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療大會論文交流(維護中)

第九屆 融合教育之個案研究-兩個幼兒園之比較

作家 / 早療協會 報導

張美雲、蘇錫全
中台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


 

研究背景與目的
教育部(2004)特殊教育法第九條明確規定特殊教育學生入學年齡應向下延伸至三歲,並於六年內逐步完成,且特殊教育施行細則第七條(教育部,2008)也強調學前階段身心障礙兒童,應與普通幼兒一起就學為原則。由此可見政府之教育政策已由雙軌制的特殊班走向單軌制的融合教育。教育部(2008)特殊教育通報網也顯示學前階段接近七成的特殊幼兒安置於普通班中,但根據國內外相關研究顯示,幼兒園在實施融合教育時出現許多問題。例如:教師並未做好滿足特殊學生需求的準備;特殊幼兒的干擾行為出現時,老師不知如何處理;老師的專業知能不足,人力不夠,容易忽略特殊幼兒的需求;缺乏專業團隊協助,工作壓力大;親師溝通不良等(王天苗,2003;張美雲 & 林惠芬,2005;楊智雯,2000;鐘梅菁,2002;York & Reynold,1996)。因此引起研究者欲進一步了解不同園所實施融合教育之情形,內容包含對特殊需求幼兒的接納度、特殊需求幼兒的參與情形、幼兒園與專業團隊的合作情形及環境安排與教學模式。


研究方法
本研究之研究對象為兩個幼兒園所,一為國小附設幼稚園,文中以華華幼稚園稱之,另一為私立托兒所,文中以幼幼托兒所稱之。華華幼稚園有一名幼兒經鑑定為輕度智能障礙及語言障礙,母親為越南籍,幼兒目前六歲,文中以小益稱之。幼幼托兒所共有八位為發展遲緩及腦性麻痺幼兒。研究者進行兩個幼兒園所之比較,資料蒐集時間從民國九十六年九月至九十七年六月止,以參與觀察及非正式訪談蒐集研究所需之資料。


研究發現
一、教師及一般幼兒的接納度
在華華幼稚園中發現小益在幼稚園內很少與一般幼兒互動,有時透過肢體接觸希望獲得他人的注意,但因過於用力,以至於一般幼兒不喜歡與他相處,且時常向老師訴說小益的不是。而老師對於小益的干擾行為,採取隔離的方式,團體分組教學時,讓他坐在教室後面的椅子上。吃飯時,小益自己坐一個桌子。幼幼托兒所的特殊需求幼兒較少以肢體動作干擾他人,特殊需求幼兒的座位與一般幼兒混在一起,一般幼兒很少因為特殊需求幼兒的行為而向老師告狀。

二、特殊需求幼兒之參與度
在華華幼稚園中發現小益對於語言課程(注音符號、唐詩)之教授,顯得興趣缺缺,參與度差,老師表示個案比較喜歡數學課,觀察中也發現他喜歡操作性課程,在一次製作魚的過程中,個案非常專心少有干擾他人的行為出現,且在作品完成後會與另一名幼童分享。幼幼托兒所的特殊需求幼兒,除了那位腦性麻痺幼兒,上課時會走來走去外,其餘的特殊需求幼兒在團體教學時,均能坐於老師規定的位置上,有時坐在地板上,有時會躺在地板上,角落時間能進入各個學習區與幼兒一同活動。幼幼托兒所的老師提及教學過程中腦性麻痺幼兒常走來走去,無法專注很久,以為她聽不懂老師說的話,後來才發現她雖然無法安靜坐下來上課,但她似乎能聽懂老師說些什麼,所以感覺進步很多。

三、環境安排與教學模式
華華幼稚園位於縣轄市的城鎮,教學方式較傳統,以教師為導向,課程中教授注音符號、唐詩及數學...等分科課程,教室未有角落之區隔,教授有關認知課程時是採取大、中班分組教學。幼幼托兒所則位於省轄市與縣轄市之交界,採取主題教學,教室設有美勞角、語文角、益智角、積木角及娃娃角,因教師主題教學之經驗不足,課程搭配市售教材,角落內之教具教材無法依主題內容加以延伸。

四、專業團隊之協同合作
華華幼稚園的小益,星期五早上會有特殊教育巡迴輔導教師至家中進行個別教學,教師會利用各種圖片進行教學,小益的母親是外籍配偶,對於中文聽、說的理解力不是很好,所以都由特教老師單獨進行教學。而幼幼托兒所內聘有一位職能治療師,每星期這位職能治療師會至園所針對特殊需求幼兒進行團體教學,內容包含大肢體及小肢體活動,如丟球、踩高蹺走路、攀爬、鑽洞....等活動,但需家長自付費用。


結論
本篇研究簡要的介紹兩個幼兒園實施融合教育的現況,研究發現當特殊需求幼兒有干擾行為時會影響老師及同儕的接納度;相對地當老師及同儕的接納度較低,特殊需求幼兒未獲得他人的注意時,更容易發生干擾行為。在課程之參與度上,特殊幼兒專注力較低,需要為其設計個別化的教學活動。另外亦發現兩個幼兒園雖有部分的專業團隊來協助這些特殊需求幼兒,但教師們的特教專業知能仍不足,均無法爲特殊需求幼兒設計多層次教學。


參考資料
王天苗(2003)。學前融合教育實施的問題和對策-以台北市國小附幼為例。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5,1-25。
張美雲、林惠芬(2005)。幼兒園實施融合教育之個案研究。醫護科技學刊,7(2),149-162。
教育部(2003)。特殊教育法施行細則。教育部臺(87)參字第87057266號令修正發布全文二十二條。
教育部(2004)。特殊教育法。中華民國九十年十二月二十六日總統(90)華總一義字第9000254110號令修正發布。
教育部(2008)。一般學校學前階段學生安置概況。http://www.set.edu.tw/frame.asp
楊智雯(2000)。學齡前融合式教育理念分析探討之研究。私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鐘梅菁(2002)。學前教師困擾問題之研究-以融合班教師為例。新竹師院學報,15,429-452。
York, J. L., & Reynolds, M. C. (1996). Special education and inclusion. In J. Sikula, T. J. Buttery, T. J. , & E. Guyton ( 2nd Eds. ),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er education ( pp. 820 - 836 ). New York: Macmillan.

== Don't remove this. == -- == Don't remove this. == 0||
系統提供商 - 開店123,系統版本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