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療大會論文交流(維護中)

第一屆 發展遲緩兒童與家長參加親子溝通成長團體 --- 對於家長教養技巧以及兒童偏差行為改變的影響

作家 / 早療協會 報導

莊勝發   張育德    高雄醫學大學心理學系 高雄市家庭扶助中心




序 論
  兒童在到達就學年齡之前,家庭是其主要的生活場所。而家長長時間與子女共同生活,往往最瞭解兒童的身心發展與生活適應情形。許多研究指出,間接輔導家長 比直接治療身心障礙兒童來得經濟有效(Bronfenbrenner, 1974; Stiles, et al., 1979))。發展遲緩兒童的家長如果能夠接受親職教育,則家庭可以成為自然的訓練場所,將有助於促進發展遲緩兒童的學習與身心發展。

 

  有鑑於親職教育對於兒童的學習與身心發展影響深遠。高雄市家庭扶助中心特別為發展遲緩兒童以及其家長開辦「親子溝通成長團體」,藉以增進家長對於發展遲緩兒童的教養技巧,並且促進兒童的身心發展。

  本研究評估該課程對於家長教養技巧以及兒童偏差行為改變的影響。

方 法

一、 研究對象

  由高雄市家庭扶助中心於民國八十八年十月對外公開招收「親子溝通成長團體」成員。預計招收三至六歲發展遲緩兒童及其家長能全勤參加課程者六至八對。報名者經過資格審查之後,最後錄取八對親子,參加者主要是兒童以及兒童的母親或祖母,有時候部分兒童的父親也會出席。後來發現其中一對親子家中潛藏嚴重的婚姻危機,建議家長接受家庭諮商;這對親子只參加到第三次。所以,真正全勤參與的親子是七對。主要參與者的基本資料請參閱表一,參加的兒童分別以C1、C2、C3、C4、C5、C6、C7代表之,其主要陪同參加的家長則分別以P1、P2、P3、P4、P5、P6、P7代表之,編號依收案先後順序排列。


二、 課程設計


  本課程採小團體教學,由心理師與社工員共同帶領。上課時間是每週上課一次,每次二小時,全部課程為期八週。每次上課的活動分成三階段進行,第一階段是以小團體討論的方式,由老師向家長解說各單元課程重點;第二階段體討論,分享演練心得,並且由老師指派家庭作業。課程內容則是參考親子遊戲(高淑貞,民87年)、幼兒發展評量(徐澄清等人,民82年)、特殊幼兒教育診斷(傅秀媚,民85年)、以及行為改變技術(陳榮華,民75年)等方面的專書而設計。八週的課程內容請參閱表二。

  每次上課都有觀察員負責全程的錄影、錄音,藉以蒐集家長與兒童的行為觀察記錄;並且在第二週、第四週、第七週的課程進行後,請家長填寫課程意見調查表,藉以蒐集家長對於課程的回饋。

         表一、主要參與者的基本資料

性別
    

年齡
    

伴 隨 障 礙
    專業機構特殊訓練           

稱謂
    教育程度     

職業
 

            表二、親子溝通成長團體課程內容

週次
    

單元名稱
    

單 元 目 標
    

單 元 內 容

三、 資料分析


  本研究僅分析在第二週、第四週、第七週的課程進行後,請家長填寫之課程意見調查表。第二週主要以開放性的問題(你覺得孩子目前最迫切的需求?你希望在團體中吸收到哪些知識?)調查家長的學習目標。第四週主要以八個量表式的問題評量家長對於團體的看法以及參與態度(非常同意的評為「2」,同意的評為「1」,普通的評為「0」,不同意的評為「-1」,非常不同意的評為「-2」)。第七週則是請家長評量對於每次三階段的活動之各個階段活動設計的滿意度(最滿意的評為「1」,其次為「2」、最後為「3」),並且請家長挑出五項對於他們最有幫助的課程內容。

結 果


一、學習目標


關於家長回答的學習目標,整理於表三。結果顯示:兒童最迫切的需求與兒童偏差行為的特徵有關;而家長最希望在團體吸收到的知識是有效的親子溝通以及教養的技巧。


            表三、家長回答的學習目標

      

孩子目前最迫切的需求?
    

家長希望能吸收到的知識?
 
二、課程中期家長對於團體的看法以及參與態度


  課程中期家長對於團體的看法以及參與態度,整理於表四。結果顯示:家長對於團體的看法以及參與態度是頗為正向的。


三、家長對於每次三階段的活動之各個階段活動設計的滿意度


  家長對於每次三階段的活動之各個階段活動設計的滿意度,整理於表五。結果顯示:整體而言,家長們最滿意的活動設計是「家長團體討論」,其次為「課程介紹解說」,最後為「親子互動遊戲」。


表四、課程中期家長在八個有關對於團體的看法以及參與態度之問題的評分(最同意為2分,最不同意為-2分)


          題      目
    

P1
    

P2
    

P3
    

P4
    

P5
    

P6
    

P7
    平均
 

   表五、家長對於每次三階段的活動之各個階段活動設計的滿意度

        (最滿意的為1,其他依序為2、3)

活 動 設 計
    

P1
    

P2
    

P3
    

P4
    

P5
    

P7
    

總分
                備註:P6缺繳。


四、家長認為對於他們最有幫助的課程內容


  每位家長挑出的對於他們最有幫助的五項課程內容,整理於表六。結果顯示:整體而言,除了「應用行為分析」這一項之外,其他各項課程內容被圈選的次數分佈相當平均,並沒有特別集中在哪幾項讓家長都覺得最有幫助。


          表六、家長認為最有幫助的課程內容

      訂定家長期望清單     練習行為觀察記錄     親子溝通品質檢視     注意力觀察記錄     發展及行為問題檢視     應用行為分析     應用賞罰原理     訂定行為改變計畫     擬定個別教育計畫
                 備註:P6缺繳。

討 論


  從參與本次「親子溝通成長團體」的家長給予的回饋,不論是就家長的參與態度,或者對於本次課程設計的評價,都頗為正向。

  成效最明顯的部分是家長都覺得有學到他們想要學習的親子溝通以及教養技巧。但是,每位兒童偏差行為改變的情形則不一致。家長的評量結果顯示:C1、C3、C5、C7有明顯的改善,C4、C6有一些進步,C2則幾乎沒有進步。而C2和C6是七位兒童中身心障礙程度最為嚴重的二位,兒童的身心障礙嚴重程度可能影響到兒童偏差行為改變的難易。此外,C2、C4、C6三位兒童的家長家庭作業完成的情形也較不理想,所以家長參與學習的認真與吸收情形可能也影響了兒童偏差行為改變的成效。

  本次招收的七位發展遲緩兒童彼此之間身心障礙的類別以及嚴重程度差異很大。造成某一部份的課程內容適合甲兒童,卻可能不適合乙兒童;而另外一部份的內容適合乙兒童,卻又不適合甲兒童。這也會影響參與者的學習動機與學習效果。建議以後開辦類似的課程之時,應降低參與兒童身心障礙特質的異質性。


參考文獻

高淑貞(民87年)。親子遊戲治療。台北市:桂冠圖書公司。
徐澄清、廖佳鶯、余秀麗(民82年)。嬰幼兒發展測驗。台北市:杏文出版社。
陳榮華(民75年)。行為改變技術。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傅秀媚(民85年)。特殊幼兒教育診斷。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Bronfenbrenner, U. (1974). A report on longitudinal evaluation of preschool programs, Vol. Ⅱ: Is early intervention effective? Washington, D. C.: U. S. Department of Health, Education, and Welfare.
Stiles, S. J. et al. (1979). Maximizing parental involvement in programs for exceptional children. Journal of the division for early childhood, 1(1), 68~82.

== Don't remove this. == -- == Don't remove this. == 0||
系統提供商 - 開店123,系統版本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