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您已成功加入此商城會員,後續您可使用以下帳密進行登入,如需變更資料可進入會員專區自行修改,感謝您的支持!
作家 / 早療協會 報導
張麗娟 國立台東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研究生
研究背景與目的 回歸主流教育讓身心有特殊需求幼兒,在就近入學原則下,接受融合班的服務,但許碧勳(2003)發現融合班教師在面對發展遲緩兒童時,仍欠缺相關的實務教學技巧訓練、個別化教育計畫(IEP)的設計與執行、無法就個別障礙幼兒提供適性的服務等。黃惠如與何立博(2002)認為,特殊教育專業師資不足,一直是推行融合教育的一大障礙。另筆者在現場與教師接觸中,也發現教師人手不足,無法顧及全班幼兒;或依賴其他專業人員的協助;或行政方面無法提供支援;甚或有幼兒如同「教室中的客人」呈現游離狀態,美其名得到「適當的」安置,實則絕少受到教師眼神的關注。 礙於目前提供的教學巡迴服務,仍多停留在治療師或巡迴輔導教師到校作抽離教學,而未能給予發展遲緩兒童在熟悉的環境中與同儕學習的機會,尚不能稱之為完全的融合,故本研究特以全班幼兒為教學對象,以童玩為教材,誘發兒童的學習動機,期能拋磚引玉,提供教師在課程設計和教學之參考。 研究方法 以托兒所之大班學生為教學對象,蒐集該班級中一位發展遲緩兒童的個人基本資料及各領域的發展現況,針對其個別化,利用童玩設計符合其能力的教學活動,分別為「東南西北」、「橡皮筋遊戲」、「雙響炮」、「紙蜻蜓」、「降落傘」、「紙黏土」、「飄浮球」、「跳房子」等8個教案,上課節數為9節,每次上課40分鐘,共計上課時數為360分鐘。教學後,透過教學者、觀察者和該班教師的觀察記錄,探討全班性的童玩教學方案對發展遲緩兒童的融合教育學習成效。 文獻探討 (一) 融合教育 因融合班的班級經營、教學設計及教學策略必須兼顧一般幼兒與身心障礙幼兒,實屬不易,國內目前才在起步階段。而巡迴輔導班的方式,可針對此缺失加以改善,可以讓身心障礙幼兒與一般幼兒相處,又可提供身心障礙幼兒的特殊需求,及提供老師一些教學技巧及策略(薛婷芳,2003)。蘇雪玉(2000)認為學前兒童主要的社會行為即來自玩具與友伴。從遊戲活動中,獲得的經驗與學習,對身心障礙幼兒與一般兒同等重要,所以必須促進身心障礙幼兒與一般幼兒的互動機會。另外,傅秀媚(1997)認為發展遲緩幼兒由於先天智能或生理方面的缺陷,影響後天的能力發展。因此他們更需要一個配合他們能力及需要的學習環境,使其能接受適刺激。並提供有系統的教學方法,以協助他們盡量發揮潛能。 針對發展遲緩兒童的特質給予適當的安置,只是融合教育的初步,更重要的是環境中的硬體和軟體的配搭,才能讓兒童真正享有優質的教育服務。 (二) 童玩與教學 黃慧貞(1985)、施學哲(1985)指出「童玩」就是兒童的遊戲,亦稱為童戲,包括遊戲的本身及遊戲所需要的道具--玩具。其種類、玩法巧妙不同,能刺激兒童的感官和各領域的發展。 何立博(2001)曾以兒童為中心,將傳統童玩運用於早期療育之中。又許委琳(1985)就推展童玩教學的經驗,認為這是一種合乎科學邏輯的教學方法。學者(方金祥,2007)也認為以科學類童玩為教材,兒童體驗過後對非市售的自製玩具會較感興趣。當兒童能有動手把玩的機會,並能親自動手玩科學,俾能激發兒童的創意潛能,培養兒童合作精神與訓練發現問題、探究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研究發現 就語言溝通領域而言,個案在教學後能增進與教師對話及與同學分享的機會,且能在教師引導下,清楚回答教師的問話,並提升其上台分享作品的意願。 個案個性害羞退縮且被動,和同儕之間的主動性接觸較少,在教學後,曾有請求同儕幫忙摺「雙響炮」,故其能以肢體動作請求同儕幫助,與同儕的社會互動增加。 認知能力經教學後與實地操作中,有時能運用自己的方式剪紙或捏塑造型,能有自己的想法,不容易因挫敗而停滯不前,有嘗試的精神與學習的動機。 粗大動作方面是個案表現較佳的領域,經過老師或同儕示範後,即能模仿並嘗試操作,其表現與同儕無異。 精細動作方面,摺紙與剪刀的使用是個案經驗較缺乏的部分,但經教學後,摺紙的作品愈來愈精緻,且剪刀的使用穩定度漸佳。 結論 由本研究得到初步的結果,運用童玩於融合教育的教學中,可以讓特殊生得到各領域的學習機會,對於一般生也能夠共同學習,可以透過進一步的課程安排,發展成為未來融合教學教案。 參考文獻 方金祥(2007)。科學遊戲創意教學講義。大仁科技大學幼保系。 何立博(2001)。傳統童玩運用於早期療育之個案研究。第二屆全國早療相關服務成果發表大會暨國際研討會早療論文集,83-84。 施學哲(1985)。童玩在遊戲教學上的重要性。國教輔導,24(8),5-9。 許委琳(1985)。談推展童玩教學。國教輔導,24(8),4。 許碧勳(2003)。幼兒融合教育。台北:五南圖書。 黃惠如、何立博(2002)。中美英三國融合教育實施之比較-從早期療育之觀點談起。兒童福利,2,32-54。 黃惠貞(1985)。童玩在教育上的意義。國教輔導,24(8),1-3。 傅秀媚(1997)。特殊幼兒教材教法。台北:五南圖書。 薛婷芳(2003)。學前階段特殊教育班師資現況及其相關問題之調查研究。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特殊教育碩士論文,未出版。 蘇雪玉(2000)。二位學前障礙幼兒與一般正常幼兒混合就讀之效果探討。台北: 藝軒圖書出版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