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療大會論文交流(維護中)

第九屆 偏遠地區學前特教資源在地化的可能作法 --中縣某國小附幼特教服務理想架構之建立

作家 / 早療協會 報導

楊廣文
台中縣石城國民小學特教班


 

壹、前言
早期療育服務的提供必需講求服務資源的輸送;而早療服務的特色,乃強調專業的合作,以求滿足遲緩兒家庭的需求(張秀玉,2006)。

偏遠地區的早療面臨了困境,不同領域的輸送問題重重,且資源結合和專業合作困難(王裕煒,2004;洪菱蔚,2006;張朝琴,2004;莊碧真,2003);對於偏遠居民來說,只能寄望學校以公部門的角色引進資源,以解決以上的困難(陳岳峰,2005);而對於學前教師而言,也需要整合性的支持,以勝任早療服務需求。


貳、偏遠地區早療服務資源的困境
偏遠地區的早療服務,在足夠性上面,雖然有所差別,但不足以形成困境;在適當性上,偏遠地區資源的輸送方式和整合情形,就成為早療服務的問題;近來的發展,早療資源的足夠性已逐年增加,但在個案管理服務上,依然有資源分配不均,跨專業、跨機構合作不易等的問題(陳蓁蓁,2007),加以聯評和個管的個案數大增,使得偏遠地區的遲緩兒鑑定評估和資源取得雪上加霜。

以生態系統觀點,早療服務的中介系統應為醫療、社政及教育體系,以引進資源為目的,實際面的問題有:1.資源提供不符需求;2.經濟問題成為資源使用及參與的障礙;3.幼兒有危機時無法及時介入,形成次發性問題;4.中介系統的整合困難,功能尚需提昇。

筆者觀察,偏遠遲緩家庭的困境為:1.社經環境影響家長參與;2.資源提供的不符合需求;3.觀念及資訊的不足。而學前教師的困境為:1.就讀的遲緩幼童常有次發性問題;2.家庭參與及配合不足;3.早療相關知能不足,進修研修不易;4.幼童居住地分散;5.行政支持較難符合地區性需求。


參、以國小特教班提供偏遠地區學前特教支持服務之可能
為解決以上問題,筆者服務的學校嘗試提出以下作法:
一、建立符合需要的團隊,以「跨專業」方式運作:中縣學校的專業團隊服務,不同於醫院模式或巡迴派遣模式,採用時數核發方式,符合學校本位的需要,讓特教班能自主決定團隊運作和到校時間,只要建立固定團隊之默契,即有利「跨專業模式」。(劉雅鳳,2007)

二、改變教學前評估方式,提昇家長與教師參與:以「舞台式」教學前評估,藉由學前教師及家長的參與評估,可以讓各專業分享知識和資訊,以使個別化的目標更能符合需求(Frank et al., 1992; Ogletree et al., 2001; Popich et al., 2006; 孫世恆,2004)。

三、辦理支持團體,改善家長權能和教師專業知能:支持團體能增進家長與教師之間對話,同時在形成適當氣氛後,除能增加家長參與之人數,也能使校方找到更富彈性的家長參與方案,進而提昇學校在中介系統的功能。

以上作法,希望能達到的目標有:1.能提供符合在地需要的支持網絡;2.增加療育服務的資源輸送管道;3.提供跨專業整合性的服務。


肆、結論
偏遠地區在資源不可近、不可用的情形下,欲達到「早期發現、早期介入」的早療目標不易,常使案家無法有適當資源;資源問題也使學校成為居民少數取得較易的資源輸送者,也有著支持性需求上的困境。

筆者的觀察,偏遠地區不需要龐大但位於都會區的資源體系,也沒有足夠的案量,可以支撐一個大型機構達到經濟效益;社區化的在地資源不僅能平衡偏遠地區的需求和效益,同時也有助於社區自給自助;因此在偏遠地區,建立一個在地化的資源,可使服務輸送更穩定有效。

本校試圖建立在地化的服務架構,以建立附幼在學前特教服務的支持資源,藉由跨專業「舞台式評估」形成個別化目標,以及親師團體的對話和互相支持,提昇家長和教師的權能,促進團隊的夥伴關係,使服務的輸送者更貼近社區,以期改善因地處偏遠造成的早療服務困境。



參考文獻:
1. Frank, A., McCollum, J., & Williamsburg Area Child Development Resources, I. L. V. A. (1992). Transdisciplinary Arena Assessment Process Viewing Guide. A Resource for Teams.
2. Ogletree, B. T., Bull, J., Drew, R., & Lunnen, K. Y. (2001). Team-based Service Delivery for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Practice Options and Guidelines for Success. Intervention in School and Clinic, 36(3), 138.
3. Popich, E., Louw, B., & Eloff, I. (2006). The Need for Collaboration in Early Communication Intervention: Whom Do Parents Consult Regarding the Prevention of Communication Disorders? Early Child Development and Care, 176(7), 675.
4. 王裕煒。(2004)。偏遠地區設立分院之效果與效益評估-以東部地區某公立醫院為例。高雄醫學大學,高雄.碩士論文,未出版
5. 洪菱蔚。(2006)。偏遠地區弱勢學童問題之研究-有關健康.家庭.教育之個案分析。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碩士論文,未出版
6. 孫世恆。(2004)。目標達成量表在早期療育評估之應用。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6,109-125.
7. 張秀玉。(2006)。正向角度的思維:發展遲緩兒童家庭優勢評量之概念與面向的探討。社區發展季刊(114),173-190.
8. 張朝琴。(2004)。台灣山地鄉原住民醫療照護體系之研究---健康權保障觀點的檢視。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博士論文,未出版
9. 莊碧真。(2003)。偏遠地區居民醫療需求及醫療利用之探討-以屏東縣滿州鄉為例。高雄醫學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10. 陳岳峰。(2005)。偏遠地區的九二一重建學校與社區關係之研究-以台中縣新社鄉福興社區、福民國小為例。南華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11. 陳蓁蓁。(2007)。早期療育個案管理服務滿足家庭需求情形之研究--以彰化縣為例。Paper presented at the 2007跨專業早期療育--服務國際化與在地化服務之比較與對應國際學術研討會.
12. 劉雅鳳 (Ed.)。(2007)。從專業治療師的取向探討現行專業團隊之運作 (Vol。9601)。臺中市: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特教中心.

== Don't remove this. == -- == Don't remove this. == 0||
系統提供商 - 開店123,系統版本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