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您已成功加入此商城會員,後續您可使用以下帳密進行登入,如需變更資料可進入會員專區自行修改,感謝您的支持!
作家 / 早療協會 報導
( Music Therapy for a boy with visual deficit and emotional disturbance--A case report) 張乃文(Chang, Nai-Wen) 高雄長庚醫院復健科 (Department of rehabilition at Chang Gung Memorial Hospital in Kaohsiung)
目的 音樂在兒童身心發展中,是一項結合聽覺、口語、情感、肢體、認知與人際關係的重要活動。因為音樂活動內容包括純聽音樂、肢體律動、歌唱、敲打樂器、合奏(唱),藉由聽覺啟發孩子對自己肢體的運用,以及對外界環境的探索,提高聽覺敏感度、聽辨力、聽記力、聽序力,及美感教育。而身心障礙兒童,更可利用音樂此一種非語言的溝通方式,將注意力由原先的障礙處,如肢體殘障,情緒困擾、、、轉移到有趣的音樂活動上,跨越部分障礙,增強學習力,改善原來非正向的行為模式。本文主要是介紹如何以音樂治療技巧與行為修正技巧,幫助一位兩歲弱視併情緒行為障礙的小男孩,突破親子關係糾結盲點,改善情緒行為問題,首度發展人際關係,減輕母親心理壓力,進而融入一般幼稚園,順利與同儕共同成長。 內容 個案一歲十個月大時,母親因其嚴重情緒問題、異常哭鬧退縮行為,以及無法與任何小朋友相處為主訴,要求作音樂治療。他36週出生,重2300克,有先天白內障(congenital cataract) ,雙眼視力是零,其他部分無礙。作音樂治療前,經復健科醫師診斷症狀為混合式發展疾患(mixed development disorder)。俟音樂治療評估後,先安排一對一個別治療9次後,再進行一對二13次治療;每次課後,視個案上課情形及母親心理狀態,會和母親晤談15-30分鐘。本文主要內容呈現完整的音樂治療療程,包括(1)治療步驟:從醫師診斷→了解個案背景→音樂治療評估→洞悉個案問題癥結→運用音樂治療技巧與行為修正技巧→改善個案、親子、家人互動問題→達成治療轉銜目的。(2) 治療記錄:數據、文字及錄影帶。 結論 本個案報告在提出下列幾項重點: (1)提供本土化音樂治療個案案例, (2)音樂是極佳的情緒舒發管道, (3)強調早期療育對父母提供相關教養親職資訊的重要性 (4)整合早期療育團隊及適度介入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