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療大會論文交流(維護中)

第十七屆 腦性麻痺幼兒家庭社會互動及溝通模式

作家 / 早療協會 報導

腦性麻痺幼兒家庭社會互動及溝通模式

The Social Interaction and Communication Patterns in Families withYoung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黃筱智1*

Hsiao-Chih Huang1*

1國立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

1Department of Huam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

 


 

研究背景與目的:腦性麻痺幼兒在家庭與社會互動的四種溝通模式,包含口頭、書面、非語言、電子媒介。由於腦性麻痺幼兒特質可能伴隨有發展遲緩及肢體張力的問題,因而本研究意圖透過身為腦性麻痺青年研究者的成長經驗,理解腦性麻痺幼兒在家庭與社會互動間溝通模式。透過此研究可以讓外界理解如何與腦性麻痺溝通及理解腦性麻痺幼兒所要表達的意思,且藉此引導腦性麻痺幼兒適當的表達自己的想法,才能促進腦性麻痺兒童及其家庭進一步受到社會之理解及接納。

 

方法:本研究進行一位徐動型腦性麻痺個案幼家庭之深度訪談,內容為其養育過程,及幼兒及其家庭於日常生活所衍生出的社會互動與溝通模式。研究者本身為痙攣型腦性麻痺大學青年,將具有訪談及質性分析經驗。研究過程則利用田野訪談及筆記,此個案日常生活及家庭成員間之語言溝通模式與社會互動,並以腦性麻痺研究者觀點,納入其語言情境來進行研究分析。此個案是雙胞胎存活之一,妊娠,合併敗血症及呼吸窘迫症。個案成長過程中,不斷接受民俗療法與中醫及西醫結合療法。在語言溝通方面,使用較多肢體語言平板上簡單的表達。在親屬認同方面:父家族不能接受個案狀況,在母親家族方面能接受個案的狀況。研究者以自身痙攣型腦性麻痺之幼兒家庭社會互動及溝通模式為參照,分析兩種腦性麻痺幼兒所面臨之溝通互動情境。

 

結果:對於痙攣型的腦性痲痺幼兒而言,只要任何人在與幼兒互動時,沒有急迫地傳遞訊息與,痙攣型腦性麻痺幼兒則可以慢慢述說。但如果對方著急地傳訊息,則會引發張力,而造成幼兒所傳達的訊息遭到誤解。然而,對於徐動型腦性痲痺而言,幼兒清楚地表達則是更加困難,因為張力比痙攣型腦性麻痺起伏更大,通常口語功能也較受限,反而較痙攣型靠更多肢體動作在急迫互動情境也可能無法傳達想表達的意思。

 

結論:透過本研究可以觀察到痙攣型腦性麻痺與徐動型腦性麻痺幼兒溝通模式的差異性,其表達所受到的影響因素與文獻中提出的障礙特徵相同。研究者以自身的成長經驗省思,筆者希望參與在早期介入治療的家庭,要給腦性麻痺幼兒多點時間,以等待其表達,這樣他們才有機會,表達清楚,才能擁有更多成功的社會互動經驗。

 

 

關鍵字:腦性麻痺、幼兒、家庭、溝通模式、社會互動

== Don't remove this. == -- == Don't remove this. == 0||
系統提供商 - 開店123,系統版本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