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您已成功加入此商城會員,後續您可使用以下帳密進行登入,如需變更資料可進入會員專區自行修改,感謝您的支持!
作家 / 早療協會 報導
作者:莊億惠 東海大學實小
從事特教九年以來,一直深深地領悟到,教具是不可或缺的教學利器,但是一般市售的教具,大部份並不適用於身心障礙者,於是乎自製教具便成為從事特教者必備的技能。 既是特殊兒童,便表示每個人皆有不同的特性,因此不同類型的個案所適用的教具便大不相同,所以製作上便有其必須遵循的原則:
(一)個別化差異原則:為視障個案所製作的教具便不同於聽障的個案,即使同樣是視障的個案,其適用的教具亦可能因人而異。例如:同樣是視障,有的個案較適合以聽覺為導向的教具,有的又較適合以觸覺為導向的教具,這不僅關係到孩子的程度,更關乎孩子的興趣與優勢。 (二)安全性的考量原則:製作教具若沒有考慮安全性,則再有趣的教具也無濟於事。例如:護貝後的字卡,往往有尖銳的角,若製作完畢,沒有加以修剪,則常有被割傷之可能。 (三)材質的耐用性:製作教具的過程,首先必須考量的是,適用的對象,接著便是選用何種材質,因為教具的使用是持久性的並非使用數次便丟棄,因此在材質上的選用便相當重要,例如:有些字卡的製作就必須加以護貝以增加其耐用性,否則很容易被撕毀或折損。 (四)經濟性的考量:因為製作教材教具的量相當地大,為考量其經濟因素,若有替代性的材質且可達到同樣的教學目標,則可以考慮使用比較便宜的材質,以達到經濟的效果。 (五)空間的考量原則:由於教具的使用量相當大,因此在製作過程必須考量到收藏的問題,例如:有些是屬於粗大動作訓練方面的教具,體積相當龐大,此時便須考量可以裝拆,或可以捲起來以方便收藏。 (六)規格化:為使教具的收藏整齊並減少收藏所需的空間,使用規格化的袋子以茲收藏是有其必要性的,例如:個人將教材收納袋分為二種規格,一種為A4大小的公文塑膠袋,另一種為A3尺寸的公文塑膠袋,將比A4小或符合A4尺寸的教材教具,放在A4的公文塑膠袋中,另一種則將比A4大,比A3小的教材教具放入A3尺寸的公文塑膠袋,而且塑膠袋的外側貼上內容名稱與編號,最後再使用大型的整理箱將所有的教具放入,同時依領域區分,例如:粗大動作類、語文類、數學類、生活自理類和感官知覺類等,如此一來,可以以最少的時間找到需要的教具,減少相當多的時間。 (七)易清理的原則:因為教具的使用者為特殊兒童,因此常常有口水或彩色筆的塗抹,為使其教具的使用效能達到最高,如何保持教具本身的衛生,以免疾病的傳播,便成為一項重要的課題,因此固定的清理是相當重要的,而方便清理更是其製作時的考量因素之一。 (八)使用的多元化:教具本身是死的東西,如何把它活用,甚至利用多種教具的搭配使用更是一門學問,不僅如此,若能將同一種教具應用變化教不同的目標,更要依靠教師靈活的運用,例如:貼有子母帶的1、2、3字卡,不僅可以教數的概念,亦可以教跳的粗大動作訓練,更可以教空間的對應概念。 接下來要敘述的便是,如何教?以下分五個項目來敘述: (一)粗大動作的訓練: ○1向前跳:除了以呼拉圈排在地上作為視覺線索外,個人 亦會使用B5大小的紙剪成1、2、3的數字,護貝完貼上子帶,再貼在方格綠色的方型毯子上,剛開始先一塊,再慢慢增加數字,讓孩子先由跳一步,再連續往前跳。 ○2踢球的訓練:剛開始會把數支可旋轉瓶蓋的資源回收空 瓶打開,要求學生把指定量的彈珠放入瓶中,再旋緊,教師可將套圈,依課程有秩序或隨意地散落在地上,讓學生依次,一個套圈擺放一個瓶子,再依次踢倒,增加其課程的趣味性。 (二)精細動作的訓練: ○1堆疊積木:可以製作大型的紙箱,外面包卡典西德紙,增加美觀並 透過身體的活動,將數個大型積木堆疊,增加堆疊的樂趣。接下來便可堆疊小型的積木,為增加成功的機率,可在木質積木上黏貼子母帶,以減少倒下來的機會。 ○2指頭的動作訓練:除了市售的按壓玩具外,尚可以利用回收之空罐 罐內放置增強物,再用白紙將瓶口封住,若想要拿增強物,要求以食指用力將紙戳破,以此增加指尖的力量,除此之外,底片盒亦是可以考量使用。甚至可以在白紙上畫上所需要認知的圖形,答對的底片盒內才有增強物,答錯的則沒有,藉此增加其認知的能力,與趣味性。 ○3幾何圖形的仿畫:為了增加形狀的概念認知,除了以粗的棉繩或色紙固定在地上,連成所要的形狀,再要求學生沿著繩子走,加深其印象,接著則以砂紙剪成所需之形狀,以食指依筆順去觸摸,不僅可以加深形狀之概念,更可以奠下日後畫□△○的基礎。 ○4鈕扣的開與合:有些障礙程度較輕的小朋友,我們會教導其鈕釦的 運用,剛開始,會以紙板中間挖一鏤空的長條形,教師將紙板直立,接著以圓形的塑膠片從右邊穿過此紙片到達左邊,當此動作已較純熟後,再類化到衣服上。而此教具的製作亦可利用低鈉鹽的空罐,做成投幣式的訓練,屆時,再另外將盒蓋當成直式的紙卡,亦可達到指定的效果。 ○5擰的動作訓練:生活自理對於特殊兒童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技能同時 ,擰毛巾更是日常生活中每日必須使用的技能。一般的孩子要求他們擰毛巾時,往往都會以捏緊的方式把毛巾上的水份擠壓出來,因此要教導擰的動作之前,個人會使用啤酒桶套杯,當著個案的面,將增強物放入最裡面的套杯中,再要求其依次以手掌心握緊瓶身,雙手同時轉動,透過多次練習,將可類化到毛巾的擰乾上。 ○6剪的動作訓練:學習剪的動作之前,會以大夾子夾物的訓練, 而且 動作必須要很熟練,因此個人會準備多樣化的材質,供個案練習之用,剛開始可夾材質較軟的食物或造型橡皮擦,增強其吸引力,接下來可夾材質較硬,但是外形呈不規則狀的粗糙物品,最後才夾外形光滑的教具,透過此一連串的動作練習,再進展到剪的動作,就不是一件難事了。 (三)認知訓練: ○1五官的認知:要訓練個案身體部位和五官的認識,個人平日教學上 最常使用的便是自編的歌曲,透過簡短的兒歌,配上動作,幾乎有口語能力的孩子,都能朗朗上口(有口語能力的孩子,此時我教的目標,是認識五官的文字了),接著會以圓點貼紙貼到欲教導的部位,用玩遊戲的方式互貼,寓教於樂。 ○2大小概念的認知:剛開始可以滾大龍球,讓其親身去感覺、體會、 去感受,體驗大的感覺,慢慢地再增加小的概念,甚至我會拿兩個大小比例差異大的套杯,把增強物放在大的套杯中,並蓋上蓋子,同時告知學生,大的套杯中有放增強物,小的套杯沒有,只要拿大的,杯中的增強物就是他的了,透過數次的練習,大部份的學童,看到老師都拿對,可以吃到增強物,都會發奮圖強以達到目標。 ○3空間概念的認識:上面、下面、中間、裡面、外面和旁邊的基本概 念,一般在日常生活中便可以應用,例如:「請打開(上面)的抽屜,拿XX給老師」,「請把鞋子放在鞋櫃,(上面)那一格喔!」,或是可以玩停車的遊戲,讓學童透過走迷宮的遊戲,看他的車子可以停在那一格,當然,教師可以找停在中間的停車位,讓他停在「中間」的位置,甚至故意把車停到格子的外面,再故意告知「哇!停到格子(外面)了,請你把他開到格子(裡面)好嗎?」 (四)視知覺的訓練:個人會製作數張透明塑膠片,每一張以線條畫一種圖形,剛開始重疊二張不同顏色的圖案,再逐漸增加張數,最後再重疊相同顏色的圖案,增加其難度。透過此法教會相當多的個案,證明有效用! (五)社會行為的訓練:猜拳的遊戲是孩子之間的一種重要的遊戲方式,但是這種遊戲規則,學童往往無法理解,因此個人會製作剪刀、石頭、布的手指形狀,讓他們了解其所代表的意義,接著是兩個圖形的比輸嬴,嬴的圖形上方貼一張貼紙,告訴學童所代表的意義!接下來可以玩學童喜歡的玩具,要求猜拳,嬴的可以玩一次,透過遊戲,讓學童親身去體驗猜拳的意義,並加強手指的靈活度。 綜合以上所言,針對不同的個案所設計的教具可能相同,但教法可以不同,亦可以結合數種教具來教同一種教學目標,其中的奧秘,必須實地教學者方能感受其玄機與樂趣,特殊教育實在是太有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