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您已成功加入此商城會員,後續您可使用以下帳密進行登入,如需變更資料可進入會員專區自行修改,感謝您的支持!
作家 / 早療協會 報導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 徐庭蘭/許春蘭/吳翠花/ 顏君芳/ 林婷婷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從前人研究中發現,語言發展關鍵期為幼兒期。此時是幼兒語言學習能力最強的時候;且幼兒在這時最常接觸的是父母,因此,父母是孩子學習語文的對象(吳幸 玲,民80)。孩子的語文學習方面,父母可以一對一、全心全意,並且於家中輕鬆自在的有利因素下隨機啟蒙子女。但近年來因社會及家庭結構的改變,雙薪成為 目前家庭的趨勢,而雙薪父母與孩子相處的時間上,便成了最大問題。有些父母教育水準提高,但是卻缺乏與幼兒親子互動的技巧與策略。因此,親子如何互動則成 為現代父母所不可不學習的功課。
在多種親子互動的方式中,親子共讀是目前被認為既短且最有效率的活動。因為親子共讀活動的過程是不受任何時間、場地和人數限制,甚至可以安排在孩子臨睡前,或是任何一小段時間(約20分鐘即可);共讀的場所也可以安排在孩子的臥房、床上、起居室的沙發上,或父母的臥房、書房等舒適而安靜的地方。當父母與孩子進行共讀活動時,不僅提供了一個充滿安全、溫馨的家庭生活空間,也同時創造了一個豐富的語言環境。 綜合以上敘述可知,現代父母已逐漸地瞭解,老師本身不再是一切學習環境的提供者,若想提供幼兒各方面的學習,則必須先從家庭生活環境來改變,才能奠定幼兒各項發展的基礎。因此,現代父母採用親子共讀的方式與幼兒互動,既可滿足親子間彼此的需求,也可以培養親子間的感情。但除此之外,研究者想瞭解親子共讀對孩子發展而言到底有什麼功能?父母又如何善用親子共讀情境來豐富孩子的語言經驗呢?本研究擬針對上述兩個問題,引發研究者想初步探討親子共讀活動,對幼兒語言發展遲緩問題之影響。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基於上述之研究動機,本研究衍生之目的的簡述如下: 一、探討親子共讀活動,對幼兒語言發展遲緩之影響? 二、探討親子共讀語文活動的介入,對幼兒語言發展遲緩之影響? 根據研究目的,本研究探討下列問題: 一、 親子共讀活動,對幼兒語言發展遲緩改變為何? 二、 親子共讀語文活動介入後,對幼兒語言發展遲緩的改變為何? 第二章 文獻探討(略)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根據上述的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本研究採取單一個研究法,探究個案在經親子共讀之下其語言發展遲緩之問題改變情形。 第一節研究對象 本研究對象有兩位,但因限於篇幅,本文只針對一位個案作闡述。此個案是某幼稚園小班之男性幼兒;經學前兒童語言障礙評量表篩選之後,發現個案在構音和語暢部分皆為異常。其特徵是嚴重的口齒不清楚、說話時嘴形會歪斜及詞彙常有取代音、贅加音及省略音等問題。 第二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採用的研究工具如下: 一、親子共讀意願調查表 二、學前兒童語言障礙評量表 三、學前兒童語言障礙評量表(林寶貴、林美秀於八十三年六月一日編制) 四、親子共讀交流說明會計畫表 五、個案家庭訪談大綱 六、個案學校訪談大綱 七、親子共讀觀察記錄表 八、親子共讀故事書 九、親子共讀之活動手冊 十、語文活動指導手冊 十一、非正式訪談 十二、錄音及錄影 第三節 實施步驟 本研究實施步驟過程,共分為活動前、活動中、活動後,茲詳細分述如下: 一、 活動前:88/9/15~88/10/2 以學前兒童語言障礙評量表至二位個案家中進行前測。 二、 活動中:88/10/25~89/01/31 (一)親子共讀故事書活動與觀察:家長依據研究者準備的故事書與個案進行親子共讀。 (二)以學前兒童語言障礙評量表再測個案語言遲緩問題之改變情形,和前測結果做對照。 (三)親子共讀語文活動與觀察:首先唸手指謠。手指謠活動結束後,進行說故事書,最後再進行教具語文活動。 三、活動後:89/01/31~89/02/10 以學前兒童語言障礙評量表後測個案語言遲緩之改變情形,對照再測結果差異。 第四節資料處理 本研究資料處理採用質的分析法。 一、標準化評量工具 以學前兒童語言障礙評量表,進行前測、在測及後測,施測所得結果分為兩部分。 1.將語言理解及口語表達原始分數對照常模百分等級表,最後將兩項原 使分數加總,再對照學前兒童語言發展常模表。 2.評估個案在口語表達中不列入計分項目,分別有聲音、構音、聲調、語暢及語調部分,而其結果是以正常或異常代表。 二、內容分析 將「個案學校訪談大綱」、「個案家庭訪談大綱」之半結構式訪談內 容、兩階段親子共讀之語文活動觀察記錄結果及非結構訪談情形等。 第四章結果與分析 因論文格式及字數限制,本文只呈現學前兒童語言障礙評量表的結果分析。 一、學前兒童語言障礙評量表語言理解與口語表達百分等級結果 研究者依據三次施測學前兒童語言障礙評量表的評量結果,將影響結果施測結果施測情境做統整性描述;並製作表格比較個案「語言理解」、「口語表達」原始分數在百分等級的結果及改變情形。個案原始分數在百分等級結果分析如下表一: 表一 個案百分等級結果分析 前測結果 項目 原始分數 百分等級 結果解釋 語言理解 22 71 在100名幼兒中,分數低於個案的有71個 口語表達 33 74 在100名幼兒中,分數低於個案的有74個 合計 45 73 在100名幼兒中,分數低於個案的有73個 項目 原始分數 百分等級 結果解釋 語言理解 24 86 在100名幼兒中,分數低於個案的有86個 口語表達 28 96 在100名幼兒中,分數低於個案的有96個 合計 52 91 在100名幼兒中,分數低於個案的有91個 項目 原始分數 百分等級 結果解釋 語言理解 24 86 在100名幼兒中,分數低於個案的有86個 口語表達 27 91 在100名幼兒中,分數低於個案的有91個 合計 51 91 在100名幼兒中,分數低於個案的有91個 其結果分述如下: (1)語言理解:個案大致都能瞭解研究者所問的問題;只是在左右方向及觀念題的施測題數,還是不能區分。 (2)口語表達:個案在計分項目上的得分是沒有問題,且有名顯的進步。在前測、再測、後測結果顯示,個案在語言理解及口語表達的百分等級是良好,且有 名顯的進步。但在前測、再測及後測結果,口語表達不列入計分的構音為異常;口語表達不列入計分的前測、再測語暢結果為異常,後測責為正常。 二、學前兒童語言障礙評量表構音及語暢結果分析 (1)構音結果 表二 構音結果 前測 再測 後測 題數 13 13 13 語音 37 37 37 錯誤音 15 13 9 正常 異常 ˇ ˇ ˇ 由表二得知,構音評量內容題數有13題,共有37個語音。前測錯誤音 有15個;再測錯誤音有13個:後測錯誤音有9個,故三次施測構音為異常。 在林美秀(民81)「學前兒童語言發展能力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研究中發現,90﹪以上的三歲半的幼兒,可發出11個正確的聲母。但個案在前測及再測有聲母未通過,其結果如表三: 表三 聲 母 通 過 結 果 前測 再測 後測 聲母 通過 未通過 通過 未通過 通過 未通過 ㄅ ˇ ˇ ˇ ㄆ ˇ ˇ ˇ ㄇ ˇ ˇ ˇ ㄈ ˇ ˇ ˇ ㄋ ˇ ˇ ˇ ㄌ ˇ ˇ ˇ ㄍ ˇ ˇ ˇ ㄎ ˇ ˇ ˇ ㄏ ˇ ˇ ˇ ㄐ × × ˇ ㄑ × × ˇ ㄉ × × ˇ 由表三得知,個案在前測及再測未通過ㄐ、ㄑ、ㄉ三個聲母,所以個案為構音異常;後測雖已通過ㄐ、ㄑ、ㄉ三個音,但其他聲母結果仍有錯誤音,所以仍為異常。 (2)語暢結果 表四 語暢結果 前測 再測 後測 題數 2 2 2 正常 ˇ 異常 ˇ ˇ 由表四知,語暢內容題數共2題。前測及再測時,個案表達有不流暢的情形,所以為異常;由後測結果得知,個案能清楚了解其表達內容,故為正常。 第五章結論 本研究的個案語言遲緩的現象,仍是由後天文化刺激不足及環境剝奪因素所造成。故整個親子共讀活動進行的過程中,研究者以漸進的方式加入一系列所設計的語文情境,例如親子共讀時間、選擇適合個案的故事書、12本故事書重複閱讀、設計適合個案的語文活動方式等。 透過這一系列的親子共讀,個案的構音及語暢遲緩問題皆有明顯改變。其改變情形如構音問題中聲母取代音有部分語音可正確發出;語暢問題由口齒不清至說話流暢與正常幼兒相同。所以,親子共讀活動能直接影響個案語言發展遲緩,而且參與活動的示範者說故事的技巧及口語表達方式,也會間接影響個案的語言遲緩問題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