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您已成功加入此商城會員,後續您可使用以下帳密進行登入,如需變更資料可進入會員專區自行修改,感謝您的支持!
作家 / 早療協會 報導
Development of Doll Therapy for children with Early Intervention
洪偉誌1,2、黃璨珣1,2
Wei-Chih Hung1,2, Tsan-Hsun Huang 1,2
1財團法人台南市私立天主教瑞復益智中心、2 美善社會福利基金會
1 St. Raphael Opportunity Center,2 Tobias Social Welfare Foundation
研究背景與目的:『玩偶治療』在國外的運用大多以安養院或護理之家,失智症的老人為主,以個案內在自我價值為中心的一種治療模式(Dr. Daniel Nightingale 2007);在東歐地區,甚至以製作玩偶的過程視為一種職能表現,在展示成品的同時,也在檢視自己當下的心境及感受。
關注這個治療的初衷,其實是『環保議題』~~心想每年台灣丟棄的玩偶,不知道有多少個?應該數以萬計吧! 何不把這些大家欲拋棄的玩偶再加以利用,同時運用在早療兒童身上,達到一舉兩得的效果。運作模式採跨專業團隊模式來進行,治療師為主責,執行者為治療師及教保員。
方法:『玩偶治療』的發展分成三步驟來進行 :
步驟一 : 玩偶的募集 – 募集家中欲丟棄的玩偶,之後經過整理、清潔、消毒的過程。
步驟二 : 玩偶的分類 – 分為三類 : 1. 療癒系(陪伴提供安全感的玩偶);2.娛樂系(有聲光效果的玩偶) ; 3.功能系 (有明顯身體構造、五官及衣飾的玩偶)。
步驟三 : 玩偶的治療功用 -分為三類 : 1. 增加操作動機 2.增加溝通表達能力 3. 提升認知能力及手部操作技巧。
『個案篩選』以機構內學前組小朋友被診斷為自閉症及發展遲緩的服務對象,主要問題為操作動機薄弱、缺乏口語表達意願、認知能力及手部操作技巧待加強。
結果:為期一個月時間的『玩偶的募集』(步驟一)過程順利,同時引起大眾對於物件再利用概念的重視。之後的後續處理過程(整理、清潔、消毒)較為冗長為期近一個多月。『玩偶的分類』(步驟二)和『玩偶的治療功用』(步驟三)的過程則在兩個星期和四次會議內完成。經過團隊討論過後,在『玩偶治療』執行的過程中運用到三個常用的參考架構,分別為 :
1. Dunn’s Conceptual model for sensory processing
2. Mastery Motivation (精熟動機)
3. MOHO Theory (人類職能治療模式)
結論:『玩偶治療』除了物件的取得較為方便外,同時結合物品再利用的環保概念,而機構內教保員的操作也較容易上手。以早期療育的觀點來說,『玩偶治療』,除了持續提供增加服務對象的學習動機外,對於感覺動作、認知、情緒管理方面能力的整合,給予我們介入的另一個新選擇。未來發展方向為教導服務對象之主要照顧者於家中使用,之後引導服務對象於課程當中製作簡易型的玩偶,以期服務更為多元。
關鍵字:玩偶治療、早期療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