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您已成功加入此商城會員,後續您可使用以下帳密進行登入,如需變更資料可進入會員專區自行修改,感謝您的支持!
作家 / 早療協會 報導
The Pilot Study of Early Intervention Program on Transition Education for Children with Epilepsy 陳修丰 中國文化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 台北市立福德國民小學
研究背景與目的 根據行政院衛生署(2007)統計室醫療統計年報的統計資料顯示,民國95年癲癇症兒童就診人數,0-4歲有5,579人,5-9歲有6,564人,罹患率約佔千分之五。癲癇症兒童常合併有肢體、智能等多重障礙,頻繁的發作造成家庭、社會的偏見排斥或過度的保護,加上藥物可能的反應都可能造成二次性傷害。他們需要早期療育等多重專業的綜合性療育,才能滿足癲癇症兒童生活適應的需求。家長對癲癇症兒童早期療育的作為,會如何影響兒童日後小學轉銜教育的發展,是本研究所要探討的主要目的。 研究對象 研究的對象為就讀於台北市國民小學的四位癲癇症兒童,男、女生各兩位,其中兩位在特殊班上課,在普通班上課的兩位,同時安排在資源班做補救教學。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係針對四位癲癇症兒童、家長和任課教師,以深度訪談的方式,利用訪談大綱、訪談錄音以及社會計量表對其中兩位在普通班上課的兒童,做人際關係適應情況的評量,以三角校正法相互對照比較檢驗,來提昇研究的信度和效度。經由個案敘說其個人生命的故事,探討癲癇症兒童在罹患癲癇症中成長發展和接受療育的情況,以及尋求支持性介入的困擾和辛酸歷程。 研究發現 就研究對象的四位個案中摘要出其中的三位訪談結果,有如下的發現: 個案一,小裕,男生,就讀台北市某國小六年級,小裕出生不久,媽媽就發現他的發展比一般孩子都慢,是極重度障礙(重度智障及重度自閉症)的小孩。大約三、四歲的時候有癲癇的症狀,服藥之後情況控制得很好。 在行為能力方面,特教班教師表示,他沒有完整的語言表達能力。喜歡玩搖擺、搖晃、盪鞦韆的設備,製造一些「ㄅㄧ、ㄅㄧ、ㄅㄛ、ㄅㄛ」的聲音,自得其樂。 在家裡的生活主要由媽媽在照顧,爸爸比較嚴厲。教師覺得他的學習態度不好,動機很低,學習能力退化,可能是家人代勞太多,他習慣於坐在那邊等人家打理,爸爸又太嚴厲阻礙了他嘗試學習的動機。特教老師覺得目前托育照顧的成分感覺比較重。 個案二,小真,女生,就讀台北市某國小三年級,是個多重障礙的孩子,由單親的媽媽照顧。有一位就讀小學六年級的哥哥,小真除了癲癇症外,還伴隨腦神經、氣喘、無痛感以及語言構音的障礙。 小真患有弱視,對顏色不易判讀,視野寬度較窄,容易因為不小心而碰撞受傷。雖然受限於身體上的多重障礙,沒辦法用筆寫字,影響了學習課程上的進度和效果,但她美勞課很用心的畫,會說出畫裡的主題和它的故事結構。 媽媽很用心的安排參加天使會基金會、愛盲基金會等各種學習營隊的活動,讓她養成了很好的生活習慣和人際關係交往的良好態度。小真喜歡學校的團體活動,有時候會玩得興奮到晚上睡不著。生活自理能力訓練得很好,午餐吃完,帶回去的碗、菜渣,都會自己處理。 個案三,小偉,男生,就讀台北市某國小三年級,有一位就讀國中的哥哥,兩位讀幼稚園的弟弟。 大約在九個月大時,就有熱痙癴的現象,ㄧ直到五歲就變成一微燒就會發作。 他的注意力沒辦法集中,視動統合能力比較差,看著一個字,照樣描寫,他總會漏掉中間的ㄧ豎或ㄧ橫,ㄧ般的幾何圖形,只要稍微有個變化、轉個方向,他就沒辦法分辨了。 在語言表達能力也比較弱,邏輯的發展約比同齡的孩子慢2-3歲,他跟年齡比他小的孩子一起玩,會覺得比較快樂,玩得比較開心。 小偉的生活常規被教導得非常好。如果忘記帶什麼東西,他會有禮貌的說「可以借我嗎?」,是ㄧ位蠻可愛的孩子。可是因為他的反應輸出很慢,導致別人對他有點不耐煩,造成溝通上的障礙。 結論 從學前教育跨越到小學階段的調適,對於一般兒童來說是另ㄧ嶄新的生命歷程的挑戰,對發展遲緩的兒童轉銜適應更是ㄧ個嚴峻的考驗。綜合研究結果獲得以下主要發現: 一、早期療育對兒童日後的發展有很大影響,早期建立的良好學習模式和學習態度,在轉銜階 段,對未來的學習效果有正面的助益。 二、家庭對幼兒早期的生活教育,多予關注、用心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規範,對未來的社會 適應和人際關係技巧會有很好的幫助。 建議:由於癲癇症的特殊性,家長應做預先的告知與溝通,良好的轉銜服務,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困擾。重視早期療育,掌握孩子成長的黃金階段,家長與學校教師建立良好的互動,保持親師間互信、互賴的關係,攜手爲孩子的成長而努力。 關鍵字:早期療育、轉銜教育、癲癇症兒童 參考文獻 王昭月等譯(1999)。清野茂博,田中道治編著。障礙兒童的發展與學習。 台北:心理出版社 許天威總校閱(2004)。早期療育概論。台北:群英出版。 黃志成、王麗美、高佳慧(2004)。特殊教育。台北:揚智文化。 Guralnick,Michaelj.& Neville,Brian(Eds.).(2008).Continuity and change from full-inclusion early childhood programs through the early elementary period.Journal of Early Intervention,30 (2),237-250 Fowler,M.(1997).Neuropsychological and cognitive assessment ofchildren with epilepsy: The clinical psychologist's handbook of epilepsy. London:Routledge. Lassner,& Lee,m.(1993).Epilepsy in classroom: Guidance for educators. Mississippi State University. Snell,M.E.(1987).Systematic instruction of person with severe handica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