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您已成功加入此商城會員,後續您可使用以下帳密進行登入,如需變更資料可進入會員專區自行修改,感謝您的支持!
作家 / 早療協會 報導
Consonant acquisition of a cochlear-implanted child: a case study of a pair of twins 陳麗美、李佳錚、張偉婷 國立成功大學外國語文學系(所)
研究背景與目的 目前已有許多針對聽障孩童的母音、子音、聲調、詞彙發展的研究,亦有比較聽障孩童與聽力正常孩童發展差異的研究報告。然而,卻少有以雙胞胎一聽障一聽力正常為個案的研究。因此,本篇主旨在於觀察一對只有聽力差異的異卵雙胞胎,比較配戴人工電子耳孩童與聽常孩童的子音發展差異,期望能對配戴人工電子耳孩童語言發展領域的專家提供一些參考的依據。本研究從發音方式和構音部位兩個主軸來探討。構音部位主要分為雙唇音、脣齒音、齒槽音、硬顎音及軟顎音這五種。因為雙唇音對小孩子而言,可以清楚看到發音的部位並模仿發出聲音,因此聽障小孩的雙唇音發展和聽常小孩的發展是比較相近的。另一方面,Stoel-Gammon (1988)也指出,硬顎音和軟顎音對聽障小孩而言,比其他聲音要來得難。因為這兩種音的構音部位是在口腔的後方,一般而言幾乎是很難看到它是如何發音,也因此就很難學習。發音方式可分為五類,塞音、鼻音、摩擦音、塞擦音、邊音。聽障孩童無法靠視覺掌握發音方式,因此他們在子音發音上並不理想,尤其塞擦音對聽障兒童來說特別困難。 研究方法 本研究個案為一男(個案A)一女(個案B)的異卵雙胞胎。個案B是正常聽力。個案A在出生後40天診斷出雙耳極重度聽障(90分貝以上)。ABR檢查顯示個案A對100分貝以下的刺激沒有反應,更進一步的檢查指出他右耳的聽力為103分貝,左耳為105分貝。醫生當時建議配戴助聽器。但是即使在配戴助聽器的情況下,個案A的聽力程度仍在右耳70分貝、左耳80分貝的重度聽障(介於71分貝至90分貝之間)。當個案A約一歲時,因為助聽器無法對他提供足夠的幫助,醫師建議進行人工電子耳植入手術。在14個月大的時候接受了Nucleus CI24型的電子耳植入他的左耳。植入電子耳後,每三個月進行一次複診並對電子耳進行調頻。且一星期接受兩次語言治療,其中一次療程在醫院內進行,另一次則是在兒童聽語中心進行語言治療。個案A現在左耳的聽力為35至40分貝。 我們選擇在個案最熟悉的家中作為錄音地點,使用Sony DAT 錄音機和AKG無線麥克風來收集語料,將媽媽與小孩的自然互動以錄音及錄影記錄下來。自4個月大起至34個月大,每兩個禮拜觀察一次,每次錄製約50分鐘資料。在本研究中,只對可辨識的有意義的詞彙進行語音轉寫及聲學分析。個案A在15個月大前的語料中,並沒有可辨識的有意義詞彙。根據個案的母親觀察,個案A在大約18個月大時,開始自發性發出有意義的詞彙字音。因此,本研究是根據個案A的18、21、24、27、33個月的語料作分析。另外,為了了解個案A在植入人工電子耳前後與個案B的差異,採用個案B的12、18、以及24個月的語料作為比較。我們將採集的語料加以轉寫、分析之後,分成兩個主軸來探討,一個是子音發音方式,另一個是子音構音部位。根據這兩個主軸,從出現率、正確率和替代方式這三個方面來比較一聽障小孩跟一聽常小孩的差異。此外,我們也針對聽障的個案A從18-33個月作三階段發展的分析討論。 研究發現 就發音方式及構音部位,分析聽障和聽常個案的相異處:1)個案A很少用塞擦音而個案B經常使用。2)雖然個案B塞擦音發的比個案A多很多,但兩個案在塞擦音正確率方面都不高,並沒有太大差異。3)個案A比個案B常使用鼻音跟摩擦音。4)個案A在鼻音正確率方面和其他類別相較特別好,但個案B並沒有這個現象。5)個案A經常發錯音,經常使用塞音替代摩擦音及塞擦音,用摩擦音替代鼻音。6)個案B當發錯音時,經常以使用頻率高的塞擦音替代塞音跟摩擦音,用塞音替代鼻音。7)個案A在雙唇音的表現最為穩定,雖然齒槽音跟軟顎音出現的頻率也頗高,但和個案B相較之下,多半不太正確。8)個案A偏好使用雙唇音來替代正確音,偶爾使用軟顎音,齒槽音來作替代。個案B選擇的替代方式則比較多樣。 在個案A三階段的發展方面:1)當他在18個月的時候,只能發塞音跟鼻音,而在往後兩個階段已經可以發每一種類別的子音了。2)除了摩擦音跟邊音,塞音、鼻音、塞擦音都有漸進式進步的趨勢。在陳麗美、姚琦、莊媖婷、曹幼萱 (2007)中發現塞擦音一直是聽障兒童發音相當困難的部分,一直到4歲也尚未有明顯的進展。但在本研究裡個案A在3歲前就發現開始使用塞擦音,這可能是因為他比較早植入人工電子耳。3)個案A在第一階段時,雙唇音是唯一一個出現並表現最好的,但到了第二及第三階段,個案A開始會正確地使用其他部位來發音。4)在第一階段齒槽音和軟顎音的正確率幾乎是零,但到了第二及第三階段,正確率逐漸進步中。 從研究結果發現,植入人工電子耳的個案A和聽常個案B在子音的發展上是有差異的。可能原因如下:1) Faulkner, et al. (2000)和Xu, et al. (2004)指出,人工電子耳並無法全然有效的將聲音傳遞和轉換,所以並不能完全取代正常耳朵的功能。2)不同的子音發音方式對植入人工電子耳小孩的語音習得,造成了極大的困難。Peng et al. (2004)的研究顯示,聽障孩童無法靠視覺掌握發音方式,因此他們在子音發音上並不理想。3) Stoel-Gammon (1988)指出,視覺上的提示對於聽損小孩的發音相當重要。因此構音部位在口中的如硬顎音和軟顎音,對聽損小孩來說是十分困難的。 結論 和我們之前的兩篇就不同個案,研究聽障與聽常兒童子音發展相比(陳麗美、姚琦、莊媖婷、曹幼萱,2007;陳麗美、吳育潔、張瑜芸,2007),本研究發現和前者是比較相符合的。後續包括更完整的語料及更仔細的分析將可作更進一步確認及討論。 References Chen, Li-mei, Yao, C., Chuang, Y.- T. & Wu, J.- L. (2006). Tone and consonant acquisition in hearing-impaired children. NCKY Inquiry of Applied Linguistics: The 2006 issue. (Selected papers from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pplied Linguistics. Chiayi, Taiwan, April 1-2.) (pp. 101-116). Taipei: Crane Publishing. Faulkner, A., Rosen, S., & Smith, C. (2000). Effects of the salience of pitch and periodicity information on the intelligibility of four-channel vocoded speech: Implications for cochlear implants. The Journal of the Acous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108, 1877-1887. Peng, S., Weiss, A. L., Cheung, H., Lin, Y. (2004). Consonant production and language skills in Mandarin-speaking children with cochlear implants. Arch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 130, 591-597. Stoel-Gammon, C. (1988). Prelinguistic vocalizations of hearing-impaired and normally hearing subjects: A comparison of consonantal inventories. Journal of Speech and Hearing Disorder, 53, 303-315. Xu, L., Li, Y., Hao, J., Chen, X., Xue, S. A., & Han, D. (2004). Tone production in Mandarin-speaking children with cochlear implants: A preliminary study. Acta Otolaryngol, 124, 363-367. 陳麗美、姚琦、莊媖婷、曹幼萱 (2007)。植入人工電子耳幼童語音發展。2007年「兒童閱讀及語言發展國際研討會」會議論文集, 149-158頁。 陳麗美、吳育潔、張瑜芸 (2007)。植入人工電子耳幼童聲調及子音發展。第八屆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學術研討會暨實務交流研習會論文精選,165-16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