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療大會論文交流(維護中)

第十屆 重複性被動動作對於腦性麻痺兒童下肢張力之效應

作家 / 早療協會 報導

Managing lower-limb Hypertonia with Continuous Passive Motion Device in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官葆汶1、程欣儀1、俞雨春1、陳嘉玲1
Pao-Wen Guan1, Hsin-Yi Cheng1 , Yue-Chung Yu1, Chia-Ling Chen1
1長庚大學早期療育研究所
1Graduate Institute of Early Intervention, Chang Gung University


 

研究背景:依據統計約有百分之七十到八十的腦性麻痺(Cerebral Palsy, CP)患者有肌肉痙攣的高張力(hypertonia)問題,受影響的肢體會出現異常步態的特徵。為了改善異常的行走步態,並避免未來造成的骨骼肌肉損害,及高張力造成的攣縮,因此處理張力,降低肌肉的過度活動是一個重要的治療目標。一般張力的治

療方式有口服藥物使用、手術治療、肉毒桿菌注射及脊髓腔內肌肉鬆弛劑的注射。很多研究也證實了這些療法的效用,但這些都是侵入性的治療,也都有其限制。而在非侵入性治療方面,如治療師的徒手拉伸,除了無法達到每次定向、定量的要求外,亦造成人力的耗費及治療時間上的限制,而持續拉伸造成的不適感及結締組織在長時間固定姿勢下,都會導致拉伸效果不彰。我們發現,在治療張力的方式中,近年有研究針對中風及脊髓損傷患者應用重複性被動動作(Continuous Passive Motion, CPM)來降低張力,增進肢體功能。而對於與中風及脊髓損傷患者一樣同為上運動神經元受損的腦性麻痺患者,仍未有研究加以探討。


研究目的 : 本研究將著重於探討重複性被動動作介入後對於腦性麻痺兒童下肢張力之立即性改變。

方法:本研究實驗預計以15位典型發展兒童為對照組,以及15位有步行能力的腦性麻痺兒童為實驗組進行每秒2度,持續20分鐘的膝關節重複性被動動作,測量介入後張力及功能性指標的變化。


結果:初步單一個案研究結果顯示腦性麻痺兒童在主動膝關節角度、被動膝關節角度增加,MAS張力量表等級不變,股直肌肌電訊號顯示15分鐘後振幅下降。而在功能性指標部分,Time up-and-go(TUG)的測驗由11秒進展到9秒,六分鐘行走練習測驗的距離由重複性被動動作介入前的217公尺增加為231公尺。


結論:本研究初步結果顯示以CPM從事拉伸治療在一定時間內有減輕張力及提升患者行走功能的趨勢。經由慢速的重複性被動動作,除了減輕治療師的負擔,更可以減少患者的不適感,有效降低張力,使後續的物理治療順利進行。
 

關鍵字:腦性麻痺、張力、重複性被動動作

== Don't remove this. == -- == Don't remove this. == 0||
系統提供商 - 開店123,系統版本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