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您已成功加入此商城會員,後續您可使用以下帳密進行登入,如需變更資料可進入會員專區自行修改,感謝您的支持!
作家 / 早療協會 報導
A Study of the Effects of Language Intervention by the Special Education Itinerant Teachers in a Language Development Delay Child. 王麗雅¹、陳韻安¹、黃湘敏¹ LI-YA WANG, YUN-AN CHEN, SIANG-MIN HUANG 台中教育大學早期療育研究所研究生¹、台中市學前特殊教育巡迴輔導教師¹ Graduate student in Graduate Institute of Early Intervention, National Taichung University 1 Preschool Special Education Itinerant Teachers in Taichung 1
研究背景與目的 根據國內學者的調查研究指出,發展遲緩兒童諸多發展的問題中,最常見為「語言溝通」問題(王天苗等,1999;林寶貴等,1992),而研究者在巡輔工作之經驗中,也確實發現很多發展遲緩幼兒在口語能力方面有困難;因此,研究者在教學活動中除了安排認知課程外,同時也加入語言教學項目,期待能提升學生語言理解及表達能力。本研究中之個案其語言發展領域落後最為明顯,因而影響其他發展領域甚鉅,研究者期望透過行動研究進行語言教學介入後,除了能讓個案之口語語法能力能有顯著提升之外,同時也能對實務現場老師及家長分享提升發展遲緩幼兒口語語法能力之教學建議。 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行動研究法進行,透過研究者亦即教學者的實踐與反省,分析教學情境並調整教學方法以提供個案語言的學習。語言教學過程中,研究者以觀察記錄,來瞭解個案語言能力及教學困境,並以「修訂學前兒童語言障礙評量表」及「學前幼兒與國小低年級口語語法能力診斷測驗」測驗工具進行教學前後測,評估個案教學前後語言能力的情形。個案為中班發展遲緩幼兒,平時不易參與團體討論,但能以3~5個字的句子表達基本需求,但會有疊字、省略、贅詞或結構不完整之情形。研究者進行每週一次30分鐘的教學,共20週;採漸進式教學方式,按照由簡而繁、由易而難的原則,同時視教學過程中面臨的個案問題,做教學方式之調整,首先由圖卡詞彙、短句的指認、仿說、命名,循序漸進的增加情境圖卡的句子仿說、短句表達的活動,希望能提升個案口語理解及表達能力。 研究結果 研究結果發現,個案在「修訂學前兒童語言障礙評量表」及「學前幼兒與國小低年級口語語法能力診斷測驗」之「語言表達」及「語言理解」的分測驗中,百分等級皆提升,且在「語言表達」分測驗提升的百分等級更高於「語言理解」,可見個案在教學後語言能力顯著進步。在教師觀察記錄方面,個案對班級活動之指令多可理解並反應,且可完整仿說5~7字,會主動以3~5個字的完整句表達需求及想法,但仍有漏字或結構不完整之情形,較能融入班級活動並與同儕溝通互動,可理解簡短的故事,但尚無法於團討中回應或表達句子。 結論與建議 經由本研究結果提出以下建議: 1. 學前特教巡輔老師進行個別的語言教學活動,確實可提升個案口語語法能力,但個別的語言教學介入,對個案的語言保留及語言類化能力之成效仍須觀察;因此建議普通班教師可與巡輔教師互相配合,提供更多語言使用及類化機會。 2. 學前特教巡輔教師可邀請家長共同參與教學活動,或透過書面溝通了解學習內容及成效,以期讓孩子口語語法能力的進步更為顯著。 3. 雖然本研究僅進行每週一次30分鐘,共20週的語言教學活動,對個案來說時間並不多,但以漸進式的教學方式,密集且持續的進行,仍有助發展遲緩兒童語言能力之提升,若家長及班級教師能配合教學,相信對個案之語言能力提升更有幫助。 關鍵字:學前特教巡輔教師、語言教學介入、發展遲緩幼兒、口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