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療大會論文交流(維護中)

第十屆 唐氏症兒童早期非口語溝通能力在自然情境之觀察研究

作家 / 早療協會 報導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Skills in Children with Down's Syndrome in Natural Observation Study
 謝宜恬、陳玥華、陳儀樺、莊勝發
Yi-Tien Hsieh, Yueh-Hua Chen, Yi-Hua Chen, Sheng-Fa Chuang
 高雄醫學大學心理學系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Kaohsiung Medical University


 

研究背景與目的:兒童早期非口語溝通能力可以視為其將來語言溝通、人際發展、以及認知發展等的重要基礎。在過去的研究中,較少在自然情境中觀察唐氏症兒童的非口語溝通能力之發展。本研究的目的旨在探討唐氏症兒童在自然情境與測驗情境其早期非口語溝通能力表現的差異分析。



 方法:本研究對象為2位唐氏症的幼童,甲童在接受研究期間的年齡為16-22個月,乙童為27-32個月。本研究採取自然情境觀察法,採用Mundy & Hogan(1996)設計的早期社會溝通能力評量表 (Early Social-Communication Scales, ESCS) 之非口語溝通行為評量指標,分析2位唐氏症幼童的非口語溝通能力,並且和林亭宇( 2003 )研究中16位唐氏症兒童(對照組)在ESCS標準化測驗情境的表現比較,比較本研究2位唐氏症幼童與對照組在大類別指標(包括主動性、反應性、低層次、高層次)以及大類別之下的分類別指標之所表現之非口語溝通能力發展上的差異。



 結果:大類別非口語溝通能力的分析顯示:(1)本研究甲童及乙童在非口語溝通行為的總次數、相互注意協調能力、社會互動能力、主動性、反應性、以及低層次溝通高於對照組,但甲童及乙童的高層次溝通行為低於對照組。(2)在要求能力方面,甲童高於對照組,乙童低於對照組。大類別之下的分類別的分析則發現:(1)在主動性的相互注意協調能力部分,甲童及乙童高於對照組,而又傾向使用眼光接觸、眼光交替的低層次互動行為;此外,乙童又表現出較多的屬高層次的展示行為;但是在屬高層次的手指指示行為,甲童及乙童皆低於對照組。(2)在反應性相互注意協調能力部份,甲童及乙童在跟隨近距離指示的低層次行為中,高於對照組;但是,在跟隨遠距離指示的高層次行為中,甲童及乙童皆低於對照組。(3)在主動性要求能力部分,甲童在低層次的互動行為高於對照組,乙童低於對照組,且皆傾向使用伸手探取行為;此外,甲童及乙童在高層次的互動行為皆低於對照組。(4)在反應性要求能力部分,甲童及乙童皆高於對照組。(5)在主動性社會互動能力的部份,甲童及乙童皆高於對照組,且皆主要表現引發唱歌或跳舞的行為。(6)在反應性社會互動能力的部份,甲童及乙童在低層次的互動行為皆高於對照組;但是,在高層次的互動行為中,甲童及乙童的維持輪流活動皆低於對照組;但是,甲童及乙童在邀請活動的回應皆高於對照組。



 結論:本研究的甲童及乙童在非口語溝通能力的反應上與對照組有許多差異。甲童及乙童於研究中所表現的非口語溝通行為總次數上明顯高於對照組。針對甲童的進一步分析發現:在主動性要求能力部份,其伸手探取行為,顯示出有顯著高於乙童及對照組;研究者認為,此現象有可能歸因於甲童的親人給甲童較多的物品供其抓取,因此甲童較乙童及對照組表現較多伸手探取行為。在反應性要求能力部份,其引發唱歌跳舞活動行為中,顯示出有顯著高於乙童及對照組;研究者認為,此現象的發生有可能源於甲童的親人給甲童較多的音樂情境,引發甲童有較多唱歌跳舞的行為;另外,也有可能是甲童本身對音樂較有喜好的反應。針對乙童的進一步分析發現:在主動性相互注意能力部份,其眼光交替行為與展示行為中,顯示出有顯著高於甲童及對照組的數據;研究者認為,這是因為乙童的親人對於乙童有較多的行為互動,乙童因而有較甲童及對照組較多的眼光交替與展示行為的表現。故在自然情境下,兒童在較熟悉的環境較能自在無拘束的表現;而又在家人對兒童有互動時,兒童會展現出較多的互動行為。本研究結果表示,針對唐氏症兒童的早期語言介入,在自然情境下的兒童行為觀察與評量,具有其特別的意義與參考價值。 關鍵字:唐氏症兒童、非語言溝通、自然情境觀察

== Don't remove this. == -- == Don't remove this. == 0||
系統提供商 - 開店123,系統版本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