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療大會論文交流(維護中)

第十四屆 樂治療引發口語發聲之初探: 一位僅以聲調回應之兩歲含視障混合性發展疾患女童個案報告

作家 / 早療協會 報導

A report of music therapy inducing verbal output from only intonation response for a two-year-old girl with mixed developmental disorder

張乃文1

Nai-Wen Chang1

1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聽力學與語言治療研究所

1Graduate Institute of Audiology and Speech Therapy, National Kaohsiung Normal University


 

研究背景與目的:對混合型發展疾患幼童而言,其視力疾患與低張肌力導致認知、行走、情緒、社會互動,甚至語言溝通呈現發展遲緩與障礙現象,如何以個案正常聽力進行聽知覺訓練來促進其發聲語音發展,成了治療介入的重要管道。本報告以音樂治療介入方式,藉由個案唯一優勢能力的聽覺敏銳度、聽辨與聽記能力,協助改善其僅以超音段聲調回應外界口語聲音刺激,增加至以聲母、韻母的語音特徵回應。

 

方法:本初探以個案為中心為理念,針對一位足月生女童但具雙眼色素性視網膜失養症、遠視、弱視並診斷為混合發展疾患,在其兩歲近一個月大時,經父母同意後,以非健保、非自費性音樂治療方式(一週一次,一次40-50分鐘,計八週),以一般口語刺激、口聲即興以及歌唱自創目的性兒歌音樂性聲音刺激三種方法,以SONY的PCM-D50數位錄音機紀錄來瞭解個案聲音回應情形。評估指標包括PRATT語音分析軟體進行個案發聲頻率、長度等發聲特性之語音分析、研究者設計之音樂治療介入行為紀錄表以及家屬在非治療期間對於個案發聲表現回饋。

結果:結果顯示:一、PRATT語音分析中個案在發聲回應頻率次數增加以及發聲長度增加;二、行為紀錄表顯示個案聆聽治療師的時間增加、自我聲音刺激行為減少(自行歌唱、踢椅聲音或兩者並行)、負向行為減少(如索物未果而哭鬧)。另外,(1)在歌唱自創目的性兒歌中擷取歌曲中的「ㄅㄚ」音並突破過去僅以聲調發聲的溝通行為,首次以正常仿音發出「ㄅㄚ」聲為突破,之後相繼發出其它語音;(2)在即興口聲中初步建立「呼與應」的回應性聲音模仿。三、在家屬每週回饋中呈現個案平日喜愛仿唱課程中自創目的性兒歌、練習不同發聲動機提高、家屬因瞭解如何引導個案練習以音樂性發音而壓力減輕。

結論:本文提供日後音樂治療相關介入參考包括(1)以個案優勢能力為中心的明確音樂治療介入策略,即以口聲即興幫助此類幼童增加使用口腔發聲次數與發聲時多樣變化性,歌唱自創目的性的兒歌幫助其發聲的動機及溝通時的時間性掌控回應;(2)多方面語音及相關行為紀錄與分析佐證介入效用,即從個案本身發聲角度、治療師觀察紀錄角度以及家屬參與平日個案發聲紀錄;(3)協助家屬獲得適當的專業音樂治療介入方式與培養親子音樂治療活動增能(如語言超音段相對音樂元素的技巧學習)。

此外,個案進步究竟是幼童語音適逢爆量時期或是音樂治療介入施展成效,以及此類障礙兒童適逢經濟困境、所需之音樂治療又屬於無健保的自費情形下,如何適時、適度、適法接受音樂治療,亦一併討論。

 

 

關鍵字:音樂治療、早期療育、視覺障礙、混合型發展疾患兒童、超音段

== Don't remove this. == -- == Don't remove this. == 0||
系統提供商 - 開店123,系統版本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