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療大會論文交流(維護中)

第一屆 台灣傳統童玩於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運用探討

作家 / 早療協會 報導

何立博  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 研究生




前言:
  因為曾經做過一份『兒童遊戲行為整體情境觀察』的過程中發現,看到現在的兒童有這麼現代的設備,快樂盡情的活動,感覺這一代孩子的幸福洋溢,但卻又若有 所失。似乎在現代的兒童,只剩下這些人工化的設備環境,現代的泰山,腳底是鐵皮,手中是鋼片,除了旁邊觀賞的樹木,接觸的都是無生命的東西,不知是否可感 受到生命的氣息與可貴。

 

 回憶以前的遊戲與童玩,在土地上打彈珠、在山坡玩紅綠燈、在樹下玩木頭人、田間抓青蛙、池塘抓泥鰍、草原放風箏、丟沙包、轉竹蜻蜓、採高撬、吹草笛等等,不只提供了兒童各項遊戲層次、各項教育領域,更有自然與生命的氣息,似乎現代的玩物與遊戲場,反而功能相差甚遠,真不知社會時代是進步還是退步?
一般兒童的遊戲場的發展如此,再看看我們的發展遲緩兒童的早療環境。各式各樣的早療教具不斷的開發,的確協助了許多我們的寶貝迎頭趕上。但是,孩子所接觸到的教具與復健器材,卻往往都是缺乏生命氣息的,如同電影中未來世界的冰冷,如此發展對於發展遲緩兒童的未來,不知是否會影響到他們對於自然環境的認識?


目的:

  提出對台灣傳統童玩於兒童教育環境與教材運用的構想與大家分享,並希望有志者共同努力,製作更多的教材教具,為我們的發展遲緩兒童開創出美麗的未來。

內容:

壹、台灣的傳統童玩與現代童玩

  台灣童玩的演變,從鄉村到都市化,從本土化到國際化,從每個年代的童玩,都可以看到不同的時代背景。隨著資訊的快速爆發,現在的孩子已經是地球村的兒童了。比較傳統童玩與現代童玩,最大的不同是在過去的是自然加工品,而現代的是人造化工品。現代化的資訊科技大量使用在童年玩物,除了高價位、高汰換率之外,遊戲的方式也從創意化改變為程式化。越來越多的玩物自國外引進,聲光效果的確吸引的兒童的注意力,但是自然與文化卻漸漸地淡出了。

  然而比較過去傳統童玩給予兒童的發展刺激,並不亞於現代的科技童玩,所不同者,在於尚未有人用心分類,探究對於兒童發展的效益。本文在以下初作一番探究,作為兒童教師的參考。

貳、遊戲的特徵

  福祿貝爾在1823年就倡導幼兒教育的根本是讓幼兒在遊戲中學習,過程中需提供適當的引導和幫助,他確信應該努力讓幼兒在快樂的經驗中發展能力,提出幼兒的生命保育之道在於遊戲。『遊戲是幼兒期在人的發展上的最高境界。為什麼呢?遊戲(spiel)原意是把自己內在的精神活動自發的自由表現出來,亦即為表達自己內部本質的需求與衝動的一種活動。』
所以若把童玩的遊戲視為學習,則不只是提供兒童療育,也可以提供兒童快樂,也符合正常化原則。

當一個活動可以說是一個遊戲,基本特徵如下 (Garvey,1977 ; Rubin, Fein , & Vandenberg,1983):
1、遊戲是出自內在動機(intrinsically motivated)
2、本質就是結果(process over product)
3、遊戲者可以自由選擇(freely chosen)
4、遊戲者可因而感到愉悅(pleasurable),具有正向的影響(positive affect)。
5、遊戲是一種轉借行為,不需讀寫(nonliteral)
6、主動參與(actively engaged)


參、遊戲理論

  心理學家提出許多遊戲的理論,但沒有一個理論足以完全解釋遊戲對兒童身心發展的重要性(見表1-1),只能藉由這些理論的幫助,讓我們較能夠了解兒童的身心發展以及行為。
attachments/200907/9192148886.jpg

表1-1:遊戲理論(引自Fergus P.Hughes,郭靜晃譯,2000,兒童遊戲)



肆、兒童發展理論

  Piaget假定認知發展有四個階段:感覺運動智力(sensorimotor intelligence)、前運思思維(preoperational thought)、具體運思思維(concrete operational thought)、形式運思思維(formal operational thought),可以供我們作為分辨玩物適合年齡的參考。表1-2為第一階段之心智特徵與遊戲型態。
attachments/200907/9153031816.jpg
表1-2:遊戲理論(引自Fergus P.Hughes,郭靜晃譯,2000,兒童遊戲)

 

伍、教師與兒童遊戲

  教師可以在兒童的遊戲當中,給予適當的示範與誘導,增加兒童遊戲的持續力,並且讓兒童感到支持進而建立融洽的關係。圖1-1表示教師在提供、觀察、參與及干預之關係圖。
attachments/200907/5454319506.jpg
引自Fergus P.Hughes,郭靜晃譯,兒童遊戲


陸、童玩與早療

  教師應用遊戲理論,使用童玩作為教具,配合發展理論,可設計為早期療育教案。目前個人尋找許多早期的童玩試用於早療教學,初步整理療育功能如表1-3。

      發展領域 童玩     合適月齡     參考指標     精細動作     粗大動作     生活自理     認知     溝通     社交
木頭人     66     規則           V           V     V     V
布袋戲     14     洋娃娃     V     V     V     V     V     V
打陀螺     66     鞋帶     V     V     V     V     V     ◎
打彈珠     60     手指規則     V     V           V     V     V
丟沙包     24     上下     V     V           V     V     ◎
丟銅板     60     規則     V     V     V     V     V     ◎
竹筷槍     24     直線     V     V           V     V     ◎
竹蜻蜓     36     旋轉     V     V           V     V     ◎
吹泡泡     19     分辨食物     V                 V     V     ◎
抓手指     60     規則     V     V           V     V     V
尪仔標     66     手指     V     V           V     V     ◎
拉繩子     60     規則     V     V           V     V     ◎
放風箏     36     跑     V     V           V     V     ◎
傳話筒     54     語言     V                 V     V     V
波浪鼓     05     聲音     V     V           V     V     ◎
玩花繩     60     鞋帶     V     V           V     V     ◎
風車     01     注視     V     V     V     V     V     ◎
紙青蛙     48     摺紙     V                 V     V     ◎
採高蹺     54     單腳跳           V     V     V     V     ◎
萬花筒     12     視力     V     V           V     V     ◎
摺紙東南西北     60     規則     V     V           V     V     V
彈弓     48     安全     V     V           V     V     ◎
踢毽子     66     韻律     V     V           V     V     ◎
橡皮筋     36     手指     V     V           V     V     ◎
騎馬打仗     66     粗大     V     V           V     V     ◎
鐵罐轉石     60     精細     V     V           V     V     ◎
手指點頭猜手指     60     規則     V     V           V     V     V
汽水瓶蓋     66     刀子     V     V           V     V     ◎
滾銅環     66     粗大     V     V           V     V     ◎
扯鈴     66     接球     V     V           V     V     ◎
尪仔仙     66     手指     V     V           V     V     ◎
跳房子     48     單腳跳     V     V           V     V     V
跳繩     66     韻律     V     V           V     V     ◎
躲貓貓/紅綠燈     60     規則     V     V           V     V     V
空氣槍     24     直線     V     V           V     V     ◎
表1
表1-3 台灣傳統童玩於早期療育之應用



備註:

1. 符號說明:V 為可訓練領域 ◎為可一人玩也可發展社交多人共玩
2. 發展領域參照目前國內部分特教單位所使用的嬰幼兒評量、評估及計劃系統(AEPS-DIANE BRICKER, PH.D.)所區分之六大領域:精細動作、粗大動作、生活自理(適應能力)、認知、溝通、社交。
3. 以上童玩定義為:符合兒童喜歡的玩物與玩法,但尚未包含有關抓玩其他昆蟲與動物的玩法。
4. 限於篇幅,本篇對於玩法不附上說明與教案。
5. 感謝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系主任郭靜晃教授指導與財團法人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附設台北縣三峽身心障礙福利服務中心早療教師邱芳鈺協助完成上表。


結論:

  本次發展領域參照目前國內部分特教單位所使用的嬰幼兒評量、評估及計劃系統(AEPS-DIANE BRICKER, PH.D.)所區分之六大領域:精細動作、粗大動作、生活自理(適應能力)、認知、溝通、社交。雖然已經可略知功效,但尚覺未能完全呈顯,下一階段可考慮增加物理治療與職能治療方面的評量。

  大多數的童玩多涉及多項領域發展,但教師可分解層次,依照兒童程度簡化或加深遊戲規則。

  對於童玩於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運用其實應是有其價值,武俠小說中真正的高手往往是飛花落葉均能傷人,也期望我們的早療教師,不再侷限於部分高貴教材,而要看看在大自然中有著最美麗、廉價、有功效的自然教材。


參考資料:

台北縣政府,1998,台北縣國民中學-鄉土藝術活動教科書

王灝,1998,台灣早期童玩野趣,常名文化

孫建禎,2000,創意環保童玩,三采文化

陳昭伶譯,1998,百變花繩大挑戰 台北市:台灣日販

James E, Johnson,郭靜晃譯,1992,兒童遊戲:遊戲發展的理論與實務,揚智文化

Philip and Barbara Newman,郭靜晃譯,1993,兒童發展:心理社會理論與實務,揚智文化

Fergus P. Hughes ,郭靜晃譯,2000,兒童遊戲:兒童發展觀的詮釋,洪葉文化

村上勝美,1990,好家庭醫學百科全書,暢文

中華民國智障者家長總會,1998 , 寶寶,妳一切都好嗎,中華民國智障者家長總會

林德娜譯,1992,怎樣教養零~九歲的孩子,大孚書局

丁淑芳等,1996,0~6歲幼兒發展入門,信誼

== Don't remove this. == -- == Don't remove this. == 0||
系統提供商 - 開店123,系統版本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