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您已成功加入此商城會員,後續您可使用以下帳密進行登入,如需變更資料可進入會員專區自行修改,感謝您的支持!
作家 / 早療協會 報導
Descriptive Study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al Delay with Peer Relationships For Young Children's in the Classroom 劉文琪*1、2、黃馨慧2、陳鳳瑛2 Wen-Chi Liu*1 , Hsing- Hui Huang2 , Feng- Ying Chen2 1臺安醫院、2長庚技術學院 1Taiwan Adventist Hospital ,2Chang Gu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研究背景與目的:根據兒童福利法施行細則第十一條指出,發展遲緩之特殊兒童,係指認知發展、生理發展、語言及溝通發展、心理社會發展或生活自理技能等方面有異常,或可預期會有發展異常之情形,而需要接受早期療育服務之未滿六歲之特殊兒童(Lerner, Mardell–Czadnowski&Goldenberg,1987;Bowe,1995;),認知功能顯著落後於其實足年齡應有的表現,或各認知功能間的水準差距顯著大於實足年齡應有的表現,都是認知發展遲緩的現象。發展量表或智力量表或神經心理量表的結果認知是多元的,Howard Gardner(1981)主張對於個體認知的發展範圍相當廣:包括語言能力,數學能力,空間概念,身體運動技巧,音樂能力,人際關係,個體內省技巧,以及與自然相處的能力。對發展遲緩兒童而言,各方面均呈現明顯的遲緩現象,尤其在溝通能力(communication skill)方面,因受限於認知能力的缺陷、生活經驗的缺乏、類化能力不足等問題。 研究方法:本研究以田野研究(field method)之質性研究直接觀察為研究方法,首先以觀察者暨參與者的方法在自然的情境下進行觀察,研究者將兒童所表現出來之語言及非語言蒐集兒童建立人際互動關係之模式,共觀察2個輕度智能不足個案,觀察記錄共6篇,每次觀察60分鐘,約15000字元觀察記錄,並以Colaizzi(1978)所建議分析法分析歸納。 研究結果:涵蓋三個主要範疇:(一)暗示性表達行為(非語言行為) :1.搖頭2.點頭3.眨眼4.拍打(二)衝突性行為:1.搶奪2.推撞(三)逃避性行為:1.離開現場2.哭泣3.自傷。 結論:此研究結果瞭解認知發展障礙兒童與同儕互動時常慣用的行為,在未經過矯正前,常會有以上比較不成熟的互動關係行為模式出現,此結果仍有助於在照顧特殊幼兒之教保員,能提早了解認知障礙幼兒與同儕互動時常慣用的行為,並適時矯正呈現出的行為及避免教保員被兒童行為牽制,而影響兒童未來人際互動關係偏差及班級內教保員照顧及教學活動進度。 關鍵字:認知發展遲緩(Cognitive Developmental Delay)、同儕互動(peer Relationship)、觀察性研究(Descriptive Stu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