料有限。為提供完整的信度資料,本研究的目的之ㄧ是探討SiCDeST的再測信度。在效度方面,概率比值為測驗前後偵測發展遲緩兒童機率的改變程度;在臨床決策上,多層次概率比 (multi-level likelihood ratio) 相較於單一切截點之概率比能給予專業人員更強的決策參考,因此本研究的另一目的是要探討SiCDeST的效度-多層次概率比。

研究方法:
受試者:
在再測信度研究中,針對SiCDeST各年齡層(6、9、12、18、24個月)分別收集15對親子。在多層次概率比效度研究中,從本實驗室過去一個長期追蹤的資料檔中,選取測試月齡在6-29個月,將同時具有SiCDeST與小兒科醫師發展結果判斷的資料選出以作分析,共有406份資料(266個嬰幼兒)。

過程:
家長在一週內填寫兩次SiCDeST以得到再測信度資料。在SiCDeST多層次概率比研究中,我們將SiCDeST原始分數分為小於60、等於60、70、80、90與100分,探討各分數之概率比值。發展遲緩兒童的診斷由小兒科醫師根據兩個診斷測驗結果,分別是嬰幼兒綜合發展測驗-診斷測驗(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al Inventory for Infants and Toddlers- Diagnosis Test,簡稱為CDIIT-DT)與貝萊氏兒童發展評估量表第二版(Bayley Scales of Infant Development-II,簡稱為BSID-II)分為發展遲緩兒童與發展正常兒童。

資料統計:
在再測信度方面,由於SiCDeST結果為非常態分布的類別資料,因此利用次方權重卡柏分析(Quadratic weighted Kappa)來進行檢測。在效度方面,以列聯表用算出SiCDeST 6個結果的多層次概率比,並以診斷性影響值(diagnostic impact)將概率比分為大、中、小等三種改變測驗前後偵測發展遲緩兒童機率之程度。概率比為大於10或小於0.1則是測驗前後機率具有大程度的改變;概率比介於5-10或0.1-0.2為測驗前後機率具有中等程度的改變;測驗前後機率小程度的改變則是概率比介於0.2-5。本研究α值訂於0.05,為雙尾檢測。研究結果: SiCDeST各年齡層的次方權重卡柏係數分別為0.94、0.91、0.88、0.63與0.66,顯示兩次測試之間具有重要至極盡完美的一致性。SiCDeST分數小於60、等於60、70、80、90與100的多層次概率比分別為無限大、7.02、9.36、2.40、0.66與0.31。



研究建議:
SiCDeST是一個具有信度,效度可接受的發展監測工具。在忙碌的臨床執業中,讓家長花費2-5分鐘填寫SiCDeST,以便定期監測兒童的發展狀況。另外,根據SiCDeST各分數的多層次概率比,臨床專業人員可以作出適當的臨床決策;也就是說,SiCDeST分數小於60的兒童要儘早接受介入或治療; 60或70分的兒童要接受診斷性評估; 80分的兒童需要第二次篩選; 90或100分的兒童則安排下次例行之發展監測。然未來必須進一步於不同場域進行更多研究以探究之。

關鍵字:兒童、信度、效度、發展遲緩障礙

== Don't remove this. == -- == Don't remove this. == 0||
系統提供商 - 開店123,系統版本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