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您已成功加入此商城會員,後續您可使用以下帳密進行登入,如需變更資料可進入會員專區自行修改,感謝您的支持!
作家 / 早療協會 報導
韓福榮 中原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助理教授
目 的:依據韓福榮、林寶貴(民89)調查台灣地區17個學前聽覺障礙教育機構單位內的學生家長,共計284份有效「學前聽覺障礙兒童家長進修需求調查問 卷」,其中有關學前聽障幼兒配戴助聽輔具的類型,以耳掛型最多,佔總問卷數的79.5%;而接受人工電子耳者次之,也佔學前教育階段人數15.8%。
因此,學前聽覺障礙兒童接受人工電子耳人數為一增加的趨勢。而人工電子耳植入後,兒童的溝通能力顯著的進步嗎?手術後就能聽懂口語、學會說話嗎?從許多研究報告所歸納的成效來看,人工電子耳植入術的成效有相當大的變異性 (Vernon及Alles,1994)。語言習得後才失聰的聽障者,失聰前已有聽覺的經驗或是存活的聽覺神經數目尚充足,其殘存聽力尚能發揮功效,在人工電子耳植入術預後效果較好,較能幫助他們聽取語言訊息。若是欠缺適當的囗語與聽能訓練,即使有人工電子耳植入術的幫助,成效也不一定很好。由於人工電子耳植入術的成果並不一致,而語言習得前失聰者移入後也有很好的效果;故無法一概而論。家長參與(parent involvement)為協助重度障礙的學前幼兒一有效的親職教育方案,許多文獻均強調家長參與教學環境、父母效能訓練與親子教養與溝通等能力有密切相關(Bolen,1973)。因此,本研究目的有二項: (一)建立家長參與的指標。 (二)瞭解家長參與對聽覺障礙幼兒接受人工電子耳植入術後的溝通能力影響。 內容:從1997年7月至2000年7月期間,對一位配戴人工電子耳的五歲的幼兒進行三年的家長參與及其溝通能力發展之探討。家長參與的評量方式為:家庭訪問、學校教師訪談及家長的自陳表;聽障幼兒的溝通能力則採「學前兒童語言障礙評量表」(林寶貴、林美秀,民83)、國民小學學業成績及教師訪談。 結論:從三年的研究中,發現家長參與程度愈積極,與人工電子耳幼兒的溝通能力發展陳現正相關趨勢,也就是家長參與程度愈積極,幼兒的溝通能力則愈佳。 附錄: 老師問卷 請評定等級,依照你所認為家長在下列活動中所參與關於孩子教育方案的程度。 0=沒有參與 2=參與一點點 3=普通參與 4=參與很多 5=高度參與NA=不適合 DK=不知道 1.家長是否有參與在IEP的方案中 爸爸/媽媽 NA/DK 0 2 3 4 5 2.除了學校,是否安排其他的教育配合 爸爸/媽媽 NA/DK 0 2 3 4 5 3.家長是否有參與學校的活動 爸爸/媽媽 NA/DK 0 2 3 4 5 4.父母是否在學校中有擔任義工 爸爸/媽媽 NA/DK 0 2 3 4 5 5.家長認為老師上課的內容、教法是否有符合孩子的需要 爸爸/媽媽 NA/DK 0 2 3 4 5 6.家長是否瞭解孩子在學校的上課情形 爸爸/媽媽 NA/DK 0 2 3 4 5 7.對於學校安排的課程有無問題 爸爸/媽媽 NA/DK 0 2 3 4 5 8.是否認識孩子的同學 爸爸/媽媽 NA/DK 0 2 3 4 5 9.家長是否有跟老師所建立的系統聯絡(比如:寫家庭聯絡簿、電話約談) 爸爸/媽媽 NA/DK 0 2 3 4 5 10.孩子有無參加學校其他(課外)活動,如:比賽、社團… 爸爸/媽媽 NA/DK 0 2 3 4 5 其他: 附錄: 訪談紀錄: 一、 基本資料: 個案是在86年2月開了人工電子耳,當時個案大約五歲。媽媽覺得開了人工電子耳之後,個案可以聽到聲音,變得比較有安全感,也較能跟他講道理(之前比較放縱他的行為),跟家人也比較能溝通,此外個案也很勇於表達自己,不會害怕說話。 二、紀錄: 1. 老師比較強調個案要加強生活自理的能力,媽媽對於IEP目標的擬定有過目以及同意簽名。 2. 參加學校辦理的畫畫班(禮拜四下午)和扯鈴體操(禮拜六下午)的活動。 3. 沒有參加學校的,但有參加班上的。媽媽有擔任班級的義工媽媽,幫忙老師作文書的資料。 4. 擔任班級的義工媽媽。 5. 媽媽覺得資源班的老師所設計的教學內容比較能夠符合個案的需要。資源班上課時間:每週二、四、六的早自習以及音樂或是道德課 6. 媽媽有時候會提早去看他上課的樣子,媽媽說個案上課時,如果是他有興趣的課時,就會比較專心,但是如果不是,就會發呆不專心。 7. 媽媽說普通班安排的課程,也不能有什麼問題,畢竟也是希望個案能夠回歸,所以如果個案對於課程有問題,媽媽會在家幫他複習或是多做一些練習。 8. 媽媽跟個案同學的媽媽互動良好,也認識個案的同學,會跟同學的媽媽討論學校的事情。 9. 普通班以及資源班都有家庭聯絡簿,老師也都會在聯絡簿寫上個案的生活,如果有特殊狀況,媽媽會到學校跟老師談。 10. 個案會參加學校主題式查資料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