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療大會論文交流(維護中)

第十屆 雙胞胎聽障與聽常兒童國語聲調發展長期觀察研究

作家 / 早療協會 報導

Longitudinal development of Mandarin tones in twins differ in auditory function
陳雅雯、黃馨頤、陳麗美*  Ya-wen Chen, Shin-I Huang, Li-mei Chen
國立成功大學外國語文學系(所)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 & Literature,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研究背景與目的

    聽障兒童因為在聽覺反應能力較為不足,正確地掌握聲調對他們可能是比較困難的。在本研究中,以一對雙胞胎為研究對象。一位是聼障且植入人工耳的男孩(孩童A),另一位是聽常的女孩(孩童B)。本研究將聽常聽障小朋友的聲調長度,以及聲調斜率做細部分析。結果顯示聽障小朋友比聽常小朋友的聲調持續時間還長,再者,聽障小朋友的聲調斜率比聽常小朋友的還平緩,沒有明顯的高低變化走向。

Lu(1993)記述451位年齡為3到8歲的聽障孩童語音發展,總共94.7%的這些聽障孩童對於音調感到混亂,其影響必定顯現在日後與人溝通上。對聽障兒童來說,在控制聲調的頻率上,是要經過一段艱難的摸索過程。Cole & Paterson (1984)認為構成這項難題的關鍵因素,是聽障者的聲帶機能不足。

    研究指出兒童先習得高平調及高降調,高升調及低降調為後來才學會(Li & Thompson, 1976)。另外Shih (1988)以及Fon (1997)皆指出,在聽障孩童,聲調三(也就是低降調)為最短的聲調。本研究中,我們不只描述孩童A 所呈現的聲調型態,還針對每一個聲調將孩童A和孩童B做比較。藉由這些分析比較,希望提供聽障孩童的家長參考,幫助了解聽障孩童在發音學習過程中,所產生的一些趨勢和困難點,例如發高升調比發高平調還要困難一些。

 研究方法

這項計畫參與對象為一對雙胞胎,一位是聼障且植有人工電子耳的男孩(孩童A),另一位是聽常的女孩(孩童B)。孩童A在其出生40天後檢查發現有嚴重的聽力損失,對於100分貝以下的刺激沒有反應,約兩個月大時,開始使用助聽器。而將近一歲時,由於助聽器對其聽力能力已無益處,在醫師建議下植入人工電子耳,型號為Nucleus C124。在15個月大時進行手術安裝於左耳,之後一星期接受兩次的語言治療。至今,孩童A的左耳聽力介於35到40分貝之間。孩童B為其雙胞胎妹妹,由於他們經常一同學習及玩耍,因此孩童B作為其對照比較。

  我們每兩週錄音一次,使用Sony DAT錄音機,在他們家中錄下小孩與媽媽的50分鐘自然互動。接著從中挑選可辨識的有意義辭彙,使用聲學分析軟體Praat做進一步的聲學分析。在分析階段,國語的一聲(高平調)及四聲(高降調),針對三個點作測量:起點(BP)、中點(MP)、終點(EP),二聲(高升調)及三聲(低降升調)同樣測量三個點:起點(BP)、轉折點(IFP)、終點(EP)。

兩個孩童的聲調我們都分析了聲調持續時間(DU)及聲調斜率(SLP)。一聲及四聲的聲調持續時間之分析,是測量其起點(BP)到中點(MP),與中點(MP)到終點(EP)的長度。而二聲跟三聲的聲調持續時間之分析,為測量其起點(BP)到轉折點(IFP),及轉折點(IFP)到終點(EP)之距離。各聲調的聲調斜率(SLP)以下列兩個公式來計算。

公式1.聲調斜率1 Hz/ms (一聲及四聲)=(終點-起點) / 聲調持續時間

公式2聲調斜率2 Hz/ms (二聲及三聲)=(轉折點-起點) / 聲調持續時間(起點-轉折點)

公式3聲調斜率3 Hz/ms (二聲及三聲)=(終點-轉折點) / 聲調持續時間(轉折點-終點)


研究發現及討論

聲調長度

  本研究中聽障孩童的第一聲平均長度,是四個聲調中最短的,其他三個聲調的長度並沒有顯著的差異,數值大多介於250ms到260ms之間。其中第二聲是最長的聲調。這項結果不同於Chen (2007)的研究成果,在那份研究中,聽障兒童四個聲調的長度,最長的是第一聲,第三聲相對最短。另外本研究發現聽常孩童的平均聲調長度,除了低降調外,幾乎所有的聲調都明顯比聽障孩童長約1.2到1.7倍。這個現象與先前的研究結果是類似的,即聽障兒童的平均聲調持續時間有較長的傾向。在Chang (1999)的研究中,聽障兒童的平均聲調持續時間,是聽常兒童的1.5到2倍長,再者,Chen (2007)也發現聽障兒童的平均聲調長度,比聽常兒童高出1.6到2.3倍。
 聲調斜率

在第一聲高平調方面,本研究中聽障孩童(孩童A)和聽常孩童(孩童B)的斜率都很趨近於零。在第四聲高降調方面,兩位的斜率都是負值。顯示在這兩個聲調中的斜率,皆傾向符合標準斜率的走向,也就是本研究中聽障孩童和聽常孩童皆傾向於對高平調和高降調有比較好的發聲控制。反觀第二聲高升調,兩位的斜率走向皆偏向先下降再上升,並非穩定的持續上升。這個發現也印證了Li and Thompson (1976):兒童習得高平調與高降調比其他兩個聲調來的早。關於兩位的聲調相異處,如同Chang (1999) 提到聽障者的聲調結構,是比較偏向平緩並且沒有顯著的型態,在本研究中孩童B的聲調斜率數值(絕對值)比孩童A來的高,也就是在這些聲調中,孩童B的聲調坡度起伏都比孩童A來的大。但是另一方面,本研究中孩童A在高降調方面,幾乎與孩童B有一樣的表現,在斜率數值(坡度起伏)和斜率走向上,兩者僅有很微小的差距。這可能是因為此聽障孩童極早接受了人工電子耳的植入,而使他不會和聽常的孩童在早期發展的聲調掌握上有太大的差距。

參考文獻

Chang, S. P. (1999). Acoustic analysis on Mandarin vowels and tones by severely hearing-impaired and normal hearing students in junior high schools. Unpublished MA thesis,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Taipei.

Chen, T. U. (2007). Acoustic analysis of Tone Production in Mandarin-speaking Hearing-impaired Pre-school Children. Unpublished MA thesis,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Tainan.

Cole, E., & Paterson, M. (1984). Assessment and treatment of phonologic disorders in the hearing-impaired. In J. Costello (Ed.), Speech disorders in children (pp. 93–127). San Diego, CA: College Hill Press.

Fon, Y. J. (1997). What are tones really like? An acoustic-based study of Taiwan Mandarin tones. Unpublished MA thesis,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Taipei.

Li, C. N., & Thompson, S. A. (1976).  The acquisition of tone in Mandarin speaking children.  Journal of Child Language, 4, 185–199.

Lu, S. R. (1993). A study on development of language abilities in hearing impaired children in Taiwan, R.O.C. Unpublished MA thesis, National Changhua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Changhua.

Shih, C. (1988). Tone and intonation in Mandarin. Working Papers of the Cornell Phonetics Laboratory, 3, 83–109.

== Don't remove this. == -- == Don't remove this. == 0||
系統提供商 - 開店123,系統版本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