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您已成功加入此商城會員,後續您可使用以下帳密進行登入,如需變更資料可進入會員專區自行修改,感謝您的支持!
作家 / 早療協會 報導
甘蜀美、廖華芳 台大醫學院物理治療學系暨研究所 Measurement of sit to stand Repetition Maximum and Electromyographic Activities of Lower Extremity Muscles in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Gan Shu-Mei Hospital of chung Shan Medical Hospital
腦性麻痺(Cerebral Palsy, CP)兒童以動作障礙為其主要症狀,近年來臨床常使用傳統肌力訓練訓練CP兒童。經傳統肌力訓練後肌力雖有明顯增加,但功能方面之改善仍無一致結論,且此訓練方式並不符合現今任務取向(task oriented)及動態系統理論(dynamical systems theory)所提出之治療觀念,因此將肌力訓練結合功能性活動,理論上將可造成較大的功能性進步。目前尚缺乏此方面之報告。本研究目的如下:1) 探討功能性坐/站活動下,執行10RM、6RM、1RM最大荷重測試之再測信度及瞭解執行坐/站活動時10RM、6RM、1RM阻力之關係;2) 分析不同阻力下執行功能性坐/站活動其各分期時間及下肢肌肉活動,作為CP功能性肌力訓練計劃中,選擇訓練強度之參考。 方法: 分二大部分,第一部份選取14位一般兒童(平均年齡111.416.9個月),16位痙攣型CP兒童(平均年齡94.7 25.9個月),於間隔一星期內進行2次坐/站最大荷重測試,分析不同日再測信度及3種最大荷重能力之相關。第二部分,依據第一部份所測得之坐/站活動10RM、6RM、1RM阻力值及無阻力(no weight, nw)等4種情況下,以電子量角器、電壓式開關及肌電訊號收集及分析系統,分析坐/站各分期時間及下肢7條肌肉(臀大肌、髖外展肌、髖內收肌、後腱肌、股外側肌、脛前肌、腓腸肌)之肌電活動表現。 結果及討論: 第一部份中,兩組兒童之坐/站1RM、6RM、10RM最大荷重能力測試阻力值之再測信度方面,一般兒童之組內相關係數(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值皆大於0.88(p<0.001),CP兒童皆大於0.96(p<0.001)。以1RM及組別預測10RM、6RM兩個迴歸公式,相關係數都大於0.99(p<0.001)。第二部分,隨阻力增加,CP兒童與一般兒童站起各分期時間顯著延長,在高阻力下CP兒童顯著較一般兒童長。且在加阻力之情況下,CP兒童下肢動作型態較趨近正常,即遵循脛前肌股外側肌臀大肌順序收縮。CP兒童於各阻力下大部分肌肉較一般兒童提早收縮且較慢達到最大肌電收縮。隨著阻力之增加CP兒童與一般兒童下肢各肌肉標準化最大肌電值有顯著增加。與無阻力相比,CP兒童之股外側肌及髖內收肌於1RM時最大肌電值比值顯著高於10RM。CP兒童互為拮抗肌比值與共同收縮比,於各阻力下無顯著差異。 結論: 一般兒童及CP兒童於坐/站活動下所得2次之1RM、6RM、10RM最大荷重能力皆有高的再測信度,且三者高度相關,因此可利用本研究所求得之迴歸公式,預測兒童訓練時所需之阻力大小。於不同阻力下進行坐/站活動,其動作時間與肌肉之肌電活動表現皆不同,依據動作時間及肌肉肌電活動型態等8個指標,10RM比1RM、6RM較適合做為CP兒童之訓練阻力。由於不同活動有不同肌肉參與,因此有必要使用類似研究方法分析各種功能性阻力活動時肌肉參與情形。對於功能性阻力訓練之效果也需進一步研究。 關鍵字:腦性麻痺(cerebral palsy)、坐站活動(sit to stand)、阻力測試(resistive testing)、肌電圖(electromyography)、肌力訓練(strength trai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