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您已成功加入此商城會員,後續您可使用以下帳密進行登入,如需變更資料可進入會員專區自行修改,感謝您的支持!
作家 / 早療協會 報導
姜堯民 政大財管系副教授 發展遲緩兒童基金會董事 林淑娟 政大財管系 發展遲緩兒童基金會志工 高淑萍 政大財管系 發展遲緩兒童基金會志工 This paper is prepared for CAEIP Conference on December 22-24, 2000, at Changhua.
摘要 中華民國發展遲緩兒童基金會為了了解父親在兒童早期療育中所扮演的角色,對在接受早期療育的兒童的父親做問卷調查。在所發出去的420份問卷中,共回收 有效問卷100份。父親在孩子的早期療育中到底做了些什麼,可以做些什麼,以及需要哪些協助,是我們所想要知道的。問卷內容在探求父親對特殊兒的態度/接 受度、參與早期療育情形、參與早療育的態度、對早療的看法、對未來的規劃、對國內法令及環境的熟習度、及需求和期盼。
我們發現年輕父母尤其需要旁人的輔導與協助。又父母親的教育水準及收入狀況是影響父親參與早期療育最影響因素。尤其是低教育水準與低收入的一群,他們能被動地接受輔導來協助遲緩兒發展。父親會因參加家長講座的都是媽媽們,而顯得不能或不好意思參加。 我們的結果顯示接受度愈高的父親愈積極參與小孩的早療,對未來也有好的規劃。因而我們認為對父親的心理輔導及建設是首要工作;同時也要鼓勵父親們能夠走出來,多多參與小孩的早期療育活動,如此父親們就能了解早療的有用性。 一、前言 家長參與早期療育的重要性已廣被接受; Gavidia-Payne & Stoneman (1997)等學者都發現父母的積極參與發展遲緩兒的早期療育,會有效幫助孩子的發展。王天苗(1996),陳明聰(1996)對國小啟智班學生家長做問卷調查,發現有積極參予的家長,能協助孩子做明顯的進步。 許多研究也都指出,不管是普通教育或是特殊教育,父母參與子女教育也其重要性,而且被認為是21世紀重要的趨勢之一(Turbull & Winton,1984)。父母的積極參與子女的教育將對小孩有正面的影響:其子女在出去接觸世界時,較能做出正確的決定;有較穩定的兩性關係;促進學習表現;改進親子關係,增加親子互動的機會;子女較容易體驗社交上的成功(Balli,1998 )。Balli同時指出父母越早積極參與子女教育越能獲得良好的成效,這和發展遲緩兒童越早進行早療的成效越好是相輔相成的。 國內外相關的法令都有強制父母要參與發展遲緩兒童的早期療育。我們觀察在台灣的實際運作情形,發現都是做母親的在積極參予兒童的療育。不管是帶小朋友去做復健,或是與老師討論安置、個別化教學計畫等,大多是母親在做。父親呢?父親事實上在兒童的發展中佔有一獨特及重要的地位(Fagan, 1996)。尤其是對特殊兒而言,父親的積極參與更能有效幫助孩子成長(McBride and Rane, 1997, Luccie 1996, Hadadian and Merbler 1995)。在過去的家庭裡,母親在子女教育的參與上通常扮演比父親更加重要的角色。但隨著社會態度的轉變,男性比過去有更強的來積極投入早期兒童發展的活動,所以現在被認為是鼓勵父親或男性參與子女教育的良機(Mcbride & Rane, 1997)。Fagan (1996)更深入的發現,有男性參與早期教育發展的兒童比沒有的有正面的助力:可以減輕兒童心理對學校的抗拒心理,較喜歡學校,會積極參與學校活動;也會讓兒童的家庭環境較健全,而幫助兒童往後的人格發展。 Gavidia-Payne & Stoneman (1997)的研究發現,對於發展遲緩兒童的早期療育,父親的參與方式主要是間接的;例如:由父親尋找補助金,而母親則參與實際的生活照料。Fagan (1996)認為會有這樣的結果主要原因是有下列的限制和困難:女性認為男性不能照顧好兒童;男性/父親較缺乏照顧小孩的耐心;父親本身心理上的排斥。即使是父親能排除心理障礙而去參加小孩的早期療育活動,但在父親參與的過程中也遇到許多的限制和困難:標榜著針對父母參與學齡前兒童活動的設計,通常含有不適合男性參加的因素;活動成員對父親參與的矛盾心理;也因為一般家長活動通常是針對女性,父親會因而害怕參與類似的活動。 綜合前述可知,父母親的參與小孩教育在普通教育界或特殊教育界都受到相當的重視。尤其是父親在發展遲緩兒童的早期療育過程中更是不可或缺的一環,但我們看到的實際情況卻是父親很少參與。到底在國內,父親參與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的限制、困難、和所需要的協助為何,實有必要作廣泛且深入的探討。國內有關父母參與的研究並不多,而且大多是針對普通兒童或母親參與狀況做探討;對於就學中的障礙兒童亦只有針對父母的參與的情況作探討(王天苗,1996,陳明聰,1996),對於障礙兒童學齡前父親參與的相關研究至今闕如。 為了了解父親在孩子的早期療育中到底做了些什麼,所持的態度為何,以及需要哪些協助;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方式,針對家中有3~6歲發展遲緩兒童的父親,在其障礙子女接受早期療育服務過程中參與的情形作研究。問卷內容包括兩大部分,第一部份是有關發展遲緩兒及家庭的基本資料,主要是參考文獻中所認為會影響父親參與的變數來設計;第二部分是有關父親的參與情形調查,設計有46個問項;可分類為八大題綱:父親對特殊兒的態度/接受度、參與早期療育情形、參與早療育的態度、對早療的看法、對未來的規劃、對國內法令及環境的熟習度、及需求和期盼。透過問卷調查,將問卷結果予以統計分析,來探究基本變數如何影響到父親在這八大題綱上的表現情形,以及題綱間的相互關係。分析的結果可供父親們參考,供早療機構及政府部門參考來提供父親們最佳的服務。 二、問券設計與取樣 問卷內容包括兩大部分,第一部份是有關發展遲緩兒及家庭的基本資料,主要是參考文獻中所認為會影響父母參與的變數來設計;第二部分是有關父親的參與情形調查,設計有46個問項。Kangan(1984)及葉淑文(民88)指出影響發展遲緩兒童父母參與的重要因素有三:一是遲緩兒的個人特性,如年齡、障別、程度、就養/學情形;二是家庭背景,如父母年齡、職業,及收入等:三是學校因素。在我們的問卷中,基本資料問項中,就遲緩兒本身特性及父母背景做調查。學校因素,因為我們所調查的對象是3-6歲的幼童,尚未入小學,因而僅就有無就養/學當背景變數。考量到傳統觀念內會有輕女重男的情形,我們也將性別列入問項中,以了解遲緩兒的性別是會影響到父親的參與。 有關父親的參與情形調查,設計有46個問項;可分類為八大題綱:父親對特殊兒的態度/接受度、參與早期療育情形、參與早期療育的態度、對早療的看法、對病源探究的態度,對未來的規劃、對國內法令及環境的熟習度、及需求和期盼。這八大問項之間彼此有相關聯,除了會受到基本背景特性的影響之外,八大因素之間也會交互影響,像是父親的能否接受家有遲緩兒是影響父親實際參與小孩早期療育的重要因素,也會影像到其對未來規劃的情形。 問卷的發放是透過中華民國發展遲緩兒童基金會,第一兒童發展中心,中華民國智障者家長總會,對在接受早期療育的兒童的父親做問卷調查。在所發出去的420份問卷中,共回收問卷123份,扣除回答不全,及由祖父母或他人代答的,共有有效問卷100份。問卷指明是要由父親來填寫,但顧慮到父親會因工作較忙而無法親自填寫,因而也允許由母親代答。 統計分析方法包括有基本敘述統計,迴歸分析,集群分析,及相關分析,透過這些分析方法來探究基本變數資料如何能影響父親在八大問項上的表現,同時了解父親再這八大問項間的交互影響情形。 三、結果分析 基本背景分析 我們首先就背景資料及問題做基本統計分析:表1顯示小孩的情況中,以男孩居多,佔64%,這些小朋友大多有到機構或學校就學,佔90.8%,家中小孩有2個以下的佔81%,特殊兒在家中排行老大的佔52.5%,排行老二的佔34.3%。特殊小孩的產生原因以先天居多,佔62.9%,種類以智障(25.8),及多重障礙(28.9%)居多,輕、中、重及極重的分佈情形為18.8%,39.6%,30.2%,及11.5%,領有手冊者佔大多數有86.9%。 我們接下來利用交叉分析於表2,來看基本資料間相互關係,我們對家中小孩數及排行做交叉分析,發現很多家庭是只有特殊兒這個小孩(佔24.24%)或是家中有二個小孩,而特殊兒是老二的佔30.3%,可見很多家長在生出特殊兒時,基於優生學,或因害怕而沒有再生另一個小孩。分析發現特殊兒是老大的父親的接受度較高,其他的排行則顯示較低的接受度。調查結果也顯示,父親比較疼愛家中的遲緩兒。父親是特殊兒發現者的比例佔12.4%,並不高,而父親最容易發現的是多重障礙、自閉症、及發展遲緩的小朋友。其他較容易發現的障別,都是母親為首要發現者居多。比較需求長期觀察的障別,父親能協助提出觀察。 最早發現小朋友有問題的大多是媽媽,其次是醫生,可見政府仍應積極鼓勵醫生做通報轉介。在小朋友的早療情形中,醫院是最多人去做療育的地方,其次是機構。到基金會/協會做療育的比率並不高,原因可能是因為有些基金會/協會並未提供療育課程,或所提供的課程偏重在單一的功能。父親們認為到機構比到醫院去做療育最有效,認為到基金會/協會有用的比率也高,但對這些基金會/協會而言,仍有許多努力的空間。父親參與基金會/協會的比率偏低,參加人數比率最多的機構是伊甸殘障福利基金會,其次是台北市自閉症教育協進會及發展遲緩兒童基金會。父親的早療資訊取得最重要的管道是基金會/協會的會訊,可見基金會/協會應該多花點投資在會訊的發行。 敘述統計初步結果符合Gavidia-Payne & Stoneman (1997)的研究,顯示父親因工作關係,及認為母親較適合帶小朋友,而使得大部分的療育工作都是母親在做 (訪問中有57.3%的職業是家管)。就連本次問卷調查,本是希望由父親親自填寫,都有54.1%是由母親代勞。父親在接受度方面顯示,在"爸爸能接受小孩是特殊兒童"的這一選項中勾選完全不符合的有51%。同時,父親承受著來自祖父母,親友的壓力。我們也發現父親實際參與療育的比率不高,更有75%的父親認為做早療的進步有限,且有高達90%的父親認為在家教自行教育比較好。父親對孩子將來的發展,表現的比母親還有更殷切的期待。只怕是有些父親們外表表現的可以接受,其實是內心充滿憂慮,而沒表達出來。或是說是能接受小孩的情形,但仍積極的尋求名醫或方法,或教導小孩以使得將來能有突破性的發展。父親們認為,所需的協助,經濟上補助,有最好;而所認為最需要的是有關早期療育知識的吸收,及各種醫療資源的取得。父親們或因無法接受家有特殊兒,或因工作關係,或因認為參加家長講座的都是媽媽們,而如Fagan (1996)所言不願或不好意思參加小孩早期療育的相關活動。父親參與的情形不理想,要突破父親參與的困境,我們認為對父親的心理輔導及建設是首要工作;同時也要鼓勵父親們能夠走出來,多多參與小孩的早期療育活動,如此父親們就能了解早療的有用性。我們認為,真要促使父親來積極參與小孩的早期療育,對父親該給予適切的心理輔導及建設。 集群分析 問卷上的46個問項,我們將其歸納為八大類,分數的計算如下: 1、 態度/接受度 TA=t1+(5-t13)+(5-t14)+t15+t24+t44 2、 參與情形 TB=t2+t4+t16+t17+t29+t30+t31+(5-t34)+(5-t42)+t43 3、 參與態度 TC=(5-t3)+(5-t5)+t18+(5-t35)+(5-t42) 4、 對早療的看法 TD=(5-t7)+(5-t27)+t32+t46 5、 病源探就 TE=t8+t23+t25+t26 6、 未來規劃 TF=t9+t10+t11+t12+t22+t23 7、 法令/環境熟悉度 TG=t19+t21+t22+t28+t45 8、 需求 TH=t20+t33+t36+t37+t38+t39+t40+(5-t41) 其中t1-t46表各問項上的分數,有些問項是負面表列,故用5-該項問項來做調整。 歸納後各大項問題的分數散佈情形如表3。表中分數愈高表愈符合問題所呈現的意思。從表中,我們可以發現父親早療參與度的平均分數有19.26,差滿分40分有一段距離。就連最高分者也只有33分,可見父親參與實際早療活動的情形偏低。法令熟悉度方面分數普遍偏低,平均數(10.76)及最高分(17)都差滿分20分一段距離。同時我們也可發現對需求幫助這一項,平均分數高達23.09,更有家長是滿分,可見父親非常需要協助來教養家中的特殊兒。 我們就八大項問題之間做相關分析,看彼此之間的關聯性。如表4中所示,父親的接受度與其參與情形,參與度、探就病源,法令熟悉度之間會有顯著相關。父親的參與情形愈好,其參與態度、未來規劃、法令熟悉度就會好。值得推敲的是探就病源與接受度、參與情形、未來規劃、及法令熟悉度有顯著的正相關。這意味著即使父親的接受度及參與情形好,仍會積極的探究小孩的病源。未來規劃高的,其法令熟悉度及需求度有顯著相關。 我們利用八大項問題的分數來做集群分析,結果共將100位父親分類為五群,五群的八大項問題平均分數及各類的基本背景資料如表5。從表5中可發現,各組在各大項問題上有明顯的差異,根據這些差異我們可命名各組如下: 第一組:參與度高、需求也高 第二組:重未來、輕目前 第三組:默默參與/耕耘 第四組:平常心、需求度低(漠視的一群) 第五組:參與度低、需求高 第一組的父親接受度高參與情形的平均分數有27.47,居各組之冠,也高於全體平均19.26甚高。同時也可發現其未來規劃及需求度也高,這是一群積極樂觀的一群,也積極要求協助。 第二組的父親明顯在未來規劃一項分數偏高,也積極在探就病源,但卻在參與情形及參與態度上分數偏低,對需求高。這一群父親是重未來、輕現在,是較不能接受現況事實,仍抱持小孩能變好的一群父親。 第三組的接受度、參與情形及參與態度皆很好。而在探就病源,未來規劃及需求度上的分數並不高,可見這是一群默默耕耘,滿足現狀的一群。 第四組在各項問題上的分數皆位於全體平均數附近,唯獨需求度一項上分數特別低。這是一群以平常心看待早療的父親,對協助需求一事不積極。 第五組的接受度、參與情形,病源探就、未來規劃上各項分數都是各項最低的,尤期是法令/環境熟悉度上分數特別低只有6.90,但這組父親的需求度卻非常高,這是一群參與度低、極須協助的一群。 群間差異分析 接下來,我們再來探就各組的背景資料,從表5中我們發現第五組的父母親平均年齡是各組中最低的,小孩平均年齡是各群中較小的,也因而就學/養的比例是最低的。這一群年輕父母初為人母,遇到生出特別兒,並無法容易接受,或參與早療活動,知識也不足,是極須受幫助的一群。第四組的父母親教育水準及收入是各組中最低的,這一群父母默默耕耘,並不尋求協助。有人認為,父母親教育水準及收入低的家庭是最需要協助的。但從以上分析,我們了解他們的協助是被動式的,是要社工人員來主動協助。協助之後,他們能聽從社工的指示帶小孩去做早療,反倒是最需要協助的年輕初為父母的家長,因缺乏相關知識,而需要輔導。 我們對八大項問題的分數與基本背景做迴歸分析,結果於表6顯示,特殊兒是老大的父親的接受度較高,小孩是後天造成遲緩的父親較難接受事實。父親是有比較疼愛家中的遲緩兒。我們發現影響父親參與早療最重要的變數有收入及教育水準。家中收入愈高,父親參與早療情形及態度愈好。顯見父親的壓力主要是來自於經濟上的;父親們認為,所需的協助,有經濟上的補助最好。父親的教育水準愈高,對小孩的未來規劃越清楚。我們也發現一個有趣現象,母親的收入,年齡及教育水準也對父親對早療的看法有顯著性的影響,可見母親角色的重要。要讓父親積極參與小孩的療育,可從動員母親開始。只是在操作時要注意的是,問卷也顯示在"爸爸常因小孩的教養問題而與媽媽或其他家人爭吵"這一項中勾選完全符合的有29%,而勾選大致符合的有42%。一項比較正面的結果顯示,父親參與情形愈踴躍的,接受度愈高,也愈是認為早療有用。可見只要父親能積極參與,就能知道早療的有用性。 四、結論與建議 目前有關早期療育的工作,重點皆擺在對遲緩兒的訓練。但父母,尤其是父親的態度及積極參與更是使早療功能能充分發揮的重要因素。根據本研究的結論我們建議,應給父親必要的心理輔導,因為父親的接受度是影響其教養特殊兒最重要的因素。尤其是提供年輕父母必要的訓練與協助,這是一群最徬徨無助的父母。父母親的教育水準及收入狀況是影響父親參與早期療育最影響因素。尤其是低教育水準與低收入的一群,他們能被動地接受輔導來協助遲緩兒發展。在有人帶領下,他們會帶小孩去做早療。因此,應多協助這些父親,讓家中的小孩能出來接受治療。為了使早療的效用能發揮,甚至可立法強制父母接受相關的早療課程及接受心理輔導。 醫生是發現小孩有遲緩現象的重要人士,應持續加強醫院的通報系統。父親參與基金會/協會的比率偏低,但基金會/協會的會訊是父親獲得資訊的管道,建議應加強這些基金會/協會的通訊服務。 父親或因工作關係,或因認為參加家長講座的都是媽媽們,而顯得不能或不好意思參加。我們發現父親們是有心要來參與小孩的早期療育,也想多學一些,但實際參與度卻不理想。如何突破父親參與的困境,是相關療育機構及政府應該積極做的。 我們的結果顯示接受度愈高的父親愈積極參與小孩的早療,對未來也有好的規劃。但我們同時也發現,接受度與病源探就有高度正相關。父親的參與度愈高愈能表現出對早療的正面看法,因此,讓父親走出來,是推動早期療育不可缺少的一環。 參考文獻 王天苗,台灣地區心智發展障礙幼兒早期療育服務供需及相關問題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執行,行政院國科會科資中心,民國85年。 陳明聰,台北市國小啟智班學生父母參與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民國85年。 葉淑文,心智障礙兒童早期療育服務使用研究,私立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民國88年 Balli, Sandra J., When mom and dad help: student reflections on parent involvement with homework, Journal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Education, Vol.31, No. 3, Spring 1998. p.142-146. Fagan, Jay, Getting men in early childhood programs, Young Children, October 1996, p.24-27. Gavidia-Payne, Susan and Zolinda Stoneman, Family predictors of materal and parental involvement in programs for young children with disabilities, Child Development, August 1997, Vol. 68, no. 4, p701-717. Hadadian, Azar and John Merbler, Fathers of young children with disabilities: how do they want o be involved? Child & Youth Care Forum, 24(5), October 1995. p327-338. Lucci, Mary, Predictors of paternal involvement and satisfaction, Psychological Reports, 1996, 79, p1351-1359. MacBride, Brent and Thomas Rane, Father/male involvement in early childhood programs: issues and challenges,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Journal, vol.25, No.1, 1997, p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