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療大會論文交流(維護中)

第十四屆 肌能系貼紮介入於小兒物理治療之復健成效:文獻回顧

作家 / 早療協會 報導

The effect of Kinesio Taping intervention with pediatric physical therapyLiterature review

 

鄭群耀1、徐敏2、黃柯妮3、李楷群4、王重元5

Chun-Yao Cheng1,Hsu Min2, Connie Wong3,Kai-Chun Lee4,Chun-Yuan Wang5

1,2,3,4,5屏東基督教醫院 復健科

1,2,3,4,5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 Ping-Tung Christian Hospital , Pingtung City


 

背景與目的:肌能系貼紮的概念源自於1973年的Dr.Kenzo Case所發明,而目的為減輕疼痛,改善循環,促進肌肉收縮以及矯正關節正確性。運用貼紮於物理治療計劃中,是目前一門較新的技術,尤其廣泛地運用於骨科與運動醫學領域上。在小兒之正常動作發展過程中,因為姿勢控制的成熟,讓孩童能夠因為環境不同而發展出不同功能性活動能力,但發展遲緩的孩童,往往最缺乏姿勢性的控制與獨立性功能性活動能力,因此藉由貼紮來增加本體與觸覺輸入,獲得更多肌肉的活化與與軀幹控制能力,增進靜態與動態之平衡能力。現代臨床使用貼紮的廣泛與有效性,得到許多臨床工作者的親睞,卻少有透過實證醫學佐證使用於臨床的有效性,因此,本篇透過文獻回顧的方式,藉以了解使用肌能系貼紮介入於小兒復健的成效。

方法:本篇採用系統性文獻回顧,期刊來源經由PubMed、PEDro以及Clinicalkey資料庫搜尋肌能系貼紮相關文獻,關鍵字為 kinesio taping , therapeutic taping , pediatric , motor delay , cerebral palsy,abdominal muscle 等關鍵字,搜尋出十二篇期刊,經過篩選後採用八篇期刊為此篇文獻回顧之參考文獻來源。

結果:綜合文獻顯示小兒個案通常軀幹控制與穩定性能力皆較差,姿勢的不正確,而使整體執行動作能力深受影響。文獻顯示貼紮運用於發展遲緩之孩童上,可以增加其動態平衡控制能力與動作反應時間;運用於腦性麻痺之孩童,可以增進動作穩定性與靜、動態平衡控制能力;貼紮運用於斜頸之孩童,可以增加肌肉柔軟度與頸部控制能力,另外貼紮合併其他治療更可以提高其復健成效。多數文獻顯示,貼紮治療屬於暫時性效果,建議還是需要有運動治療之共同介入,才可以獲得較佳之效果。

結論:貼紮之療效能提供暫時性的本體與觸覺輸入和姿勢控制調節能力,但貼紮治療仍難以取代原本的運動療程。大部份研究建議,孩童執行治療性運動前,可以事先提供貼紮治療,再執行運動處方,會有較佳的動作表現與控制能力,促進小兒個案之動作發展,進而增加其功能性活動能力,提高治療的療效。

關鍵字:肌內效貼紮,小兒復健,動作控制,動作發展

== Don't remove this. == -- == Don't remove this. == 0||
系統提供商 - 開店123,系統版本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