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您已成功加入此商城會員,後續您可使用以下帳密進行登入,如需變更資料可進入會員專區自行修改,感謝您的支持!
作家 / 早療協會 報導
何立博 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研究生 A case study of applying folk game to young disable children learning. Ho Li-Po Graduate School of Child Welfare of Chinese Culture University.
目的: 若能將傳統童玩作有系統的歸類與分析,或許能提供家長與教師另一種選擇,讓發展遲緩兒童也同樣能享有一個繽紛美麗的童年。因此本論文研究以發展遲緩兒童全方位的福利需求為考量,提出對台灣傳統童玩於兒童教育環境與教材運用的構想。
內容: 伊甸三峽中心的童玩教學 一、童玩的療育功能 老師認為藉由童玩的使用,可以把療育目標溶入課程之中。例如:生活自理、粗大動作、精細動作、語言與認知。 二、使用童玩療育的方法 對於如何使用童玩於早期療育,老師提到了一些重要的概念:由簡入深、因材施教、注意安全性、時間的長短控制、動靜搭配的教案、區分操作的難易度等。 三、對於使用童玩教學,學生的感受如何 對於使用童玩的時候,學生們的感受是如何呢?老師提到:學生表現專注、高興、喜愛等。 四、使用童玩教學,除了療育功能之外,還有何附加價值 除了一般的療育功能之外,使用童玩教學有何其他的優點?老師認為有取得容易、價格低廉、可自行製作、提供親子互動等 結論: 以教育的角度而言,70年代早期北歐學者Wolfensberger提出正常化原則(normalizatiob),認為「每個人(即使有最嚴重的障礙)應該盡可能擁有一個正常的教育和生活的環境」(Hallahan & Kauffman,1994)。以文化的角度而言,現在的兒童所接觸的童玩,大多都是國外的設計,未能銜接我國的傳統文化,也因此可能讓兒童對我國文化的認同,更加缺乏。對於傳統文化的保存,更是無價的珍寶。以醫療復健的角度而言,職能行為(DR.M.reilly)指出,遊戲是兒童最重要的職能。職能治療對於過去復健由下而上(Bottom up)觀念,轉為由上而下(Top down)的觀念,強調復健的重點在於職能的需求,而非生理機能的健全。兒童需要學習的是如何克服障礙,達到目的。而非以單調的動作練習機能。以福利的角度而言,福祿貝爾在1823年就倡導幼兒教育的根本是讓幼兒在遊戲中學習。所以若把童玩的遊戲視為學習,則不只是提供兒童療育,也可以提供兒童休閒娛樂,並且符合正常化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