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療大會論文交流(維護中)

第九屆 發展檢核對父母的兒童發展認知、就醫態度 與行為之影響

作家 / 早療協會 報導

The Impact of Developmental Screening on the Parents' Cognition of Child Development, and Attitude
and Behavior in Seeking Medical Care
耕莘健康管理專科學校
施淑芬\專任講師


 

本研究目的旨在探討發展檢核對父母的兒童發展認知、就醫態度與行為之影響。根據統計,發展遲緩兒童約佔學齡前期兒童的5-10%(蔡等,2005),而臺灣發展遲緩兒童被發現比例僅有0.6-0.8%,且國民健康局(2002)統計資料顯示,疑似發展遲緩兒童就醫率約37.9%。若以94年度出生約二十萬餘人來推估,目前臺灣地區六歲以下約有七萬二千名至九萬六千名遲緩兒童,而就醫者卻僅有2728至3683名兒童。

Glasco(2004)指出,發展遲緩兒童若能在學齡期之前診斷並接受療育,可增加自尊、就學率、生活品質、減少本身障礙程度、家庭負擔及社會成本。有鑑於此,研究者將探討發展檢核對父母的兒童發展認知、就醫態度與行為之影響,以了解發展遲緩兒童就醫率偏低之相關因素。

本研究採橫斷式研究設計。以立意取樣方式選取臺北縣托兒所及某醫學中心健兒門診之兒童及父母,以「父母對兒童發展的認知」、「就醫態度」及「就醫行為」量表進行資料收集,並以「學前兒童發展檢核表」進行檢核,於一個月後再次進行發展檢核及填寫此三份問卷。資料收集後,依據研究目的及變項性質以SPSS 13.0進行統計與分析。研究結果如下:
一、父母在兒童發展定義方面的認知得分最差,對於發展遲緩的治療及早期療育相關知識方面的認知得分最好。

二、父母就醫態度偏正向傾向,其中以就醫的正面態度得分最高,就醫的負面態度得分最低。

三、發展檢核前,父母就醫行為偏低,發展檢核後,就醫行為明顯增加。

四、整體而言,父母對兒童發展的認知與就醫態度、行為無關,但就醫態度與就醫行為之間呈現正相關。

五、通過及不通過組於發展檢核前後,其認知、態度、行為成正相關。

六、第一次發展檢核不通過人數為28人(17.3%),第二次發展檢核不通過人數為12人(7.4%),於檢核後2個月,共有9名兒童就醫。

七、發展檢核前,發展檢核「通過」組之父母對兒童發展的認知高於「不通過」組,就醫行為及就醫態度則無差異;發展檢核後,「通過」組及「不通過」組之兒童發展認知、就醫態度及就醫行為則無差異。

八、發展檢核後之認知、態度及行為平均分數皆有增加情形。


根據以上研究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落實兒童發展檢核,建議由醫療院所與托兒所形成一個社區網路,定期為兒童進行發展檢核。
2.建議幼教老師加強並宣導兒童發展檢核,以達到早期發現、早期療育之目的。
3.衛生署應透過媒體宣導發展遲緩及早期療育之相關知識。
4.增加3-7歲兒童預防保健服務。
5.增加健兒手冊發展檢核題目。



整體而言,發展檢核確能提高父母對兒童發展的認知、就醫態度及就醫行為,更能早期發現發展遲緩兒童,並增加就醫率。期望藉由本研究可讓政府機關、醫療相關人員及幼教老師正視兒童發展檢核的重要性,以達到早期發現、早期療育之目的。


關鍵詞:發展檢核、兒童發展認知、就醫態度、就醫行為

== Don't remove this. == -- == Don't remove this. == 0||
系統提供商 - 開店123,系統版本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