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您已成功加入此商城會員,後續您可使用以下帳密進行登入,如需變更資料可進入會員專區自行修改,感謝您的支持!
作家 / 早療協會 報導
A Study of Professionals’ Opinions after Using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al Inventory for Infants Test 盧姿蓉*1、黃巧茹1、莊佳瑋2、傅秀媚1 Tzu-Jung Lu, Chiao-Ru Hwang , Chia-Wei Chuang , Shiou-Mei Fu 1台中教育大學早期療育研究所、2彰化縣特教資源中心 1Graduate Institute of Early Intervention, National Taichung University, 2The Resource Center for Special Education of Chang-hua County
研究背景與目的: 秉持「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原則,早期療育針對0-6歲有特殊需求的幼兒,提供教育、醫療和社政等專業服務,透過發展篩檢找出疑似發展遲緩的幼兒,進入早療系統接受服務(孫世恆、楊依芳,2006),而篩檢與評估就成為早期療育最前線也是最重要的一環。 「嬰幼兒綜合發展測驗」(CDIIT)由教育部委託臺灣師範大學王天苗教授編制的學前幼兒評量工具,用以評估嬰幼兒在認知、語言、動作、社會、自理等五大能力的發展狀況及行為特性,是台灣第一個具備全國性常模且適用於嬰幼兒綜合性發展的標準化測驗工具,廣為各界使用。本研究欲瞭解相關專業人員使用CDIIT的看法及建議,提供實務工作者參考。 方法: 本研究透過便利抽樣,針對教育領域人員五人、醫療領域人員四人,以及兩位培訓施測人員的教授,共十一位專業人員進行訪談,進而歸納其使用CDIIT的看法並分析其中的差異。 結果: 從教育領域、醫療領域與學者專家等三方面對CDIIT的使用進行統整性的分析與探討。 一、各專業對CDIIT篩檢題本的看法(一)有七成的受訪者認為篩選的準確度佳,但篩檢指標寬鬆或嚴格的程度未有統一的看法。篩檢題本在強調快速、方便的前提下,挑選出各個發展領域中最具代表性的題目,可能會因題數少而有較高的限制性。 (二)八成受訪者認為篩檢結果與觀察兒童表現是一致的。但有受訪者表示現今幼托園 所多強調認知,老師的標準也隨之提高,當某位兒童跟不上同儕進度但實際上仍屬 於正常範圍,可能會被認為有疑似發展遲緩現象,而出現與篩檢結果不一致的情形。 二、各專業對CDIIT診斷題本的看法(一)超過五成的受訪者表示診斷結果可能會低估兒童真實能力表現。施測者與兒童的熟悉度與兒童個人的配合度是很大的影響因素,題本在社會和自理能力的部分,是由家長或主要照顧者填寫,也會影響結果的準確性,透過診斷結果可找出兒童已具備的能力,但無法確知是兒童真正的能力。對文化不利、母語非國語或自閉症光譜等特定類型的兒童可能會有其限制。 (二)九成受訪者認為此測驗有明確分數和常模參照,易於理解或是與家長解釋。透過測驗結果所呈現的標準差和側面圖,能很清楚了解兒童的能力範圍。此外,也有受 訪者認為結果解釋上需要對此測驗有一定程度理解之人士才有辦法勝任。 (三)超過八成受訪者認為此測驗工具易於與其他專業溝通。由於使用相同工具,再加上專業人員多具備測驗工具相關知識,不會造成專業間溝通上的困難。 三、建議 歸納各專業對CDIIT提出的看法,就操作工具和題本題目分別提出建議。 (一)操作工具部分 1、改善測驗工具的精緻度,如積木的顏色、形狀、質感皆不大討喜,易使兒童不感 興趣。 2、施測工具顏色和圖卡冊有色差、有不一致之處,例如:圖卡冊的杯子有握柄,而 工具的杯子卻無握柄,施測時容易讓兒童感到困惑。 3、建立統計表,統整測驗工具在那些題目使用,可讓施測者更為方便、快速進行施 測。 (二)題本題目部份 1、指導手冊的建議答案與真實生活情境不太符合,可再進行調整。 2、問卷部分應比照前面的分測驗以年齡組劃分題目,便於家長理解與填答。 結論: 從研究結果可發現,CDIIT篩選出疑似發展遲緩兒童的準確度佳,篩檢結果與觀察兒童表現是一致的,而診斷結果可能會低估兒童真實能力表現,但因有明確分數和常模參照,易於理解、溝通。 關鍵字:嬰幼兒綜合發展測驗、早期療育、發展遲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