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療大會論文交流

第八屆 實施融合教育的困境與建議之初探

作家 / 早療協會 報導

A Study of Difficulties and Suggestions in applying Inclusion Education
張肇珮、傅秀媚
台中教育大學早期療育研究所

 

研究背景與目的

根 據教育部特殊教育通報網,一般學校身心障礙類學前階段學生安置於普通班的人數佔總數的55.6﹪(教育部,2007),此數據顯示,融合教育 (inclusion education)是特殊教育的潮流,旨在讓所有的身障孩子安置於社區附近的學校,提供其所需的相關特殊服務,以獲得公平有用的學習(Lipsky & Gartner, 1997)。

吳武典(2005)形容「融合教育」猶如一場充滿挑戰的旅程。特殊教育法施行細則第七條亦指出:「學前教育階段身心障礙兒童,應以與普通兒童一起就學為原 則。」學前融合的推行被視為是特殊教育的重要方向〈王天苗、2002〉。但在配套措施不足的情況下,實施學前融合教育衍生不少的困境(柯秋 雪,2006)。筆者由任教的經驗中,也發現教導融合班常會出現難解的課題,例如:進度的兩難、教學成效的得失...等。所以,唯有因應情勢,從困難中執 行對策,才能化危機為轉機。因此,本研究即探討融合教育在實施現況的困境及相關建議,以供實務工作者參考之用。


 

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文獻分析之方式,蒐集有關融合教育實施上所面臨的困境及因應策略之相關文獻,歸納融合教育的問題類型與相關建議。

 

結果
融合教育的理念在於增進孩子融入社會的機會,其立意良好,但在實務面上仍然會遇到了一些困難,其問題類型包括了教師專業知能缺乏、家長的錯誤認知、學生個別差異、相關資源缺乏,分別說明如下:

(一)教師專業知能不足,缺乏教學信心
蘇 燕華、王天苗(2003)曾對教師進行相關研究,探討進行融合教育的經驗發現,教師因特教專業的缺乏或信心危機,導致對融合教育的實施出現排斥、畏懼心 理。甚有老師因為班上有特殊孩子而感到焦慮,出現「為什麼是我?」「真倒楣」的心態,其最終原因都在於擔心本身能力不足,而無法兼顧一般和特殊孩子(黃瑋 苓,2005;鐘梅菁,2001;楊芳美,2006;Scruggs & Mastropieri,1996;Weiner,2003)。
教師是實施融合教育的關鍵性人物,如果連第一線的教學工作者都感到恐懼,那融合教育的實施必會困難重重。

(二)家長的錯誤認知,導致反對融合教育
大 部分的家長對融合教育的理念雖抱著正向的態度,但卻不希望自己的子女在融合班上課,原因在於家長抱著一種錯誤的認知,擔心特殊孩子會影響班級秩序或延誤上 課時間,更對教師的教學是否能兼顧沒把握。因此,如何結合家長的支持是融合教育中很大的一項考驗(王天苗、蘇燕華,2003;吳淑美,1999;張憲 庭,2006)。

(三)學生個別差異大,影響學習動機
融合班中,孩子們的先備知識、學習需求不盡相同,再加上融合班的教師要針對不同的需求提供協助,這對教學成效和教室管理無疑是一大考驗。而且特殊孩子在融 合班的學業成績上進步有限,會造成孩子的自信心不足,影響學習動機,使原本立意良善的教育方案出現負面的影響。因此,如何在融合班中讓孩子肯定自己、充滿 學習動機是實施融合教育時需要深入考量的重點(吳武典,2005;鈕文英,2002;Mock & Kauffman,2002)。

(四)相關資源缺乏,行政配合度不足
融 合的基本要求是要將環境中的各種限制加以排除,因此,資源的可近性與多元性是資源運用的先決條件。另一方面,缺乏相關專業人員的支援,使得融合班教師感覺 負荷過重,影響教學及班級經營成效(鈕文英,2002;陳麗如,2005;蔡實,2002),因此,相關資源的即時支援有其必要性。
儘管融合教育在實施的現實面上遭遇困難,不過,只要有完整的配套措施來支持,平衡理想與現實間的差距是可期的。筆者整理中外學者對融合教育問題提出的相關建議,如表1所示,以增進融合教育的實施成效。

 

表1 實施融合教育之相關建議

attachments/200905/5427706670.jpg
attachments/200905/3574390912.jpg



結論
綜 上所述,筆者認為以目前國內實施現況而言,採用逐步融合或有條件的融合是相當可行的方式。學校行政、家長、教師、專業團隊間應建立有形或無形的支持網絡, 彼此協調合作(collaboration)。學校方面要力求去除物理及心理的限制,讓孩子在校園中活動、心理皆無障礙,並建立完善的教學支援系統,以提 高教師的教學意願。教師方面要視孩子的需求彈性調整教學策略、進度、教學及評量方式,並充實專業知能、增進情緒管理能力,這樣才足以提升教學品質。家長方 面要積極參與孩子的教育,並享有決策權;另外,還要自我增能,成為協助孩子的助力。

融合教育非一蹴可及,只要「有心」參與,「彈性」調整腳步,孩子必能從融合中受惠。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王天苗(2002)。發展遲緩幼兒在融合教育環境裡的學習。教育研究學刊,23,1-23。
王天苗、蘇燕華(2003)。融合教育的理想與挑戰-國小普通班教師的挑戰。特殊教育研究月刊,24,39-62。
甘蜀美、林鋐宇(2006)。特殊兒童學前融合方式實施成效與困難之個案報告。身心障礙研究,4(1),32-45。
吳武典(2005)。融合教育的迴響與檢討教育研究。教育研究月刊,136,28-42。
吳淑美(1999)。融合教育的實施與困境。國教世紀,188,36-41。
李水源、陳琦蓉(2003)。普通班教師面對身心障礙學生之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 。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教育類,34 ,1-20。
林惠芳(2004)。智能障礙兒童在融合教育中之學習需求與支援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周杏樺(2006)。融合下的壓力--普通班教師面對身心障礙學生的因應策略。師友,468 ,29-31。
柯秋雪(2006)。談學前融合班級教師實施融合教育所面臨的困難及其支援系統。國民教育,47(1),38-47。
孫瑋英(2000)。談重度/多重障礙者在融合教育上的教學調整。國小特殊教育,(30),88-92。
陳香利(2006)。無條件的接納--身心障礙者家庭的親職壓力。師友,468,22-24。
陳麗如(2005)。特殊教育論題與趨勢。台北:心理。
張憲庭(2006)。融合教育與學校經營。國民教育,47(1),80-87。
教育部(2007)。一般學校身心障礙類學前階段特教班型學生安置概況。2007年7月9日,取自http://www.set.edu.tw/frame.asp
鈕文英(2002)。國小階段融合教育實施模式與策略初探。特教園丁,18(2),1-20。
馮淑珍(2005)。國小普通班教師對融合教育實施困擾與其因應策略成效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身心障礙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瑋苓(2005)。融合教育班教師工作壓力與其因應策略之研究。身心障礙研究,3(3),214-215。
楊芳美 (2006)。學前教師實施融合教育態度與教學困擾之研究-以台北縣雙和區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兒童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蔡實(2002)。台北市國民小學融合教育政策執行現況及其相關配合措施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蔡文正(2006)。家有身心殘障兒的減壓與解壓。師友,468,25-28。
蔣明珊(2004)。普通班教師參與身心障礙學生課程調整之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7 ,39-58。
鐘梅菁(2001)。學前教師融合教育專業之能之研究。特殊教育學報,15,309-335。

貳、英文部分
Burstein, N., Sears, S., Wilcoxen, A., Cabello, B. & Spagna, M. (2004). Moving toward inclusive practices. Remedial and Special Education, 25 (2), 104-116.
Cook, B. G., Tankersley, M., Cook, L. & Landrum, T. J. (2000). Teachers' attitudes toward their included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EXCEPTIONAL CHILDREN, 67 (1), 115-135.
Forlin, C. (1997). Teacher perceptions of the stress associated with inclusive education and their methods of coping.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425582)
Lipsky, D. K., & Gartner, A. (1997). Inclusion and school reform: Transforming American's classroom. Baltimore, MD: Paul H. Brook.
Mock, D. R. & Kauffman, J. M. (2002). Preparing Teachers for Full Inclusion: Is It Possible?(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J652978)
Poon-McBrayer, K. F. (2004). To integrate or not to integrate: Systemic dilemmas in Hong Kong.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 37 (4), 249-256.
Praisner, C. L. (2003). Attitudes of elementary school principals toward the inclusion of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Exceptional Children, 69 (2), 135-145.
Sandall, S. R. (2005). Inclusion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What We Have Learned and Where Are We Going? In Allen, K. E. & Cowdery, G. E. (Eds.), The Exceptional Child: Inclusion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5th. Ed.). 403-417, Clifton Park, NY: Thomson Delmar Learning.
Scruggs, T. E. & Mastropieri, M. A. (1996). Teacher perceptions of mainstreaming inclusion. 1958-1995: A research synthesis. Exceptional Children, 63(1), 50-74.
Weiner, H. M. (2003). Effective Inclusion: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the Context of the Classroom. Teaching Exceptional Children, 35(6), 12-18.

== Don't remove this. == -- == Don't remove this. == 0||
系統提供商 - 開店123,系統版本 2.0