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您已成功加入此商城會員,後續您可使用以下帳密進行登入,如需變更資料可進入會員專區自行修改,感謝您的支持!
作家 / 早療協會 報導
題 目:Constraint-Induced Movement Therapy for Children with Hemiplegic Cerebral Palsy 姓 名:吳紋綺、洪禎雯 所屬單位:高雄長庚醫院復健科 聯絡電話:07-7317123#8548、0926191795 侷限誘發療法對半側偏癱腦性麻痺兒童的應用 吳紋綺、洪禎雯
研究背景與目的 腦性麻痺是由於非進行性中樞神經系統傷害所造成的神經發展障礙,導致患童動作、姿勢和感覺的異常。半邊偏癱腦性麻痺兒童為單側肢體受到影響,由於兒童發展的早期,上肢基本功能受損(伸手及物、抓、放、提等),會造成日後更進階的手部技巧缺失,而患側肢體執行動作失敗的經驗,會使這類兒童傾向於較少使用其患側手,造成患側手固定的擺位,同時會有兩側整合動作障礙,影響所有日常生活活動。患側上肢的廢用在半側偏癱腦性麻痺兒童身上是常見的問題。近幾年由於腦中風患者的治療經驗,開始有人建議使用侷限誘發療法(constraint-induced movement therapy,CIMT),來訓練腦性麻痺兒童。侷限誘發療法應用在腦性麻痺兒童身上還是新的治療方式,在廣泛地推薦至臨床使用前,還有些問題需解決,例如:健側手限制的時間需多長?如何限制?健側手是否因此功能減退?治療效果可持續多久等?我們曾針對單一個案做侷限誘發療法的研究,發現個案在患肢的動作表現和主動使用都明顯的進步。因此我們希望藉由較多個案的研究進一步確認侷限誘發療法對半側偏癱腦性麻痺兒童的療效。 研究方法 14位半側偏癱腦性麻痺兒童參與此研究,治療組有7位(平均年齡6.77歲,標準差3.48),對照組有7位(平均年齡4.56歲,標準差1.12)。治療期間一個月,治療組在治療期間健側上肢每天穿戴副木八小時,患肢則接受一週五次的密集訓練,一次治療的時間為二小時。對照組則接受一週2或3次傳統的職能治療和物理治療,治療時間為二小時。我們使用Peabody Developmental Motor Scales第二版(PDMS-Ⅱ)評估患肢的精細動作;以Pediatric Disability Index(PEDI)中功能性技巧(functional skills)的自我照顧部分和照顧者協助量表(caregiver assistance scale)來評估兒童日常生活功能的表現;以我們設計的患肢使用量表來評估兒童在日常生活活動中使用患肢的情況。PDMS-Ⅱ在治療前一個月、治療開始、治療結束、治療後一個月、治療後二個月來做評估;而PEDI和患肢使用量表分別在治療開始、治療結束、治療後一個月、治療後二個月來做評估。 研究發現 兩組兒童在治療開始前的年齡、性別、PDMS-Ⅱ、PEDI和患肢使用量的評估均沒有統計上顯著差異。PDMS-Ⅱ的評估結果顯示,治療組在抓握和視動整合上進步情形較對照組明顯且治療效果可持續至治療後二個月(p<0.01); PEDI中的照顧者協助量表和患肢使用量表也顯示治療組在治療後較對照組有明顯的改善且持續至治療後二個月(p<0.01);而在PEDI中,自我照顧功能性技巧部分,治療組和對照組都有進步,兩組改善的情形有接近顯著的差異(p=0.051)。 結論 侷限誘發療法已廣泛應用在中風或腦傷所造成的半邊癱瘓成人病人,並證實是有效的治療方式。在本研究中,侷限誘發療法對半邊偏癱腦性麻痺兒童患側上肢的功能和使用量上也都有顯著的療效,而且近一步的在日常生活方面可以減少照顧者在日常生活方面的協助;雖然在日常生活的自我照顧技巧上亦有進步,但未達統計上的顯著差異,這可能是因為個案數太少,另外因為日常生活中大多是雙手使用的活動,而較無法單獨觀察患肢的動作表現。在未來研究可增加個案數或其他評估患肢動作的表現來進一步探討侷限誘發療法對不同程度患肢功能的半邊偏癱腦性麻痺兒童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